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六单元知识点_第1页
八上第六单元知识点_第2页
八上第六单元知识点_第3页
八上第六单元知识点_第4页
八上第六单元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峡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作者:郦道元,字善长,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因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课文选自水经注疏。2、生字词:阙处(qu)、亭午夜分、曦月(x)、夏水襄陵(xing)、沿溯(s)阻绝、绝巘(yn)、哀转(zhun)久绝、飞漱(sh)属引(zh)凄异、山涧(jin)、素湍(tun)绿潭、重岩叠嶂(zhng)、长啸(xio)、隐天蔽日、乘奔(bn)御风、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3、一词多义1)自1在。例:自三峡七百里中2如果。例:自非亭午夜分2)至1表示另提一件事。例:至于夏水襄陵2到。例

2、:每至晴初霜旦3)属1连接,念“zh”。例:属引凄异2类。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绝1消失。例:哀转久绝2极高。例:绝巘多生怪柏4、词类活用1)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3)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清波。例:回清倒影4)霜:名词用作动词,指结霜。例:每至晴初霜旦5、古今异义1) 或王命急宣(或:这里当“有”讲。今常用义为:或者)2) 虽乘奔御风(虽:即使。今常用义为:虽然)3)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今常用义为:良好)4)猿鸣三声泪沾裳(裳:古人穿的下衣,裙的一种。今常用义为:衣服,包括上衣和裤子)5)略无阕处

3、(略:完全、全部的意思。今常用义为:省略)6、通假字:1)阙:同“缺”。豁口,空缺。2) 转:同“啭”。声音曲折。7、特殊句式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二、理解背诵、默写。1、文中写山之高、峡之窄的句子是:正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衬托手法)。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4、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5、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6、作者写

4、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9、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1、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2、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

5、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三、课文理解:1.三峡总特点: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山高峡长2.全文从从山、水两方面来写。总写山,分写水,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色。各自特点为:山: 连绵高峻、雄奇险拔高峻美水:夏水:浩大湍急、迅猛凶险奔放美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清幽秀丽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清寂静凄婉美3.先山后水的原因:先写山,突出山连绵高峻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势做铺垫,正是有如此的山势,才会有如此特殊的水势。4.将夏水最先写的原因: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最盛,把夏水置于首位,突出长江在三峡段的湍急浩大凶险的特征。5.结

6、尾引用民歌的作用:照应前文,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也突出了山高峡长的特点。6. 文段中写到猿猴的哀叫,又引用渔者之歌,其用意是什么?答:写猿猴的哀叫和引用渔歌,使人进一步体会到三峡那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奇异特征,同时山猿哀鸣,渔歌苍凉,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7、默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8、节奏划分: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答谢中书书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陶弘景,字

7、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要点剖析: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尤其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二、赏析:语 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三、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

8、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四、背记知识清单: 1、根据提示,默写原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总写山川之美 第二层:描绘山川之美 第三层:议山川之美描写山水相映之美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色彩配合之美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晨昏变

9、化之美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景。言外之意作者对谢灵运无比仰慕,作者从山水中发现无尽乐趣,颇为自豪得意,期与谢公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绘“山川之美”的?观察角度有:A仰视(高峰入云)B俯视(清流见底)C平视:两岸石壁.青竹翠林

10、;时间跨度有: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动景(晓雾竞跃)感官角度有: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4、请再写出两句表现山水之美的诗句(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诗词):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著有东坡全集。 小品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和豁达宽广的胸襟。全文只有一段,融叙事、写

11、景、抒情于一体。写景生动,将月下庭院点染的清辉四溢,如童话世界。篇末议论,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明确: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二、背记知识清单: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忧闷的达观等复杂微妙的感情。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旷达3理清文章的思路。答:第一层:(步于中庭)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何夜无月)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

12、慨。3、作者已经“解衣欲睡”,为什么又“欣然起行”?一方面因为看到月色入户很美,想去赏月。另一方面作者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那一句?其主要内容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中月色5、作者同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是产生了一种怎样的错觉?产生这一错觉的原因是什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原因是月光下竹枝柏叶的投影。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 “闲人”应如何理解?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首先,“闲人”即清闲的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为有官无事做而苦闷。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

