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doc_第1页
《滕王阁序》教案.doc_第2页
《滕王阁序》教案.doc_第3页
《滕王阁序》教案.doc_第4页
《滕王阁序》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滕王阁序教案 西安三中李为华 (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1、古今联系 2、听、说、读、写、背、讲、练七要素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文意 3、体会文章的美感及骈文的特点 4、梳理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重点: 1、优美的翻译 2、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1、学生谈对于作家王勃的了解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走进初唐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疏通文意: 1、学生听示范朗读 2、学生齐读、自读第一段,寻找文言知识点 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按结构梳理文章 学生提出问题,同学解答,学生翻译,老师点评 (1)、把握文章结构 (2)、翻译中存在问题的实词、虚词 (3)、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 翻译语

2、段: 学生翻译、调整、教师归纳 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 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人才 句式: 物华天宝:判断句 宾主尽东南之美:判断句 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借代: 襜帷暂驻 二、体会文章的特色 1、细读文章 2、课堂练习: (1)、比较学生习作我的三中片段与滕王阁序第一自然段 我的三中片段 民国的女子尊德,现在为西安三中。它处在名城胜地,与历史和现代相连.连带着八仙宫。 周围环绕着古树,影响扩至东郊,连及全市。这里的宝物众多,就像是天的珍宝,人才俊杰。 土地灵气,雄伟的学校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

3、星一样飞驰。百年三中永远辉煌。 (2)、让学生仿照滕王阁序第一自然段将这段文字翻译成文言文: 学生动笔,学生念自己的翻译 参考翻译:尊德故校,西安新星. 地分名胜,时接古今. 襟八仙而带古树.控东城而引全都.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雄校雾列,俊采星驰. 百年三中,永铸辉煌 3。比较发现第一自然段(骈文)的特点: 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 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三、背诵指导 1、学生先自由背,考察效果 2、老师指导运用层次加顺序的发法背诵前半部分 3、学生运用层次加顺序的发法背诵后半部分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

4、斗牛之墟;人杰地灵。俊采星驰,徐孺下陈藩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梳理: 故郡新府 星分地接 三江五湖 蛮荆瓯越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4、自读第2、3自然段,自己翻译 四、作业 仿照腾王阁序仿写我的三中 教学反思: 五教学流程设计: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

5、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

6、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

7、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

8、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文分析 1第1

9、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2、3两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

10、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背诵时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重点句。 教师可请一两位同学当堂示范,但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强求。 3第4、5段。 写宴会盛况,并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紧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写,说到美丽的景色使自己情绪激动。极写管弦之感,歌声之美,铺陈宴会宾主欢饮娱乐的场面,多次使用典故,简练、含蓄的表现宴会的豪华。但一

11、想到“四美具,二难并”,心绪一转,不由得“兴尽悲来”,由喜悦渐生愤慨。接下来的几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看出,“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不由得让人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然而作者并没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劢,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勇气。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最高思想意义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

12、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弃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观。 学生熟读,背诵2-5自然段。 4第6、7自然段 述说自己的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2-5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的检查。 三、总结骈文特点。 可采用学生自己归纳,汇总后老师指导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骈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讲求平仄,用韵严格,注意藻饰和用典。 四、课上练习 1填空。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指_。 “初唐四杰”指_。 王勃,字_,绎州龙门人,初

13、唐文学家。 2滕王阁序中出现的成语有哪些? 3默写 落霞与孤鹜齐飞,。 ,。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4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一楼何奇”中的“楼”指。 “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 参考答案:1滕王阁,岳阳楼,鹤雀楼,黄鹤楼。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子字。2物华天宝

14、,老当益壮,钟鸣鼎食,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高山流水,俊采星驰,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3略4岳阳楼“忧”和“乐” 附: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一、作家作品及本文写作背景 二、骈文 骈俪文,四六文。 三、分析 地势雄伟,地灵人杰 楼阁壮美,山川胜景 宴会胜况,个人遭际 自叙经过,谢主引宾。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

15、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

16、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

17、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18、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

19、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0、。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

21、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

22、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23、。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三、背诵课文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深入体味文章,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四、课堂练习 1对偶句与仿句练习 (1)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如: _,烟光凝而暮山紫。 _,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 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 (2)教师根据课文的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 C.文不加点,谁

24、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3)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2完成课后练习题。滕王阁序教案 一、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做好美读的准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指导要点如下: 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

25、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

26、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例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平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分两步: 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

27、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以山川秀气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想像。注;翼是巨爵座;轸是乌鸦座,分野在楚)“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奇绝。14字写尽赣江的明丽秋色。注:此联要留到最后赏析) 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三个环节: (1)复习旧课。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叙游宴、写景、抒情和议论、作序缘由),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2)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内容大体相同而详略不同;本文无议论成分),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叙宴会热烈

28、、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写景(明朗、开阔):第二段。抒怀(郁愤、苍凉):“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作序缘由(欣慰):最后两段。 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 (3)归纳全篇思路。(可略讲) 四、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情辞声韵之美。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 第一段: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鉴赏前一层(南昌地形之雄和人物之美),要着重品味“带”“射”“星驰”诸语(可参考杜

