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_第1页
《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_第2页
《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_第3页
《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_第4页
《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第121讲 任重道远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八【译】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顾,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关节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呀。我们曾经提过孔子说的话特别重要,因为我们是学论语,本来就要学孔子的话。但是孔子学生的话我们要多加思考,不见得讲得完全对。但是曾参这句话说得是不错的,念起来就觉得很有气魄。他认为君子就是当国君家里面有事了,他的孩子托给你,你将来可以让他再回到这个位置上。然后遇到重大的关节,我不会放弃我的志向。但是这样的君子好像

2、只适合做一个忠臣,范围稍微窄了一点。孔子讲君子不一样,除了各种说法之外,他很喜欢强调君子所应有的德行,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分辨清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译】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到死的时候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够遥远吗。我们读书当然是希望能够懂得立志,知道什么是高尚的目标跟理想,所以你要有恢弘的气度、刚毅的性格、开阔的心胸。行仁这个责任很重,它要持续到死为止,所以需要坚持。从这两段话可以知道,曾参的体会有个地方值得我们参

3、考,从他个人学习跟成长的经验,更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知道念书求学,不要去在乎谁比较聪明,IQ比较高,而要在乎的是谁比较用功,谁比较坚持长久。第122讲 成就一生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启发上进的意志要靠读诗,具备处世的条件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要靠习乐。诗经是谈文学的作品,一定要出于真诚的情感,所以念诗经的时候就会感觉到都是非常真诚地表达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平常我们在社会上呆久了之后,往往都忘记年轻的时候那种纯洁高尚的理想。礼在古代是包括很多具体的行为规范,孔子说他自己三十而立,也是立于礼,等于是我把这个礼的规范学会之后跟别人来往,就有一定的分寸了。当然今天

4、要包括法在内,因为法是把礼的某些具体的要求再明文规定,法律是比较强调禁止你去做坏事,而礼仪是引导鼓励你去跟别人建立适当的关系,所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话,要守法而重礼。乐是最能够强调人际情感的沟通跟协调的,一个社会到最后就要看你的音乐教化,能不能让社会上大家的情感可以交流。 所以古代往往就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流行的音乐,来判断这个社会到底好不好,是否和谐的。一个社会强调诗经的话,它就会让很多人都有真诚的情感互相沟通交流,这种真诚的情感就会让大家变得温柔敦厚。一个社会推行礼仪这样的规范,整个社会就很上轨道,任何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人与人相处更没有问题,每一个人都有分寸,这是礼的教化。唱歌是欢乐的事,当你

5、唱歌的时候跟别人情感交流,有时候远远胜过言语,歌词里面也包含着千言万语。 第123讲 才华与美德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即使一个人才华卓越有如周公,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其他部分也就不值得欣赏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是很有缘分的,属于同一个时代,那么同一个时代的人就要互相珍惜、互相欣赏。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正好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机会,那么要争取服务。而不要说我自己很骄傲,看不起别人或者我很吝啬舍不得给人。那么你再好的才华只放在自己身上,用处很有限,到最后只能制造人与人之间更多的隔阂跟误会。当你越有成就,别人就会越讨厌你。所以儒家的思想是一

6、定要把个人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个人有一点成绩,我周围的人都可以一起来发展得更好。这样一来的话,你一个人的成就,所有人都替你高兴,你越有成就大家越觉得开心,这才是儒家一种所谓的人文主义,一种社会关怀的基本的精神。第124讲 有道无道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以坚定的信心爱好学习,为了完成人生理想,可以牺牲生命。不前往危险的国家,也不住在混乱的国家,天下上轨道就出来做事,不上轨道就隐居起来。国家上轨道时,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不上轨道时,要以富有与高位为可耻。孔子认

7、为关于学习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每天都要学一点新东西,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地有运作的空间。在国家上轨道的时候要去追求富贵,因为那是公平的竞争。反之,你就要收敛,这个时候贫贱是没关系的。所以问题在于你如何判断国家是否上轨道,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不要把有道、无道当作二分法,要当作趋势,国家正在走向有道或正在走向无道,因为天下没有黑白分明那么清楚的政治现象。所以这一章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孔子教导学生们处事的方法,及在世间如何安排自己的出处进退。 第125讲 三种毛病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第八【译】 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爽,愚昧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这三种人代表三种毛

