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空间句法分析_第1页
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空间句法分析_第2页
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空间句法分析_第3页
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空间句法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根据文献重建。从清初至乾隆时期,园林的中西部几易其主,并不断被新的园主修葺和改建,直到光绪年间,才大体形成了我们 今天看到的总体风貌。与明代初建成时的拙政园相比,此时的园林在山水格局上虽然留有明代遗风,但是建筑密度增 大,类型增多,堆山叠石的运用也更多见。园林失去了原来纯粹的自然野趣的风貌,尤以西部园林为甚。拙政园整体所 表现出的艺术生命力再也无法和明朝的巅峰时期同日而语。 摘 要拙政园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同时也是私家园林的代表。本文在分析拙政园历史的基础上,利用Depthmap空间句法分析软件,从视线安排、可达性、空间结构、山水格局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对拙政 园的分析

2、揭示出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艺术风格的演变是以社会文化的变迁为 动因的。表格 1拙政园数次大规模改建及空间变化文图 林辉 肖旋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种类别。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私家园林逐渐形成了高超的造园技巧和独特的空间特质,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然而,私家园林在发展演变的过 程中,其造园思想与艺术水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不断起伏变化的。 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朝,其造园成就达到了顶峰,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空间结构,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我 们通常简单地将二者合为一谈,并不恰当。起各个景点。面积较大,明清

3、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演变背景明朝初期的社会文化,因受到元代蒙古族统治阶级的压制,尚未得以喘息,经济也刚刚开始复苏。因此江南地区 的私家园林在风格上依然承袭宋代。设计师们在造园思想上追求大雅和理性,造园手法过分拘束。到明朝中期,由于 政治逐渐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得到解放,造园家们不再拘泥旧规,开始追求生活和精神的自由,强调个人价 值与审美个性。私家园林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江南地区文人阶层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步扩 大,私家园林的造园风格全面地倒向“文人化”,并逐渐形成了疏朗、雅致、自然的风格,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古典园林艺 术的顶峰。至明末清初,尤其是明万历以后,“社会经济结构

4、出现重大变化,城市与集镇空间繁荣,市民阶层成为一支新兴活 跃的社会力量。士大夫大多托迹于繁华的城市,虽或家居乡间,也经常到城市游转,沾一身红尘”。受此影响,此时的私 家园林的艺术追求由“文人化”逐渐倒向了“世俗化”。到了清乾隆以后,园林主人普遍追求奢华与贵气,园内建筑和 景点的密度变高,人工意味越来越浓厚。明朝园林所追求的雅致、天然的艺术特色,在此时已经很难体现出来。拙政园的空间句法分析对于拙政园的空间分析已有很多,但多是从主观角度出发,以文字性描述为主,本文试图以空间句法的方式,量 化解析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更直观地理解其造园思想的转变。空间句法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以及景观

5、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 和方法。这种理论由英国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 于建筑和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中。本文利用Depthmap软件,对拙政园进行VGA(Visibility Graph Analysis)分析和轴线(Axis)分析,并以连接度(connectivity)、整 合度(integration)等指标来分析该园的空间句法。分析原理与准备范围的界定 只包括园林的中西部。因为东部的“归田园居”部分在历史上曾长期游离于拙政园的主体之外,并且 已经完全改变了初建成时的空间结构,因此,在本文

6、对拙政园的空间梳理中,并不将东部考虑在内。分析原理 在本次分析中,各类分析数值由图中颜色的渐变来区分,色彩越暖,代表值越高,由红色依次向冷色调 过渡,蓝色代表值最低。在VGA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利用颜色分层与渐变,直观地看出游览路径以及各个空间的层次关系。根据连接度指 标理解园林空间的结构。在轴线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利用轴线的整合度,清楚地描述出视线渗透关系。图纸准备 根据拙政园平面图和电子地图以及其它资料,绘制出适合软件使用的dxf图纸:分为可视区域和可行区 域两种平面图。在可视区域平面图中,主要绘出建筑墙体,对门窗做透明化处理,厅堂和廊桥的柱子用短线代替。在可拙政园的历史与空间演变苏州的拙政园

7、是中国“四大名 园”之一,同时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 产,是最能代表江南地区造园成就的 一座园林。1509年,弃官回乡的王献臣在故 乡苏州建造了拙政园,并以其简朴疏朗 的风格名噪一时。初建成的拙政园, 规模较大。清幽且旷远,建筑布局疏 朗,以池为中心,富有野趣。百年以后,园林东部逐渐荒芜, 到了1631年,被王心一购去,营建为时间改造内容空间变化西部中部东部建成时(1509年)“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等,建筑稀疏错落”,建筑稀 疏,近乎自然风景。布局疏朗、多隙地,以池 为中心。建成后120余年(1631年)中西部保留原有格局独立园林:归田园 居。景点5 0 余处、 主要建筑兰雪堂。

