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_,_;其气栗洌,砭人肌骨;_,_。 2.丰草绿缛而争茂,_;草拂之而色变,_。其所以摧败零落者,_。 3 .“夫秋,刑官也,_;又兵象也,_, 4.是谓天地之义气,_。天之于物,_, 5.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_,_,_。,2010文言文虚词复习,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一、熟悉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见的文言虚词。 18个: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二、对这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应有所了解,并结合课文例句,比较它们意义和用

2、法的异同。,常见文言虚词,虚 词,1、分清虚实。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辨明词义和用法。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通晓古今。 例如,“所以” 、“于是”,“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虚词的特点,1、同一用法的虚词,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虚词的一义多词) 例如, “都”、 “不” 同一个范围副词“都”,在文言文中可写作“皆、悉、举、咸”等不同形式; 同一个否定副词“不”,可以用“否、弗、未、勿、无、亡、非、匪、靡、微”等来表示。,2、多数虚词,一个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好几个虚词用。(虚词的一词多义),A、得复见将军于此

3、。 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D、青,取之于蓝。 E、故燕王欲结于君。 F、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G、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H、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I、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了解古今变化,2、关注代词,3、辨明意义用法,4、注意特殊情况,1、了解古今变化,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是语气助词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而现代汉语的 “ 也 ”是表示重复的副词。,

4、(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如:无能为也矣。,2、关注代词,例,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C,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 “广”。,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 广。,称代前文的“饮食”,1.多于南亩之农夫。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君何以知燕王? 4竖子不足与谋。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盘盘焉,囷囷焉 7圣心备焉 8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5、,3、辨明意义用法,意义是指词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用法包含内容较多,词性、在句中表示的各种关系 、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 、词类活用、“之”字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 、“之”字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一些虚词作为发语词等等,均属用法的范畴。,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答案 ,A,介词,“凭”,介词,“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已经”、“以后”,连词,“不论”,1、有些虚词在句中只是用来代替标点符号。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夫”作为 发语词,现在已经无意义了。 文心雕龙章句刘勰 2、有些虚词在句中用来

6、作兼词。 所谓兼词,是指那些形式上是一个单音词,而从内容上看,却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词语。 如:穆公访诸蹇叔。(诸=之于)“诸”是“之”和“于”的合音。 如: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焉=于此),4、注意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的特殊情况主要指以下几类:,3、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4、双音单音。,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因为”是两个词,“因”解为“于是”,“为”解为“写”。,5、古今用法和意义都有差别的虚词。 “也”, 现代汉语中是表关联的副词,在古文中却只作语气助词

7、。 “稍”, 古今都用作副词,但在现代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在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却是“逐渐”的意思。 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因” , 现汉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在先秦两汉主要作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相当于“于是、就”。 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作介词,表示“凭借、趁着、通过”等 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复习方法,(一)分类整理,同义归纳 对同类虚词进行分类整理: 表程度的副词 表范围的副词 表时间的副词 表肯定的副词 表否定的副词 表反诘的副词 表谦敬副词 用于句首和句末的语气词,常见虚词归类,1、表程度的副词: A、最、极、至、殊、尤 B、益、弥、滋(兹) C、稍、颇 表范围的

8、副词: A、悉、皆、咸、尽、毕、并、具(俱)、举、凡 B、唯(惟)、但、特、徒、独、直、弟(第),表时间的副词:既、已、方、适、将、且 表肯定的副词: A、表坚决肯定:“必、诚、信、固”等 B、表委婉肯定:“殆、盖”等 表否定的副词:不、弗、罔、靡、非、毋、勿、莫、未 表反诘的副词:岂、宁、独 表谦敬副词:请、敬、谨、幸、辱、 窃、猥、敢,2、常见介词: 于(於)、以、为、与 3、常见连词: 而、以、则、虽、虽然、然、然而、然则 4、常见语气词: 者、也、矣、耳、焉、乎、邪(耶)、欤(与)、哉、其、夫 5、常见兼词: 诸(之乎、之于)、盍(何不)、焉(于此),1. 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余、予

9、、朕 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6、文言代词,、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汝识之乎? 若毒之乎?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注:在古代,第二人称代词常被某些名词或短语所代替,如“子,夫子、陛下、足下、王、公、君、卿、先生”等。 例:君何以知燕王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3.第三人称代词 其、之,例:备南走,肃径迎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他(刘备),他的(蔺相如的),此、斯、是、兹、之、彼、夫、其,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有似于此