13、旨句)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或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讽刺感慨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8、本文叙事抒情,都突出了一个“闲”字,一是入“夜”即“ 解衣欲睡 ”,可见其“闲”;二是“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又见其“

14、闲”;三是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仔细欣赏 月光和竹柏影 ,足见其“闲”;最后又以“闲人”两字,画龙点睛,抒发作者被贬后有官无事做的苦闷失意 情怀。9、文中不明写月光,但却使月光的意境宛然具现,高度传神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与优美。10、请再写出一句描写月夜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三、知识点归

15、类:1、生字词读音:遂(su)寝(qn)藻(zo)荇(xng)交横(hng)2、解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坠落。4、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两篇短文比较阅读: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从思想感

16、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观潮知识点一解释划线的字词: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农历十六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时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一点点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被;去、往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画着文彩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阻塞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课文中的语句: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

17、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三文章的脉络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四重点问题:1.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观也”总领全文,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

18、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涌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正面描写)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4.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19、。5.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6.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观潮人之多,从而突出钱塘江潮声势之壮观。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7.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

20、,作者为什么能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明确: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8.本文中有哪些语言描写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明确:1)多角度描写。如本文从形、声、色写到了气势。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文的比喻、夸张。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3)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前三段正面描写,最后

21、一段写观潮人多是侧面描写。9、细读全文,试分别说说依次描写了哪些景象?先描写钱塘江口潮水的雄伟景象;再描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最后描写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1、有关“雪”的古诗文答:示例: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在此文中,作者用()手法表现了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古代许多诗人如白居易、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名诗,你能写出两首来吗?明确:白描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唐白居

22、易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2、全文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答:中心事件句:独往湖心亭看雪。主旨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关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答:第一段:记述作者雪夜独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天气等情境以及途中所见雪景。第二段:记述作者在湖心亭中的奇遇。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遗世独立、知音难觅、沉醉自然、清高自赏、淡淡愁绪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

23、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明亡之后,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所描写的雪景特点:答:上下相连、空旷苍茫、凄清淡雅6、本文写景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天人合一、悠远脱俗的动人画面,请举例赏析。答:白描,指那种不用比喻、不尚修饰、以叙述为主的描写手法。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它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比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作者抓住“白”这一色彩特征,用三个“与”字,看似重复,却突出了一种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再如:“湖上影子

2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的几个“一”,一个“粒”,看似朴素简单,但寥寥几笔却意蕴无穷作者想象从高处和远处观察,由于大雪的覆盖,长堤成了隐隐的一线,湖心亭成了隐隐的一点,小舟和人则犹如草芥、米粒游走在苍茫空阔的天地间,这里面,包含着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等诸多变化,写出了山水云天的空旷苍茫和人的渺小,也表现出作者超脱世俗、沉醉自然、清高自赏的人格品质。7、在湖心亭上,作者为什么同两位客人“强饮”三杯?答:一是由于两位客人盛情邀请(拉余同饮);二是由于意外逢知己的惊喜和庆幸;三是为了酬谢知己的深情厚谊。8、“淡淡的愁绪”体现在何处?答:

25、体现在:一是作为明末遗民作家,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寄情山水的孤独;二是偶逢知己痛饮三杯之后又不得不分离的忧愁。9、既是与舟子同去湖心亭,为何又说是“独往”?答:这样更能突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虽有舟子同往,但由于心灵不相通,便犹如不存在一样。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此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答:指像作者和亭中人这样超脱世俗、具有闲情雅致的人。11、文尾句中的“痴”是什么意思?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何在?答:“痴”指极度迷恋雪景。舟子说此话原本是表达了对作者及其他两位客人雪夜游西湖的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体现的是俗人之见,但是却反衬出作者等人痴迷

26、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和孤高自赏的情感,突出了全文主旨。12、请用简单的句子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五个字。第一段,第二段。明确:西湖雪景亭上奇遇诗歌四首知识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疏。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的意愿就行了。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译文: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着血红的夕阳。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待攻的将士们正在燕然前线。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和不与世俗争功名利;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