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_第1页
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_第2页
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_第3页
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_第4页
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隆德县高级中学 张雪峰,民族节日保存有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能维系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2004年8月29日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执导的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将东方文明完美展现。在8分钟的时间里,14名女孩身穿民族服装,拿着琵琶、二胡等率先出场;28个武术学校的高手,踩着高跷举着约4米高的大红灯笼;舞蹈演员表演了充满活力的红绸舞;一群少儿京剧演员精彩生动的表演赢

2、得满场喝彩;一位5岁的北京小女孩站在大红灯笼上,轻唱着广为流传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并以“WELCOME TO BEIJING”向世界发出邀请,思考: 1.在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的表演中,选择琵琶、二胡及武术、民歌等艺术形式,旨在向世界人民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 2.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_培根,生活中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播:1、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2、与此(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文化传播的常见几种途径,丝绸之路

3、:世界文明的脐带,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丝绸茶叶瓷器,骏马葡萄佛教医药西乐 制糖天文学数学金银器制作技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1、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2、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思考,

4、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丝绸之路,麦当劳广告,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回忆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谈谈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客家人及客家文化,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

5、众。 除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及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产物。客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因为她更多保持着汉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在不少方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客家成为既不同于土著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原汉民的一个汉族民系。 客家话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方言的分布地域很

6、广。各地的客家人,虽然所说的客家话有些差异,但相互间不会出现交际上的困难,因为客家话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变体或曰次方言,其基本特征却大体相同。,六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

7、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

8、南岛。,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六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

9、方式。,教育-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文化传播的常见几种重要途径,亲朋聚会 外出旅游 各种经济活动 各种政治活动 各种文化活动 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郑和曾七次下西洋。船队人员最多时达27800人,船队带出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 、印花布、铁器等,带回了东南亚地区的香料、燃料、玛瑙、药物、珍珠、宝石、象牙等待。郑和使团开辟了海上交通和文化传播的桥梁。把明代中国的历法、

10、技术、习俗和书籍传播了所经各国,对这些国家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化是通过 A 商业贸易来传播的 B、人口迁徙传播 C 教育传播 D、文化交流传播,D,烽 火 狼 烟,驿寄梅花,鸿雁传书,晨 钟 暮 鼓,传递环保意识的方式和媒介: 1、及时提醒和制止身边的青少年破坏环境 2、学校增加环保课程,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 3、销售绿色产品并在上面标注倡导环保的图文 4、在电视上播出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 5、开设关于环保的综合网站或论坛 6、在报刊中开辟环保专栏 7、在黄金时段安排关于环保的广播节目,这些都属于文化传播的媒介,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1、传媒及

11、其发展,(1)传媒是传播的媒介,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2、大众传媒,(1)大众传媒开始的标志:是印刷媒体的推广。,(2)比较下列几种传媒的优点,渠道多、方法灵,意义丰富、反馈及时,可信度高、传播面广泛,对信息理解更生动、形象和真实,全球性、互动性、主动性,内容丰富,富有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是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手机短信,电子读物,电视,互联网,人际传播,报纸、杂志、书,(2)传媒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发展阶段。,(3)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众传媒手段带来了巨大变化。,A、大众传媒的形式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B

12、、大众传媒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是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大众传媒的地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 C、广播的出现 D、网络技术的推广,B,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主要原因是( )A、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C、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 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D、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 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 的强大功能,D,(作用),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你还能举

13、出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吗?,何谓“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科技知识、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这一历史现象。,“西学”是指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诸如科技、法律、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的统称。,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583-1722),16世纪晚期起的百余年里(1583-1722),欧洲传教士逐步把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科学传到我国。遗憾的是,清朝康雍年间实行“禁教”,中断了西学东渐,使中国进一步关闭了国门。这是“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1583年(明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利玛窦(Matteo

14、Ricci玛提欧利奇15521610)来华是明末西学东渐之始。 利玛窦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深受中国士大夫敬重。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玛窦开西学东渐之端,有功于中国和世界,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与徐光启等人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

15、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利玛窦及其西学开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利玛窦和徐光启,徐光启(15621633),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天主教徒。代表作是农政全书。,徐光启的代表作?,利 玛 窦,利玛窦根据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把所了解的中国情况用意大利文原原本本记述下来,写利玛窦札记,后来此书被翻译、充实并传到欧洲,增进了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

16、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之后,还有不少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清初,清朝入关之初,对定居中原的西方传教士采取礼遇态度。其中,顺治帝特别倚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并尊其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顺治帝多次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不久汤若望成为“钦天监”的负责人,掌管国家天文。在随后的一百多年前,“钦天监”皆由耶稣会士掌管。清政府下令根据汤若望所着的西洋新法历书,制定新历法并颁行全国,

17、名为时宪历。清朝初年和西方传教士的广泛交流为清朝皇帝了解和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一扇窗户。,康雍“禁教”与西学东渐之风消失,清初对西学也比较开放,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天主教内部发生了“礼仪之争”。罗马教皇下令禁止教区内的传教士使用耶稣会的中文词汇“天”和“上帝” 来称呼天主,也禁止中国教友敬孔敬祖。这与当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及其后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所采取的本土化政策截然相反。清康熙帝政府对此十分不满,下令“不准不守利玛窦的规矩的传教士在中国地面继续行教” (部分“禁教”) 。 1722年雍正帝下令对天主教奉行全面禁教政策,而多数传教士也因此被迫离开中国。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就此中断。,1、背

18、景,康雍“禁教”与西学东渐之风消失,(三)、文化交流:做中华文化传播使者,1、文化交流的意义:,(1)利己:,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利人:,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3)互利:,增强各国了解、增进友谊、利于相互尊重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2.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众传媒标志、形式及意义,小结:,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

19、能的是( )古代商旅活动 网络互动 教育 人口迁徙 红色旅游 科考队南极考察A、 B、 C、 D、 2、所谓大众传媒是指( )A、教育 B、口语、文字 C、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D、商贸往来,C,C,3、“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D、远程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C,4、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有: 古代商旅活动 网络互动 教育 人口迁徙 红色旅游 科考队南极考察,A、B、 C、D、,C,5、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

20、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成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数近百万,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6、第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观看了转播;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3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第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实践了解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第26届奥

21、运会电视实况转播覆盖了21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观众达196亿人次。以上事实说明:,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大众传播已取代旧的传媒 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媒的局限性 A、 B、 C、 D、 ,C,7、下列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的是: 汉代章骞出使西域唐朝玄藏西行明代郑和下西洋 丝绸之路开通胡锦涛主席访问南美中国在法国举办中法文化年 A、B、 C、D、,D,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 阶段: A 口语 印刷 文字 网络 电子 B 口语 文字 电子 印刷 网络 C 口语 文字 印刷 网络 电子 D 口语

22、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生活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家庭聚会 A B C D ,A,D,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并存共生,能够 促使不同民族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 实现各民族文化走向统一 A B C D,A,中法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C,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A文化具有多样性

23、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表明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B. 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D.知识文化具有继承性,C,D,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 A. B. C. D.,A,就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主要表明 A.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 B.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界限 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前提 D.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又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C,提起传统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等。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