10、微斯人,吾谁与归 非独贤者有是心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之”很少当指示代词用 例:之二虫又何知,“彼”有时也是人称代词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指示代词,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与徐公孰美 豫州今欲何至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孰:哪一个,哪一样 孰与:与比,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曷,何:什么,胡:什么,为什么,、疑问代词,彼且奚适也?,沛公安在/ 燕雀安知,路恶在?,叙述角度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11、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例句: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泽。 学生习作: 尊重是一缕温和而不刺骨的春风;尊重是一场柔绵而不急躁的春雨;尊重是一种柔和而不感伤的月光。 爱心是一种和煦而不强烈的阳光;爱心是一泓清甜而不腻口的泉水;爱心是一首悠扬而不聒噪的歌谣。 高调是多面鲜红而飘扬的红旗,高调是多束刺眼而明亮的阳光,高调是多朵澎湃而汹涌的浪花。,友善是一眼清澈而不浑浊的泉水;友善是一颗闪亮却不耀眼的星星;友善是一种给予却不索取的奉献 勤奋是一双耐磨而不易换的鞋子;勤奋是一支灵活而不易掉

12、的船桨;勤奋是一种难得而不易改的习惯 自信是一缕温暖而不刺眼的阳光;自信是一首悠扬而不刺耳的音乐;自信是一阵凉爽而不刺骨的清风。 团结是一片万树齐生的森林,团结是一片百川汇聚的海洋,团结是一座许多石头堆砌的长城。,虚心是一种清丽而不惨淡的色彩;虚心是一种浓郁而不刺鼻的香气;虚心是一种豁达而不孤傲的气节。 诚信是一江澄澈而不静止的春水;诚信是一片油亮而不污浊的绿叶;诚信是一副柔美而不娇艳的彩绘。 幸福是一杯清淡而不苦涩的清茶;幸福是一段优美而不繁琐的文字;幸福是一间温馨而不孤寂的陋室。 和善是一缕温暖而不刺眼的阳光;和善是一条漫长而不断流的河流;和善是一泓清澈而不冰凉的泉水。 诚实是一束皎洁而不

13、浑浊的月光;诚实是一个真诚而不虚假的微笑;诚实是一双勤劳而不白皙的双手。,单纯是一眼清澈而不苦涩的泉水;单纯是一片轻盈而不复杂的云朵;单纯是一曲自然而不单调的民歌。 骄傲是 一桌昂贵而不实在的菜肴;骄傲是一件美观而不经穿的衣服;骄傲 是一辆大牌而不实用的汽车。 成熟是一片广袤而不空旷的原野;成熟是一泓幽深而不神秘的湖水;成熟是一座高大而不陡峭的山峰。,或、莫,、不定代词,有的人、有的,有时,没有谁,(表肯定),(表否定),者、所,、特殊代词,的人,的事,的物,代时间,特殊代词:所,的原因 所以 用来(的方法),的人,的事,的物,的地方,练习:,1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 2东南西北,莫可奔走 3

14、北邀当国者相见 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故不在战矣,有的石头,没有什么地方,的人,的方面,的(欲望) 的(灾患),之、者,7、文言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宾语前置的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译为“的”,不译,不译,不译,句首语气助词 盖、夫、唯(惟)、其,1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盖、夫:表示 提示语气 可不译,唯:表示 期望,其:表示推测语气。“也许、或许”,、语气助词,句中语气助词,其、也、兮,例 1 汝其勿悲 2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与天地兮

15、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希望、劝告等,也: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兮:主要用在楚辞中,相当于“啊”, 也是用来舒缓语气的,句末 语气助词,也、矣、焉、与(欤)、耳、邪(耶)、哉、乎、夫,表肯定语气。“就是”,表事情完成、结束了,表示强调,表示范围“只不过”,、疑问语气助词,“吗、呢”,“吗、呢”,“吗、呢”,哉、夫,1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感叹语气助词,命题规律,【规律总结】 1句子选材:每个选项中,课内课外各选一句。 2考查范围:只考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3难度设置:考查虚词的一般用法和主要用

16、法。 4设题方法:比较两句中同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考查频率:一般上一年考过虚词下一年不考。 2008年:其、与、乃、于,常见文言虚词十八个例析,1连词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而,侣鱼虾而友糜鹿。 蟹六跪而二螯。 剑阁峥嵘而崔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并列,连词) (表并列,连词) (表并列,连词) (表递进,连词) (表递进,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转折,连词) (表假设,连

17、词) (表修饰,连词),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2、代词,余知而无罪也。 /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1)你;你的,2)这样,此,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3、助词,1)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2)用于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4、动词,如,好象,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涉澭,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

18、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由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而已)罢了。例: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掩口胡卢而笑。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蟹六跪而二螯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6)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练习,转折 修饰