8、病,他本来有这样的毛病,相对的就有某些方面还算可取。狂妄的你可以直爽些,然后愚昧的就比较忠厚些,没什么能力那至少要老老实实守信吧。结果不行,变成是另外一种缺点,他相对优点不但没有,还有相对的缺点。孔子特别提出来这几种不理想的情况,有时会觉得很迷惑,我对这种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性格会决定命运的话,那一个人何必努力呢,又为何要受教育,我们受教育之后就是建立自己做人处事的风格。经过教育的琢磨,设法让你改善,改善了之后就可以发挥你性格的优点,相对的就把缺点给慢慢地消减。一个人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他的价值观,认为什么事情比较重要,什么事情属于次要的,久而久之就有自己做人处事的一种风格了。所以我们在任何地方,碰

9、到任何障碍,都要自我反省,找机会来做修正,不断地改善自己,这样两三年下来整个人就不一样了。 第126讲 学习的秘诀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呀。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己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自己原来不知道的,每个月再设法复习一下你知道的东西,以免忘记了,这样叫做好学。我们每天念书的时候,不要太过于零乱或是琐碎,最好有几个大的方向。学习真不容易,一辈子学不完,并且学习是很有趣的事,而学习的秘诀就是每天学一点新东西。我们平常念书的时候如果只知道本科,会觉得同样的东西重复了之

10、后会比较无趣。那么不属于本科的东西选择两三个,对于基本的知识不断地去了解,那么对你一定也会有帮助。第127讲 圣人大禹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他吃的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他穿的粗糙,祭祀的衣冠却做得很华美;他住的简陋,却把全部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饮食方面:他本身吃得很简单,但是对于鬼神,对于祖先的祭品,却办得非常丰盛。代表他很感恩,一个人要懂得感恩,要报本返始,感谢我们的祖先。服装方面:禹本身穿得很粗糙,他大概早期到处工作,习惯穿

11、得很简单。但是他在祭祀的时候,所穿的衣冠却非常华美。服装是你个人的事,但是一旦进入祭祀的典礼就是大家的事,要让天下百姓都看到非常隆重庄严,因为那是祭祀的活动。 住宿方面:禹他本身住的很简陋,却把全部的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这样使农业社会的各种种植,各种农夫们的需要都可以得到解决了。 我们从孔子对禹的称赞可以了解,在儒家的思想里面,如果你担任什么职位,你就有责任照顾所有相关的人。从禹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念书人都知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们做不到,一定要有这个意念,有这个志向,要学习这些古圣先贤。第128讲 利益与命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很少主动谈有关利益、命运与

12、行仁的问题。孔子很少主动谈到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利益,因为利益是很多人都想要,而很少人可以得到的,所以利益谈多的话,大家的心就乱了。孔子说过一句话,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你要做任何事只看小利益的话,很难完成大事。因为小的利益让你迷惑,让你忘记了更大的目标,更高的理想,所以孔子不会主动跟别人谈起利益。第二件事是命运,因为命运代表遭遇,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对于命运或是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种了解,或是根据某些传统的方法,你可以得到某些结果,但是你尽量不要主动多谈。谈的话很多人就希望说,我为什么没有好命呢,他就不去努力了;而另外一些人说你看我命不错,所以我不用努力也可以,这两个都不好;假设我知道我的命不好,再努力

13、也没用了,这些都不是儒家的立场。第三件事是仁,孔子所谓的仁是跟每一个人具体的行为有关,所以每一个学生请教仁的时候,他都因材施教给出不同的答案。孔子很少主动说什么是仁,因为说了大家都以为仁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大家都照这个做就可以了,其实我们一再强调仁跟道有一点点差别,道是普遍的每一个人的理想,大家都一样,人生的正路叫做道。但是讲仁的话,就要按照每一个人个别的情况,要自己去判断。第129讲 减法的哲学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 孔子完全没有以下四种毛病: l l 他不会凭空猜测,通常我们有时候很

14、喜欢去表达自己猜测的想法,什么事情都说我认为,我猜测如何,这样很容易混淆是非。 l l 他不坚持己见,人跟人相处有许多事情,只要牵涉到别人的,你坚持的话,对于那个人恐怕就是一个压力。人很容易主观,个人认为这样最好,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情况。l l 他不顽固拘泥,一个人会很顽固,是因为他学识有限,如果多方学习的话,就知道古人在各种情况下,或是西方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什么样的选择的空间。你学习多的话,很容易想到以前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做法,你立刻照搬就可以了。l l 他不会自我膨胀,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成就之后,很容易自我膨胀。以孔子来说的话,他最大的特色是好学,代表他永远不够,就因为他能够好学,知道

