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七单元童心说_第1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七单元童心说_第2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七单元童心说_第3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七单元童心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童心说1连线作者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认定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论”。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 “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著作焚书藏书等。2整体感知童心说收在焚书卷三,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其进步性和深刻性。1识字注音遽失()曷尝()根柢()笃实() 湮灭() 褒崇()懵懂() 渊薮()2通假字(1)龙洞山农叙西厢()(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3、)3一词多义(1)假(2)发(3)长(5)非4古今异义(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古义:_。今义:_。(2)便失却真人古义:_。今义:_。(3)童心固自在也古义:_。今义:_。(4)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古义:_。今义:_。(5)决定目之为经矣古义:_。今义:_。(6)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古义:_。今义:_。(7)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古义: _。今义:_。5词类活用(1)道理闻见日以益多()(2)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3)而事假事,文假文乎()(4)随其所见,笔之于书()(5)决定目之为经矣()6特殊句式(1)夫童心者,真心也()(2)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3)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

4、见于后世者()(4)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答案:1jhddynbomngsu2(1)“叙”同“序”,作序(2)“辩”通“辨”,分辨3(1)虚假/借/借助,凭借/给(2)说出/发出/出发/打开/显露/头发/拿出/抒发(3)年龄增长/与“短”相对/长处,优点/生长/年纪大(4)制定/即刻、马上/站立/直立/登上帝位或诸侯的位置(5)不是/错误/非难/没有/不4(1)纯粹是真实的纯洁真诚(2)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3)自然存在自由;不受拘束(4)不会流行不允许,不可以(5)必然,一定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6)为了一定的目的有所作为(7)文章体裁人体发育的情况和

5、健康的情况5(1)名词作状语,一天天(2)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恨(3)名词作动词,做事,写(4)名词作动词,记载(5)名词作动词,视为,看做6(1)判断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被动句 (4)定语后置句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1李贽所说“童心”的内涵是什么?对“童心说”你是怎样理解的?2在文学方面李贽持有怎样的观点?3李贽对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之作是怎样认识的?1为什么文中说孔孟义理的道理闻见会障泯童心?2有人说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战斗檄文,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童心说 李贽反对肯定答案:问题导学1

6、提示: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而本真自我在人接受了闻见道理以后便丧失了,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2提示: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童心是龙洞山农

7、提出的一个概念:“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3提示:他认为,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并非皆出于圣人之口,其实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所记;即便出于圣人之口,也不能作为万世不变的至论,不能成为行之于万世的信条。这些言论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当

8、时虽然也有一些批评假道学的文章,但直接批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认为这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实绝无仅有。自主探究1提示:由于孔孟的学说已经变成了假道学的道理闻见,而假道学的道理闻见的影响,致使人们从小开始就被外界的假人假言假事所左右,不断地掩饰自己的本真,从而逐步地丧失童心。李贽指出:一旦以闻见道理为心,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而不是童心自出之言,“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李贽讽刺当时社会上满场尽是矮人,盲目崇拜孔孟,犹如矮子观场,随人言说,“

9、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进而明确地揭示了假人假言假事的来源,一针见血地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这无疑成为一颗重磅炸弹,轰塌了儒家经典及其义理神圣的殿堂,从而把“异端”的思想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2提示:“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