19、假设 并列 承接 你的 同“耳” 何况 递进,虚词(五),1、疑问代词,1)什么,子何恃而往?,2)怎么样,如土石何。,3)哪里,什么地方,笑问客从何处来。,4)谁,不知何氏之女。,5)怎么,为什么,夫子何哂由也?,何,2、动词,问,盘问,诘问,陈利兵而谁何。,3、副词,甚;多么,水何澹澹。,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如太行、王屋何? 3)豫州今欲何至?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 二者之为,何哉? 6)徐公何能及君也?,练习,什么 怎么样 哪里 多么 什么原因 怎么,1、介词,相当于“于”,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20、南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助词,表各种语气,天下事有难易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其皆出于此乎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无以,则王乎? 于是乎书,疑问 反问 揣测 感叹 商量 停顿,然,乎,练习,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于 在 感叹 商量 然,1、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21、无忘告乃翁,2)他的,1)你、你的,乃心在咸阳。,2、动词,是、就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乃,3、副词,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只才,唯虚心乃能进步,3)竟,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欤!,4)于是;就,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4、连词 可是,然而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1)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4)视之,乃庞德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练习,于是 才 却 就是 竟然 你的

22、可是,虚词(六),例1: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2004年高考 辽宁卷)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海对山说: , , 。,【参考答案】 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例2: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造一个与划线句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人们常用各种比喻描写懒惰者和勤奋者的足迹,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信念:懒惰者零乱不堪的足迹,徘徊倒退,是写在人生路上的忏悔书,狼狈不堪。_ , , , 。,【参考答案】 勤奋者坚实有力的脚印,勇往直前,是刻在高峰险处的抒情诗,何等豪放。,例3.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6分)08海南卷

23、例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参考答案:机遇对于天才是一双翅膀,对于强者是一把火种,对于弱者是一堆灰烬。,虚词七(二),牛刀小试,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2005年高考广东卷)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解析: 从内容上看,应是正反一对事物,不能再用“思索”“奢谈”做课题。从句式上看,仿句应是对照关系的复句,每一个分句又是先解说后转折的二重复句。从修辞上看,先后皆是比喻句,先打比方,后

24、提示相似点。,参考例句: 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例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02年全国春季高考)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 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参考答案】 (1)山是大地的一首乐曲:岩石是基调,树涛是旋律,溪流、鸟鸣是大山的节拍。 (2)天空是一篇美妙诗章:晨曦是开头,晚霞是结尾,飞鸿、归雁是它的标点。,1、代词,1

25、)人称代词你、我、他、它、你们、我们、他们等,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你的,我的、他的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2)指示代词,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这样,如此,不乏其人 果其然也。,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3、副词,1)表推测语气:也许;大概,王好乐,则国其庶几乎,2)表示祈使:当、可、还,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表示诘问。通“岂”,难道,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表示商量语气,吾其还也。,4、连词,还是。表选择,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5、助词,1)附着于形

26、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png)。,2)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练习,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亦各言其志也 5)妻跪问其故。,他们的 它的 其中的 自己的 代事,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其若是,孰能御之?,难道 那个 还是 大概 如果,虚词七(六),1、副词,1)将近;几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将要,不出,火且尽。,3)暂且;姑且,且使尔反,以观后效

2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尚且,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且,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既高且大;且战且退,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且焉置土石。,2、连词,练习,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暂且 将要 并且,而且 况且,5)三军既惑且疑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8)闻姊家有阁

28、子,且何谓阁子也。 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又 发语词 一边 那么 况且,1、动词,1)如同;像,关山度若飞。,2)同,相当,彼与彼年相若也。,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以为莫己若者,4)对付,处置,寇深矣,若之何?,若,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2、代词,1)如此,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你 们 ;你 们 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连词 1)假如;如果 天若有情天亦老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至于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

29、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练习,如果 像 你们 至于,1、名词,“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2、助词,1)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臣唯命所试。,所,3)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0、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5)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解释为“的原因、方法、工具”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量词,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座”“幢”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2、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4、形容词,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大约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父去里所,复还。,5、副词,1)某所,而母立于兹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4)所以遣

31、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6)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7)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8)从弟子女十人所。,处所 所结构 的方法 的原因 被 所结构 座 大约,练习,1、动词,1)做,作,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变成,成为,祸,何遽不为福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4)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愿为小相焉,人在江湖皆为兄弟,5)学习,研究,群臣为学,门子好辩,6)以为;认为,为汝多智。 窃为大王不取也,7)作为,当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霓为衣兮风为马,8)有,顽童之为是心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

32、曰“花山”。,9)通“伪”,装作,为善者,非善也,3)为了,慎勿为妇死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4)给,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5)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之奈何?,2、介词,1)被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于,在 表示时间或处所,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3、连词,因为,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4、助词,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3)项燕为楚将 4)窃为大王不取也 5)吴