15、自己永远不够,他在同时代人心中反而是最杰出,最亮眼的一位学者。 第130讲 天估斯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围困,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传统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废弃这种文化,后代的人就不会有机会学习这种文化;天如果还不要废弃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呢!” 我们谈孔子思想的时候不必太消极,要了解的是这是个事件。一个人不能够在事后才说我当时很勇敢,因为现在已经过去了,所以我可以说我当时知道没有问题的,当时就是当时,那个情况是没有人有把握的,万一真的出了事,孔子照样问

16、心无愧。 在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确实面对着生命的危险,重要的不是他最后是否逃过了这一劫,而是他怎么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表达自己最深刻的信念。我们一再强调孔子在六十岁前后周游列国叫做顺天命,因为他顺天命,所以他在这个关键时刻可以说“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把天抬出来作为他的后盾,作为他的靠山,因为他相信自己是在奉行天命。第131讲 君子不多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第九【译】太宰向子贡询问,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才干?子贡说,这是天要让他成为

17、圣人,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孔子听到这段话时就说,太宰了解我呀,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一个君子需要具备这么多才干吗?我想不需要的。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第九【译】牢说,老师说过,我没有机会发挥抱负,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如果一个人一直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发挥抱负,他不但不要抱怨,也不要浪费时间,更要进一步去把握这个机会充实自己。等哪一天你有机会,别人让你做事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准备还是不够。但是如果你一定要等准备要了再做事,事实上你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事,也不知道说你准备的对于你要做的事是不是有真的帮助。所以人有时候也要一边做一边学,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第132讲 学会

18、思考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我什么都懂吗?不是这样的。假设一个乡下人来问我,态度诚恳而虚心,我只是就他的问题,正反两端详细地推敲,然后找到了答案。我们在念论语的时候会发现,孔子很在意这种细节的地方,因为他是老师,他教书的时候,这些学生都是专心来跟他学的,跟着他周游列国。所以他就举例假设有一个乡下人来问我,这是在做一个示范,让同学们知道。因为他的很多学生将来也会当老师的,当老师的时候最怕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固定的答案,任何人问我,都是这一套方法。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懂得思考,而儒家的思想就是推敲两端,找一个中庸之道。第133

19、讲 循循善诱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第九【译】颜渊赞叹一声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越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像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随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这段话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学生们对孔子的一种最可信的描述,一个老师千万不要以为说我是老师,所以我每一个方面都要胜过学生,如果是

20、这样的老师,那学生如何去长进,学生一定有些方面,各有他的才华,甚至比老师都要杰出。但是是否好学,是否用功,往往是最后的决定关键。孔子用文化的常识或知识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心胸开阔,而在行为上的话,用“礼”来自我约束,这也就是学习上的秘诀。第134讲 孔子的信仰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学生们,组织治丧处,后来病情缓和些。孔子说,这段时日以来,由的做法太偏差了,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假装有,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啊?我与其

21、在治丧的人手里过世,不是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吗?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就会死在路上没人管吗?孔子的生平从一般人眼光来看是非常不幸的,他在生病期间,也就等于生命的关键时刻。他并不认为就要弄个排场,弄一个大的治丧处,让我很有面子。生病的时候,他还是想说按照平常的方式来,你不能够欺骗天。还是把天抬出来,不管你赞不赞成他,理不理解他,至少你对于他这种信仰的一种虔诚的表达要表示尊重。最后孔子已经过了七十岁是老人家了,他能够在这个时候,还说我不能欺骗天,要按照我的身份来过一个正常的生活。万一不行的话,也要照规矩来,不要勉强,同学们的好意他心领了,所以他对子路有这样的一种苛责是可以理解的。第1

22、35讲 待价而沽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第九【译】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那么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那。子贡认为老师这么有学问,这么有德行,那你为什么不来做官呢?所以他就用比喻的方式询问孔子,美玉是要藏起来,还是卖掉。孔子就说卖掉吧,我只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孔子本身就是一个人才,他曾经说过,有人用我的话,三年一定有可观的成就。他后来做官,也确实做得不错,不到一年,鲁国就治得很好,在史书上说,“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五十一岁出来做官,从中都宰开始到后