29、甫句“春星带草堂”、孔稚圭句“干青云而直上”、鲁迅句“但奔星劲有声”),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鉴赏后一层(宴会之初),要先理出叙事顺序(主人及贵宾到场;众宾欢聚;赞众宾中之佼佼者),再品味“棨戟遥临”(仪从之盛,威严之象)、“千里逢迎”(众宾纷至沓来之状)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可自由发挥)。 第二段: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推出一层新意,由近及远)并划分层次。鉴赏前一层(初来滕王阁),先理出描写顺序(总写秋景;赴宴;登阁;阁外近景),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背山临水,宏伟壮丽),再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

30、,最后了解烘托手法(水中有汀渚,陆上有宫殿)。鉴赏后一层(阁上远眺),先理顺序(远处山水、城中江上、雨后),再品味“盈视”(目不暇接)、“骇瞩”(怵目惊心)、“扑地”(参差十万人家)、“弥津”(多不胜数)诸语。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体会写景的作用(既表现了滕王阁的临观之美,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段: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以示宴会高潮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作反衬)。体会过渡语段之妙(“穷睇眄”句引出“天高”二句;“极娱游”句引出“兴尽”二句。由欢转悲)。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谁悲失路之人”),再分

31、清对偶中的主宾,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日近而长安远;不得达于帝所;回京遥遥无期),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可自由发挥)。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悲之一。 第四段:以“所赖”为界划层次(“知命”承上,“安贫”启下)。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虽非“彰君之过”,却也表现了愤激之情)。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穷困中不变操守;寄希望于将来;决不佯狂避世),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虽自励,亦难有作为,愤

32、激又深)。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五、赏析雨后景象一节。 分两步: 1.讨论;“落霞”一联是千古名句,但有人说“与”“共”二字多余,此说是否有理?(改后节奏不如原句节奏从容,意境亦不如原句鲜明上联重在写“落霞”而以“孤骛”为衬,下联重在写“秋水”而以“长天”为衬,一俯一仰,动静交错,相映成趣。) 2.讨论:“渔舟”一联所写是作者眼前的景象吗?(这是想像之景,彭蠡、衡阳,非目力所能及,正所谓“悄焉动容,

33、视通万里”,亦足见作者胸襟之开阔) 滕王阁序教案 深圳市宝安中学张丽芬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国古代散文以及作家 二、掌握文言实词“故”、“尽”、“属”、“即”和虚词“且”、“矣”的用法。 三、背诵25段文章,对文章进行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 教学设想 一、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二、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三、学习辅助材料 1、全唐诗卷五十七 2、古文观止唐代部分 3、醒世恒言卷四十马当山神风送王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介绍“初唐四杰”及王勃诗歌。(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诗歌多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如本文和杜少府之任蜀洲。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34、秋水共长天一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故事介绍(媒体下载内容) 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 王勃作滕王阁序一般定为26岁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时而作(如清人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及一般的教科书)。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如此流传千古的美文会出自一年仅14岁的少年之手。实际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

35、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其实,我们怎能把王勃这样一个“六岁属文”、“九岁读颜氏汉书”、“十岁包综六经”的天才少年,与一般少年等量齐观呢?滕王阁序中一再申说:“童子何何知,躬逢胜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等语,都表明作者是个未成年人,与王勃后期的心态、境遇不合。况且,他晚年(王勃死时仅27岁!)早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四海扬名,都督阎公岂能“不之信”杨炯王子安集序云:“年十四,时誉斯归。”这“时誉”不正是指王勃写了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的事实吗? 二、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一些细节(注解) 滕王阁,旧址在南昌城西章江门,广润门外赣江之滨。

36、它背城临江,面对西山,与肖峰、缑岭、双岭、葛仙岭、安峰,梅岭、桃花岭、梦山、吴城山互为对景。俯瞰阁之东南,东湖、西湖星罗棋布于市区。北通鄱湖,湖光千里。滕王阁瑰伟绝特,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临观之美,令人神驰。它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省亲过此,即席写下不朽名篇宴滕王阁序,加之历代文人的诗词,使滕王阁蜚声四海,天下皆知。此后,慕其名者、闻其声者、往来观望者不绝于途。古时吉水李帮华说过,吴有凤凰、雨花之台,楚有黄鹤、岳阳之楼,豫章则有滕王阁,从古不废,以观民寄乐,

37、实为西江第一观。所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的赞语;明人曹学(亻全)则说“百里豫章城,千里滕王阁”。清人吕宫在重修滕王阁序中写道:“洪都为江右名区,其山川之瑰丽甲于天下,而帝子阁尤揽其胜。” 国有盛衰,世有治乱。千载古阁,兴废沧桑。滕王阁,这座临江高峙的江南名楼创建的年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尔后迭经兴废,在风风雨雨中又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滕王阁作为盛唐文化的产物,已成为灿烂文化古城南昌的象征。 三、通读

38、全文 1、朗读全文,过文字关。 2、参考注解,粗通文意。 3、齐读全文。校正节奏: 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读法:(略) 四、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齐背课文 2、单独背诵(抓重要句子) 二、小组翻译 三、筛选中心语句。 1、述宾主之美 2、绘山川美景(近景、远景) 3、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概(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4、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四、重点分析25段 1、提问:全文可分几部分? 2、背诵2、3段并分析景物之美。 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第3段:写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 (千古绝唱) 3、背诵4、5段,并分析作者情怀。 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第五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日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更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 (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五、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