33、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7)为将者在外而不受君命 8)为君翻作琵琶行,练习,成为 做 是 认为 被 治理 担任 替,1、代词,1)相当于“之”,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犹且从师而问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3)哪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割鸡焉用牛刀,焉,2、助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则牛羊何择焉?,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4、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且焉置土石?,5)则牛羊何择焉?,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2)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7)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1)则将焉用彼相矣,练习,怎么 它 于之 哪里 呢 的样子 语助,语气助词,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曹公,豺虎也。,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解释、疑问、肯定、感叹的语气,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其闻道也亦

35、先乎吾。,也,练习,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说也,人常疑之。 4)苟政猛于虎也! 5)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判断 解释 停顿 感叹 反问 祈使,1、介词,1)把,拿,用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必以长安君为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将以衅钟。,2)依,按,凭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以大中丞抚吴者。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3)在,于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2、动词,1)认为,以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4)按照、依照、依据,余船以次俱进。,贵以近知远,2)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36、以,3、连词(等于而),1)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樊哙侧其盾以撞。 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4、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以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忽魂悸以魄动。 何以为计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具告以事 皆以美于徐公。 以君之力,曾不能

37、损魁父之丘。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策之不以其道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无以,则王乎?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因为 以便 来 修饰 并列 拿 用 把 认为 凭 凭 按照 范围 在 止 把当作 把制成,练 习,1、名词,1)原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2)机会,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2、连词,1)于是,就,因出己虫,纳比笼中,2)因为,因此、因而,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因,3、介词,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动词,因遗策,沿袭,因拔刀斫前

38、奏案 变法者因时而化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击沛公于坐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 因使唐雎使于秦,练习,于是 根据 依靠 趁机 因为 沿袭 于是 因而,介词,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于,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39、)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捕蛇者说)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遂墨以

40、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诗序),1)贫者语于富者曰 2)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墨子闻之,起于鲁 5)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8)不拘于时,学于余 9)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对 和 到 从 在方面

41、比 被 受 给,练习,1、动词,1)结交、交好,失其所与,不知,2)给,献,则与斗卮酒,2、连词,吾与汝毕力平险,和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3、介词,介进对象。跟,同,替,微斯人,吾谁与归,4、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吗,吧,啊,无乃尔是过与,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孰与君少长 岂非士之愿与?,献给 给 相处 跟 吗,练习,1、连词表句中各种关系,1)却,可是,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2)那么,就,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副词,1)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2)就是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

42、原来是,徐而察之,则其上皆石穴罅,4)只 表示范围,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5)原来已经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2)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5)临视,则虫集冠上 6)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却 就 就 就是 原来 已经,练习,1、代词,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者,2、助词,1)与

43、“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言之,貌若甚戚者,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何者?上下之分也。,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近者奉辞伐罪,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1)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3)陈胜者,阳城人也 4)臣所以去亲戚

44、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5)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6)二者不可得兼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的人 的样子 判断 的原因 假设 种 倒装 停顿 陈述,练习,1、动词,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佯狂不知所之者,2、代词,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他”“我”“你”“这个”“那个”等,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之,3、助词,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解释为“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3)作

45、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4)作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调整音节,无实义,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练习,1)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王见之,曰:“牛何之?” 5)然后驱而之善 6)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7)何功之有哉?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石之铿然有声者,这些话 兵器 的 往 向 这些 宾前置 我 主谓之 定后置,在熟悉以上18个虚词的基础上 比较以下几个虚词不同的用法,“乃”和“若”都可以作代词,表第二人称 “乃”常用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46、有时也可作主语,但一般不作宾语 “若”则可作宾语 如:予我千金,吾生若 “若”还可作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 如:君既若见录 不同点在于“若”还可作连词,表假设关系 如: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乃”和“若”的比较:,“乃”多作副词,有如下几种用法: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顺承或时间上紧接,相当于“就”“这才” (曹刿)乃入见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相背,可译为“却”“竟然” 今君乃亡赵走燕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为”作介词用法比较多,1、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

47、作行为的替代 如: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如:视为止,行为迟,“为”和“因”的比较:,6、表示被动关系,这时读wi 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为” 还可作助词,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因”作介词,表示“凭借、趁着、通过”等,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作连词:可表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 也可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1、“之”主要作宾语 如:公使阳处父追之 2、“其”主要作

48、定语 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作指示代词“之”主要表近指,相当于“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其”主要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之”、“其”的语法功能比较:,“其”还常用作副词,表示多种语气,1、表示推测语气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2、表示反问语气 如:尽吾志也,而不能其孰能讥之乎? 3、表示婉商语气 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4、表示命令语气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表示感叹语气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者”作助词主要有几种用法,1、用于主谓之间,表提示语气。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用于“有”的宾语后,表提示语气。 如: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以让天下而弗受。 3、用在句末,有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