23、来还能够行摄相事。孔子在各方面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但是后来下场不是很理想,所以他对于自己是有自信的。第136讲 形式与理念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种地方很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的话,怎么会简陋呢?跟身体有关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叫做必要的,但是必要的不等于需要的,更不等于重要的。学习儒家不是学那些衣食住行方面,或是在生活制度方面的,重要的是基本的观念,把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学会,在我们生命里面实现成为一个君子。所以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到任何地方去,不要问他的文化科技方面是不是

24、进步,而要问我在这里能不能实现我的理想,推广我的思想,这才上重要的。 第137讲 生活的规范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这四句话不仅反映出了孔子的职业是办丧事,也说明孔子的原则是对自己很了解,生活上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拿出来检验。这就是我们喜欢孔子的地方,他没有什么隐瞒的,我也是平凡人,我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小时候家里面贫贱卑微,做很多琐碎的事,然后慢慢成长,就经常自我反省。他自我提醒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也许我

25、做得不错了,但还要继续做得更好。第138讲 大自然的智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一切就像这样,白天黑夜都不停息。这段话是孔子的一种感叹,孔子作为一位儒家的创始人,是以人做中心的人文主义,所有的一切都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所以他对自然界纯粹只是一种客观去了解,同时设法从自然界里面找到一些参考做比喻来提醒我们,要跟自然界学一学。这句话也是提醒我们只要你有目标、有方向,继续努力下去,每天提醒自己这是新的一天。我要继续努力,这样就可以跟孔子的想法配合了。水对人类来说的话确实是充满启发性,遇到山它就转弯,遇到坑洞就把它填满。君子要设法自强不息,而他的自

26、强不息,不是叫你每天慢跑运动,也不是叫你每天念书学习。他的自强不息很简单就是,每天都要培养更好的德行,因为人在这一生里面只有在德行上可以一直自强不息到生命的结束。别的你要保持运动的习惯,要保持阅读的习惯,那些到一个时候就必须停下来。人的生命,人的体力是有限制的,而只有在德行方面是你没有任何限制的。第139讲 自我与个性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做,那也是我自己向前进的。这段话里面特别强调停下来是我停下来,要前进是我在

27、前进。很多人谈到儒家的思想都会强调儒家不重视个人,不重视个体,所以儒家影响中国文化。其实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际网络,把一个人放在家庭、社会、国家里面成为一个分子。这个分子的话,它没有什么独立性,他随时都要注意到相对关系,相互关系。从论语里面就要知道,儒家当然是要重视个人,重视个体的。你自己要负责,不要推卸责任,尤其在德行方面,其他方面你还可以说念书有各种理由,做事有各种条件好像不能配合,但是德行修养是要你自己完全负责的。而且表达个性时也不需要非常的狂放,也可以放在我就坚持德行修养,坚持做人的原则上。主要强调的是我自己负责,这是儒家的思想。第140讲 持续奋进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

28、子罕第九【译】孔子说,与他谈话而从不显得懈怠的,大概就是回吧?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谈到颜渊时说,可惜他已经过世了,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没有见到他停下来。其实人活在世界上没有不累的,但是如果说完全随顺本能的需要,一有什么想法就冲动跟着去做,有什么欲望就去满足的话,那算什么人生呢。所以这两段话合起来看的话,前面是讲颜回从来不懈怠,后面再一步证明只看到他往前进,没有看到他停下来,这就是颜渊的表现。一个人奋斗向上到最后会迷糊,会困惑有些人不学好好像也很开心。但是他们的快乐跟我们的快乐其实不一样,孔子也说过快乐有益的有三种,有害的也有三种,孔子并没有否认有

29、些快乐是存在的,但是它有害。我们不能否认这事实,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设法拿颜渊作为榜样,努力往前进,自我要求,配合前面孔子说过的,要进是你自己进,要止是你自己止,人就看自己。 第141讲 学习要扎根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谷子生长了却不开花的,有这样的情形呀。开花的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呀。孔子并不是在研究自然生态或者植物学,他是习惯拿自然界的状态来作为参考,用来比喻人的一种修行过程。有些人努力了半天,稍有成就就停下来了,无法达到开花,就算开了花也不见得结了果。要判断一颗果树是不是好的,就要看它有没有结果。孔子这段话里面提到的“苗”、“秀”