8、北为紫罗山,中为 涵青池,东为荷花 池,西有竹林。东部独立:以涵青池和荷 花池为骨架,以溪涧为脉 络,点缀奇石异木,串连呈田园风光。康熙年间(1673年)王永宁占有中西部,并大兴土木,易置丘壑,新建许 多奢华厅馆,不久后败落。中西部:建筑庞拙,疏朗 风貌已失。咸丰-光绪年间张履谦改名“补园”, 新建塔影亭、留听阁、 浮翠阁、笠亭、与谁同 坐轩、宜两亭、三十六 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 馆等建筑。新建海棠春坞、听雨轩、玲 珑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 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 兰堂等景观。逐渐荒废。现有风貌的成形期。继承 了明朝鼎盛时期的设计思 想,但建筑密度增大。民国时期部分建筑受损、坍塌。新建见山楼

9、、曲桥等。荒废继承清末格局。建国后(1959年)修葺开放按“归田园居”风 貌重建东部与中西部整合开放。LANDSCAPE DESIGN 景观设计“归田园居”。从此,东部园林从主体划分出来,后又历经数次改建,东部原来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直到建国后才又根据文献重建。 从清初至乾隆时期,园林的中西部几易其主,并不断被新的园主修葺和改建,直到光绪年间,才大体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总体风貌。与明代初建成时的拙政园相比,此时的园林在山水格局上虽然留有明代遗风,但是建筑密度增 大,类型增多,堆山叠石的运用也更多见。园林失去了原来纯粹的自然野趣的风貌,尤以西部园林为甚。拙政园整体所 表现出的艺术生命力再也无法和

10、明朝的巅峰时期同日而语。表格 1拙政园数次大规模改建及空间变化花池为骨架,以溪涧为脉起各个景点。面积较大,拙政园的空间句法分析对于拙政园的空间分析已有很多,但多是从主观角度出发,以文字性描述为主,本文试图以空间句法的方式,量 化解析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更直观地理解其造园思想的转变。空间句法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以及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 和方法。这种理论由英国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 于建筑和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中。本文利用Depthmap软件,对拙政园进行VGA(Visi

11、bility Graph Analysis)分析和轴线(Axis)分析,并以连接度(connectivity)、整 合度(integration)等指标来分析该园的空间句法。分析原理与准备范围的界定 只包括园林的中西部。因为东部的“归田园居”部分在历史上曾长期游离于拙政园的主体之外,并且 已经完全改变了初建成时的空间结构,因此,在本文对拙政园的空间梳理中,并不将东部考虑在内。分析原理 在本次分析中,各类分析数值由图中颜色的渐变来区分,色彩越暖,代表值越高,由红色依次向冷色调 过渡,蓝色代表值最低。在VGA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利用颜色分层与渐变,直观地看出游览路径以及各个空间的层次关系。根据连接度

12、指 标理解园林空间的结构。在轴线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利用轴线的整合度,清楚地描述出视线渗透关系。图纸准备 根据拙政园平面图和电子地图以及其它资料,绘制出适合软件使用的dxf图纸:分为可视区域和可行区 域两种平面图。在可视区域平面图中,主要绘出建筑墙体,对门窗做透明化处理,厅堂和廊桥的柱子用短线代替。在可2012年第1期 61时间改造内容空间变化西部中部东部建成时(1509年)“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等,建筑稀疏错落”,建筑稀 疏,近乎自然风景。布局疏朗、多隙地,以池 为中心。建成后120余年(1631年)中西部保留原有格局独立园林:归田园 居。景点5 0 余处、 主要建筑兰雪堂。

13、北为紫罗山,中为 涵青池,东为荷花 池,西有竹林。东部独立:以涵青池和荷 络,点缀奇石异木,串连 呈田园风光。康熙年间(1673年)王永宁占有中西部,并大兴土木,易置丘壑,新建许 多奢华厅馆,不久后败落。中西部:建筑庞拙,疏朗 风貌已失。咸丰-光绪年间张履谦改名“补园”, 新建塔影亭、留听阁、 浮翠阁、笠亭、与谁同 坐轩、宜两亭、三十六 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 馆等建筑。新建海棠春坞、听雨轩、玲 珑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 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 兰堂等景观。逐渐荒废。现有风貌的成形期。继承 了明朝鼎盛时期的设计思 想,但建筑密度增大。民国时期部分建筑受损、坍塌。新建见山楼、曲桥等。荒废继承清末

