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后感_第1页
《先生》读后感_第2页
《先生》读后感_第3页
《先生》读后感_第4页
《先生》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们距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先生读后感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 张精丽徜徉在先生这本厚重的书里,与民国时期最伟大的十位“先生”近距离接触,我时而激动,时而愤慨,更多的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教书育人生活,不停地叩问自己的灵魂:我距离陈寅格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我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吗?我未满十八岁走上三尺讲台,成了一名乡村老师,是农村“稀罕”的吃皇粮的人。我的外婆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她活着的时候,七十多岁吧,每次见到我,总会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当先生了,要好好教人家孩子多识字!别老拿着尺子打人家孩子手!”我妈总会在旁边纠正:“现在早就不叫先生了,叫老师。”而外婆下次见

2、到我,总会重复同样的话,没有人的时候,还会拉着我的手说:“你这么小,咋能当好先生呢?能教会人家孩子识很多字吗?”当时总嫌外婆啰嗦,觉得她可笑,她心目中的好“先生”就是能教会孩子们识更多的字。现在想想外婆的话包含了对“教书先生” 多少的期待与敬仰啊!而我心目中的“教书先生”就是陈寅格先生这等模样的,就是现在凝固在中山大学陈寅格故居北侧草地上,“倔强地抿着嘴,为学生上课时的一座铜像”的形象化身。“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高度评价陈先生:“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人而已!”陈先生1909年从复旦公学毕业,去西洋留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

3、、美国哈佛大学,精通8种外语。留学期间,生活艰苦,却对学习丝毫不松懈。1926年,他既没有文凭又不出名,却被请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导师,研究院主任吴宓力荐他是因为“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格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学贯中西的精髓既有极好的国学功底,又在西方顶尖大学吸收了最先进的方法论。他授课时,不仅学生来听课,教授们也常来听课。他被称为是“教授的教授”。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寅格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季羡林回忆说:“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恨自己没有出生于那个年代,不能做他的学生,不能

4、在台下聆听他对中西文化的见解与独特看法。这样的教授,这样的学识,我此生却没有机会能遇见!他之所能够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与他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学习的态度密不可分。他是个典型的官三代、富三代,但他在国外留学时,总是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走很远的路去听课读书,以致微跛。还有,他绝对没有把获得文凭看作是出国学习的终极目的。因为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或许,他骨子里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向往与追求,才会促使他丝毫不懈怠地汲取西方文化。如果他只专注于一个“具体专题”,怎能会在留学的13年内,获得如此渊博的学识呢?我更折服于他没有随波逐流,

5、没有为了混文凭而留学13年,没有变成小说围城中方鸿渐的样子来。回到我的教学生活中来,感觉真是惭愧无比。我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工作二十三年有余,但除了做好我的日常工作,可曾在其他方面有所探索?少有。除了被日常工作束缚手脚之余,也不是没有任何时间可用于学习的。可就是骨子里的惰性束缚住了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不愿主动去学习。这样的生活学习模式,怎会拥有大学问?身边像我这样的老师有很多,与其说是繁琐的教学工作束缚住了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不如说是随波逐流的惰性让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停留在原地。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真不敢问自己:我距离大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他对教书有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他

6、的女儿们回忆道:父亲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或书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包裹着书本,大多是线装书。用不同颜色的包袱皮,以示区别不同类别的书籍。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其他课程的书则用蓝包袱皮。工作归来,通常仍会伏案至深夜。他的这些教书细节,在今天看来,其行为有些迂腐了,但足足可以感受到他是怀着何等“虔诚”的心态来走近、学习、传播这些中国文化的。他对教书这件事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把教书这件事看得是那么神圣。1944年12月12日早上,陈先生起床后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左眼也看清事物了。这时候他想到的第一件事,竟是打发大女儿赶紧去通知学生今天上不了课了。读到这里时,

7、我皮肤上的汗毛骤然竖起来了。如果不是在这本书里看到这引动细节,我真的难以想像一位大学教授会把给学生授课看得如此重要。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居然会首先考虑到不能按时给学生上课!1946年11 月,双目失明的陈先生开始授课,每次讲两小时,中间休息十分钟。1953年至1958年,他为历史系高年级学生讲授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他女儿回忆说:“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过,即使每年开同以前一样的课程,每届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更新,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发现,绝不能一成不变。前人讲的内容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的。”他的课难度太高,总是课越上学生就越少。但不管是站满了人,

8、还是只有一个人,他总是一视同仁。他的讲课观点,他的“先生”修为,在今天的校园里,有几人能做到这样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超越?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这让他累,也让他了不起!他把教书这件事看得近乎神圣,他对教育事业真是怀着一腔宗教徒般的热情与忠诚!再回过神来审视自己的灵魂,我能做到对教书工作的几分热情与忠诚呢?相比陈先生当年的工作环境,我现在的工作环境实在优越。教学设备先进,学习渠道多样化,但有时候还是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当我懈怠时,我会不停地叩问自己:我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吗?我距离教书匠陈寅格先生“教书匠”的标准还有多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这篇写于1929年的海宁

9、王静安生生纪念碑,陈先生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他认为,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误,完全可以商讨争论。但若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无法发扬真理,研究学术。他其实主张实事求是地做学术,将此视做永恒,如日月之光。他说,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纵观陈先生的一生,因为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才使他能够在动荡的年代,摒弃外界干扰,留学13年,潜心学习,精通8种外语,在西方多所顶尖大学里求学,没有为了所谓的文凭而学习一个专题,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正因为他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

10、想,他才会面对牛津大学首次聘请他为专职教授,却不为所动,执意留在国内尽一个中国学者的本分。正因为他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他才会在双眼几乎失明,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937年在香港时,生活艰难,他宁可以典当衣物过活,也拒不接受日本人的官职、金钱、食物利诱。这种穷困伴随他一生,他的身体之差多是营养不良造成的。1964年,他用口述的方式,耗时10年完成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大历史柳如是别传。在他的笔下,一个青楼女子,在明清交替之际,竟比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通过这部著作把我们民族的独立之精神跟自由之思想表现了出来。陈先生在动荡的民国时代,无论贫困交加,国家危难,都能恪守着自己灵魂栖息着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