30、、“实”并没有特别指谁,他描写的是一种植物或是果树发展的三个阶段。如果以颜渊为参照的话,就是说一个念书人他最后的成果,应该是在社会上发挥他的抱负,为社会提出贡献,这才是你念书最后的正果。第142讲 后生可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比不上现在的人呢?不过到了四十岁或是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这边分两段来看,第一段是说后生是值得敬重的,因为他们将来可能比我们现在的人更好。我们也希望他们更好,社会才能进步。但是这个更好是需要努力的,不是说年轻人一定更好。而另一方面

31、,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声让别人听到的话,就有点不值得敬畏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到最后始终是年轻人接棒的。但是年轻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要好好努力,既然接下担子,就有责任把祖先的国学思想延续发展下去,必须长期地奋斗努力,同时要设法实践让自己的心得可以配合文字继续发挥出来。第143讲 批评与赞扬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子罕第九【译】 孔子说,听到义正词严的话,能不接受吗?但是要改正过错才可贵。听到委婉顺耳的话,能不高兴吗?但是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光是高兴而不加思索,表面接受而实

32、际不改,我对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我犯错之后别人教训我说得是义正词严,每一句话都对,我听得是心惊胆战,拼命点头称是,但是要改正错误才可贵。否则只是认识到错误而不改的话,要比不知道错误更麻烦。 一旦犯错又改过之后,心态就自然比较柔软,这样的人跟别人来往,大家一定会觉得比较愉快 。第二种是对于委婉顺耳的话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否则那等于是你喜欢听别人讲好话,戴高帽、拍马屁而已。 第144讲 立志不夺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能被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这段话特别强调了一个人的自主性,儒家把善界定在我跟别人之间

33、适当关系的实现,而孔子以这个作为他的基础。他的志向是让天下人都得到安顿,这时孔子的心,孔子的能力都表现出来了。他的心愿也可以得到实现,等于是我个人的心愿实现跟天下国家的安定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一起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儒家的思想。志向是内心的事,人最可贵的就是我决定了要做什么事,我这一生就要为这个目的而奋斗。如果人生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意志,那人生就只是过日子而已,那样的生命一点都没有精彩。 所以孔子在这里鼓励我们想清楚你要做什么,然后就去做,但是要心甘情愿,不要做了之后再来抱怨、后悔。那这样的志天下是没有人可以改变你,这也显示出来人所特有的人性尊严,人生的价值。第145讲 更高的期许子曰:“衣

34、敝缊袍,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呀。子路这个人看起来就是很有正义感,而且个性非常的爽直。所以子路得到孔子很多次的称赞,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他生平的志向,而孔子希望他能够更好,不要忘记进步。人的生命是不断地发展的,千万不要因为过去有一点成就就停下来了。体育方面有成就,念书方面有成就都是一时的,只有人格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修炼自己是

35、一辈子的事情,孔子就是最好的示范。这边他教训子路,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发。第146讲 真正的修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第九 【译】孔子说,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这句话是借着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作为比喻,原先翠绿的叶子,百花齐放的景象在冬天的时候都不见了,但是松树和柏树还能保持它常青的本色。这就像我们的修炼一样不到最后关头,你很难判断到底谁是有真正的功夫。我们应该知道人活在世界上确实是有各种挑战,在你贫贱的时候,遇到困境时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所以这段话它是充满各种启发的力量,我们只要念

36、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内心里面也会觉得那种画面很令人感动,天寒地冻松树柏树照样是长满了叶子,照样是常青的,这里也就是我们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理解。 第147讲 君子三达德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明智的人没有困惑,行仁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知者不惑”是你爱好学习,每天努力学习就接近明智的要求了,而成为知者之后就没有迷惑。“仁者不忧”的“不忧”就是没有任何忧虑,如果说你做任何事都凭良心的话,或是真诚由内而发去做的话,你有什么好忧虑呢。“勇者不惧”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羞耻心,因为有羞耻心之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就有数了,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觉得很可耻,这样他就接近了勇敢。在付诸行动前要先分辨清楚,而勇敢是需要能够付诸实践的一种勇气。这三句话是我们所流行的格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除了琅琅上口之外,一定要记得他深刻的含义,否则只是背几个成语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努力加以实践用在自己的身上来改变自己。第148讲 交友的阶段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