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刑事法律制度_第1页
宋朝刑事法律制度_第2页
宋朝刑事法律制度_第3页
宋朝刑事法律制度_第4页
宋朝刑事法律制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制史:宋朝刑事法律内容(一)刑罚制度的变化1创立折杖之法宋朝的刑罚制度,基本沿用隋唐以来的五刑制度。但鉴于唐末五代刑罚过于苛重,不利于新政权的稳定,建隆四年(963年),吏部尚书张昭等奉诏创立了一种变相减轻刑罚的折杖法,列入宋刑统中。折杖法作为一种代用刑,是将五刑中的笞、杖、徒、流四种刑罚折成相应的臀杖或脊杖,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宋刑统名例律五刑门规定了折杖法的具体内容,其中加役流决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至二千里,分别决脊杖二十、十八、十七,均配役一年;徒三年至一年,分别决脊杖二十、十八、十七、十五、十三,杖后释放;杖一百至六十,分别决臀杖二十、十八、十七、

2、十五、十三;笞五十决臀杖十,笞四十与笞三十决臀杖八,笞二十与笞十决臀杖七。折杖法是一种“折减”性质的新刑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作用。但其适用范围有限,死刑及反逆、强盗等重罪不适用此法。因此,折杖法的创立并未改变宋朝刑罚不断加重的趋势。2滥用野蛮酷刑北宋初年,为宽贷死罪,开始使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创立的刺配刑,对某些重犯实行“决杖,黥面,配役”的惩罚。这名义上是宽贷死罪的轻刑措施,实质是古代肉刑的复活,而且将杖背、刺面、配役三刑施于一人之身。刺配在宋初并不是法定常用刑种,宋刑统也没有此项规定,而是以皇帝诏敕形式,对某些人临时发布施用。起初是对死罪的宽贷,但后来却逐渐突破其限制,被广泛使用起来

3、。太祖时就有黥面、流配的诏敕,太宗时刺配刑已滥加施用;仁宗以后,有关刺配的诏敕逐渐增多,并被列入编敕,上升为正式制度。至南宋时,刺配人犯已多达十余万人之众。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因荆湖(今湖北江陵)地区杀人祭鬼,开始沿用五代时期的凌迟酷刑。凌迟亦称陵迟,俗称千刀万剐,是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肢体,使受刑者在极端痛苦中慢慢死去的一种刑罚。神宗以后,凌迟的使用逐渐增多,主要用于镇压危害特别严重的犯罪。至南宋孝宗时,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正式将凌迟列为法定死刑之一。此后,元、明、清各朝法定死刑均有凌迟。宋刑统在绞、斩两种法定死刑之外,又以附敕形式准用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以来施行的“决重杖一顿

4、处死”的酷刑,对一些罪行严重的死刑犯施用重杖活活打死。该刑适用于十恶重罪中的不道、大不恭、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六种应处绞、斩刑的犯罪。此外,宋朝还施用许多法外酷刑,如腰斩、枭首、肢解、磔刑、夷族等等,以镇压民众的反抗。(二)重典惩治盗贼北宋建立之初,为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唐末五代以来刑罚苛酷的状态,曾对一般刑事犯罪减轻处罚,但对盗贼犯罪则仍旧重法严惩。宋史刑法志即指出:“祖宗仁政,加于天下者甚广。刑法之重,改而从轻者至多。惟是强盗之法,特加重者。”这是由于宋朝阶级矛盾与社会问题始终异常尖锐和严峻,农民起义对宋朝统治构成极大威胁。为了镇压广大民众的反抗,宋朝推行重典惩治盗贼的刑事政策。首先,宋

5、刑统作为普通常法,对盗贼犯罪的量刑比唐律明显加重。如强盗罪,唐律根据是否持杖、得赃多少分别处罚:强盗不得财徒二年,得财一尺徒三年,每二匹加一等,满十匹或伤人者绞,杀人者斩;持杖者,虽不得财流三千里,得财五匹绞,伤人者斩。宋刑统贼盗律附敕则规定:“擒获强盗,不论有赃无赃,并集众决杀。”再如窃盗罪,唐律规定:窃盗不得财笞五十,得财一尺杖六十,至五十匹罪止加役流。宋刑统贼盗律附敕却规定:“捉获窃盗,赃满三匹以上者,并集众决杀。”又如制造妖书妖言或传播惑众罪,唐律规定:影响三人以上者绞,不满三人者流三千里,为害不大仅杖一百。宋刑统贼盗律附敕则规定:“有此色之人,便仰收捉勘寻,据关连徒党,并决重杖处死。

6、”其次,宋朝专门制颁了一系列重典惩治盗贼的特别刑事法规,如窝藏重法、重法、盗贼重法、妻孥编管法等,进一步加重惩处盗贼犯罪。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始命开封府诸县,盗贼囊橐之家立重法”,将该地区划为重法地;凡在重法地犯盗贼罪或包庇窝藏盗贼者,一律按重法严惩。嘉祐七年,正式颁布窝藏重法,又将重法地扩大到开封府相邻四州。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再度重申重法,凡在重法地捉获的强劫盗贼,不论是否当地居民,即使犯在立法以前,也一律适用重法;本人应处死刑者,妻子骨肉送千里外州军编管,家产全部赏给告发人;本人应处徒流刑者,刺配远恶州军牢城,妻子骨肉送五百里外州军编管,家产一半赏给告发人;即使遇有赦令

7、,编管者也不得返回原籍。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又颁行盗贼重法,在继承前代重法的同时,扩大了重法的适用范围,将重法地由扩大到更广泛的地区。神宗元丰年间,全国共有二十四路,其中十路皆为重法地。当时还进一步规定:“虽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并以重法论”;“若复杀官吏及累杀三人,焚舍屋百间,或群行于州县之内,劫掠于江海船筏之中,虽非重法之地,亦以重法论”。各地官员如捉捕盗贼不利,也将受到严厉制裁。此后,哲宗、徽宗统治时期,均沿袭盗贼重法,严惩盗贼犯罪。(三)严惩“贪墨之罪”贪墨即指官吏贪赃枉法行为。北宋建立之初,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吸取五代吏治腐败和贪墨之风盛行的教训,实行从严治贪的方

8、针。太祖、太宗时期,常将贪赃枉法的官吏处以弃市或杖毙于朝。如建隆二年(961年),大名府永济主薄郭顗坐赃弃市,将军石延祚坐监仓与吏为奸赃弃市;太宗天平兴国三年(978年),侍御史赵承嗣隐官钱弃市。宋初还规定,对贪赃枉法之官,不得适用请、减、赎、官当等特权之法;职官以赃论罪,遇赦不得叙用,永为定制。但自真宗以后,贪赃或监守自盗,虽“罪至极法”,却多被宽贷,统治者对官吏逐渐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南宋时期,又曾下诏继续严惩贪官污吏。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气却需要三代以上的培养。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 如今我们不缺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高贵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与悲悯之怀,高贵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与担当之志 高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之心。精神的财富和高贵的内心最能养成性格的高贵,以贵为美,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和气的氛围;以贵为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素质。以贵为尊,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也提升一个境界。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别让富而不贵成为永久的痛。分享一段网上流传着改变内心的风水的方法,让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