14、格局。建国后(1959年)修葺开放按“归田园居”风 貌重建东部与中西部整合开放。行区域平面图中,要绘出拙政园的所有可行区域,包括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游赏空间:小径、桥、廊道、空地等硬质空间,假山中不可上人的部分和植物空间不算在内。分析成果视线安排 在可视区域的轴线分析(图2)中,暖色线条代表整合度高的视线,红色为最高,反之亦然。整合度越 高,表示视线越开阔。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拙政园中部的视线比西部更加开阔,即暖色调线条更多地落在中部区域, 而且几乎所有的长轴线都经过湖面贯穿园林中西部。这是因为全园最宽阔的水面主要集中在中部区域,可以吸引沿岸 的视线,增强了空间向心感。而西部多为“曲水”,因此没

15、有开阔的空间来凝聚视线(图3)。图 2 可视区域轴线整合度分析图 3 园林轴线与水体空间的关系可达性 在可行区域的连接度分析(图4)中,连接度的高低用来表示空间的可达性。我们可以看到中部园林水岸以南地区的连接度远比北面及西部地区要高,其中以远香堂和玉兰堂区域为最高(图中红、黄色区域),西部只有留听 阁区域连接度尚好一些。这是因为中部偏南区域建筑密集,远香堂和玉兰堂又属于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与周边厅廊 联系较多,交通最为方便。而现存的西部景观由于假山堆叠过多,导致空间拥塞,因此,可达性比中部区域低。图 4 可行区域VGA连接度分析图 5 可视区域VGA连接度分析空间结构 通过对可视区域的VGA分

16、析(图5),我们可以根据图中的色彩分层与渐变看出拙政园的各个空间之间的结构关系。 园林整体空间以中部开敞的水面为凝聚点,向四周发散,连接度逐渐递减,形成了“围合半围合开放”、“开放围合开放”、“围合开放围合”等不同类型的串连空间,而且这些空间相互也有穿插和渗透。这种流动性的 组合排列,构成了拙政园复杂而又富有韵律的空间结构(图6)。园林大师陈从周在评论拙政园时也曾说过:“拙政园径 缘池转,廊引人随妙在移步换影,宜于动观”。图6是根据各个空间连接度的分析结果划分出的6种空间序列:序列1:南入口小水面远香堂雪香云蔚亭; 序列2: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62 2012年第1期LANDSCAPE

17、DESIGN 景观设计序列3:见山楼荷风四面亭倚玉轩;序列4:倚玉轩香洲征观楼三十六鸳鸯馆; 序列5:倒影楼浮翠阁留听阁; 序列6:浮翠阁三十六鸳鸯馆;以图中的序列1为例,即从南入口到雪香云蔚亭的空间过渡。入口处的狭长空间被墙体和假山分割,连接度很低。 其后是一处小水面,视线较入口稍微开阔些,但仍然是个半封闭的空间,绕池北行进入远香堂,空间豁然开朗,并能够 透过宽阔的水面观察到对岸的雪香云蔚亭。由此形成一个经典的欲扬先抑的“围合半围合开放”空间序列。图 6 拙政园中的6个空间序列图 7 拙政园的山水格局山水格局 拙政园的水体面积在苏州私家园林中算是最大的,其中园林中西部的水体约5800平方米。

18、今天的拙政园之所以能够保持明式疏朗自然的遗风,主要得益于它的山水格局。 拙政园以水为骨架,土山、石山点缀其间,构成了全园的山水格局(图7)。这种格局与精巧的植物配置和体量适宜的建筑相互搭配,创造出各种虚虚实实、相互渗透的复杂空间,经营出古典园林“咫尺山林”的自然意境。在园林中部,水体较为开阔,大片水面及沿岸景观构成了相对开敞的空间,提高了空间的整体性,为该区域营造出 了疏朗风貌。而西部“补园”的山水比例相对均衡,但水体面积较小,且多是潺潺曲水。山石规模比东部普遍偏小,只有北部区 域的一块土山体量较大。这种格局造成了西部的空间破碎度较高,与东部相比,更具私密性,也更加能凸显清朝时期 的造园特色。结论从拙政园的空间演变中,我们得以管窥全豹,看到明清两朝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因受到社会文化影响而逐渐改变 的艺术风格。明代江南的私家园林追求文人意趣,建筑布局疏朗,空间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园林整体性强。到了清朝,尤其是 清中叶以后,人们抛弃了对“疏朗、天然”等艺术理念的追求,而更加倾向于欣赏装潢大气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