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46(共215)_第1页
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46(共215)_第2页
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46(共215)_第3页
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46(共215)_第4页
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46(共2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宗金鉴 课件模板-46,医宗金鉴:百合地黄汤方,百合地黄汤方:,百合(擘)七枚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 【集解】 程林曰:百合花叶皆四向,故能通达上下四旁,其根亦众瓣合成,故名百合,用以医百合病也,有以夫。 高世栻曰:百合色白味甘,手太阴之补剂也。,医宗金鉴:百合地黄汤方,百合地黄汤方:,其花昼开夜合,如气之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司开阖,以行荣卫和阴阳。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注】 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本不发热,今变发热者,其内热可知也,故以百合滑石散主之

2、,使其微利,热从小便而除矣。,医宗金鉴:百合滑石散方,百合滑石散方:,百合(炙)一两滑石三两 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则止服,热则除。 【集注】 高世栻曰:滑石亦名液石,又名膋石,石之脂膏也,主治身热,泄澼,利小便。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注】 百合病本不渴,今一月不解,变成渴者,外以百合汤浸洗其身,通表泻热,内食煮饼,勿以盐豉,不致引饮,而渴自止也。,医宗金鉴:百合洗方,百合洗方:,百合一升 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注】 与百合洗身而渴不差者,内热盛而津液竭也,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

3、寒,引热下行也。,医宗金鉴:栝蒌牡蛎散方,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注】 百合病不应汗而汗之,不解者,则致燥,以百合知母汤主之者,清而润之也。,医宗金鉴:百合知母汤方,百合知母汤方:,百合(擘)七枚知母(切)三两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注】 百合病不应下而下之,不解者,则怯中,以滑石代赭汤清而镇之也。,医宗金鉴:滑石代赭汤方,滑石代赭汤方:,百合(擘)七枚滑石

4、(碎,绵裹)三两代赭石(碎,绵裹)如弹丸大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注】 百合病不应吐而吐之,不解者,则虚中,以百合鸡子汤清而补之也。,医宗金鉴: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汤方:,百合(擘)七枚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嚘

5、,甘草泻心汤主之。,医宗金鉴: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汤方:,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注】 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之为害也,或生斑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状如伤寒,谓发热憎寒也。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谓其病或在阴,亦或在阳,故卧起俱不安也。,医宗金鉴: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汤方:,此病有虫,虫闻食臭而动,动则令人烦心,故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也。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亦由虫动交乱胃中,胃主面,故色无定也。惑蚀于上部之喉,故先声嚘,毒在喉也。狐蚀于下部之阴,

6、故先咽干,毒在阴也。外治之法,苦参汤、雄黄散解毒杀虫,尚属有理。内用甘草泻心汤,必传写之误也,姑存之。 【集注】 程林曰:灵枢经云:虫动则令悗心,是以有卧起不安等项也。,医宗金鉴: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汤方:,李曰:喉肛与前阴,皆关窍所通,津液滋润之处,故虫每蚀于此。,医宗金鉴:甘草泻心汤方,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医宗金鉴:苦参汤方,苦参汤方:,苦参一升水一斗,煮取七升,熏洗,日三次。,医宗金鉴:雄黄熏方,雄黄熏方:,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

7、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医宗金鉴:雄黄熏方,雄黄熏方:,【注】 病者脉数,谓病狐惑之人脉数也。数主疮主热,今外无身热,而内有疮热,疮之热在于阴,故默默但欲卧也。热在于阳,故微烦汗出也。然其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者,是热蕴于血,故眦络赤也。七、八日四眦皆黑者,是热瘀血腐,故眦络黑也。若不能食,其毒尚伏诸里;若已能食,其毒已化成脓也。,医宗金鉴:雄黄熏方,雄黄熏方:,故以赤小豆排痈肿,当归调疮血,米浆和胃气也。 【集注

8、】 李曰:经云:脉数不止,而热不解,则生恶疮,今脓成何处?大率在喉与阴肛,盖积热生虫,亦积热成脓,是亦恶疮之类也。,医宗金鉴: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三升当归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注】 阴阳平,正气也;阴阳偏,邪气也;阴阳变,异气也。,医宗金鉴: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散方:,正气者,即四时令平之气也,中人为病,徐而浅;邪气者,即四时不和之气也,中人为病,速而危;异气

9、者,非常灾疠之气也,中人为病,暴而死。所以过五日不治,以五藏相传俱受邪也。此气适中人之阳,则为阳毒;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非后人所论阴寒极、阳热极之阴毒、阳毒也。观其所主之方,要不过升麻、甘草、当归、甲、蜀椒、雄黄,而并不用大寒大热之药,则可知仲景所论阴毒阳毒,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医宗金鉴: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散方:,此二证即今世俗所称痧证是也。阳毒终属阳邪,故见面赤斑斑如锦文,唾脓血之热证。阴毒终属阴邪,故见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之寒证。二证俱咽喉痛者,以此证乃邪从口鼻下入咽喉,故痛也。 【按】 由此推之,凡邪所过之处无不痛也。故中此气之人,不止咽喉痛,身痛,甚至有心腹绞痛,大满大胀

10、,通身络脉青紫暴出,手足指甲色如靛叶,口噤牙紧,心中忙乱,死在旦夕者。,医宗金鉴: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散方:,若谓必从皮毛而入,未有为病如是之速者也,是必从口鼻,而下入咽喉无疑。况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必传写之。故治是证者,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委中、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者不少。若吐泻不止,厥逆冷汗,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丁香、生干姜、甘草,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医宗金鉴: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散方:,【集注】 王履曰:仲景虽有阴毒之名,其叙证不过面目青,身痛咽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说。其升麻甲汤,并不用

11、大热药,是知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感天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后人谓阴寒极盛之证,称为阴毒,引仲景所叙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数语,却用附子散、正阳散等药。,医宗金鉴: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散方:,窃谓阴寒极盛之证,固可名为阴毒,然终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后人所叙阴毒,与仲景所叙阴毒,自是两般,岂可混论。盖后人所叙阴毒,只是内伤冷物,或暴寒所中,或过服寒凉药,或内外俱伤于寒而成耳!非天地恶毒异气所中者也。 李曰:赵献可云:此阴阳二毒,是感天地疫疠非常之气,沿家传染,所谓时疫证也。观方内老小再服可见。,医宗金鉴:升麻甲汤方,升麻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

12、甘草二两甲(炙)手掌大一片雄黄(研)半两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医宗金鉴: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医宗金鉴: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 【注】 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

13、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医宗金鉴: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其它瘅疟,即内经所谓但热不寒之瘅疟也;温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之温疟也;牝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之寒疟也;惟疟母一证,经所

14、未载。,医宗金鉴: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然论诸疟,未有详于内经者也。其文虽略有不同,必是脱简,然所出治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 【集注】 徐彬曰: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像,而兼数为热,兼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藏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医宗金鉴: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周扬俊曰:人之疟证,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证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仲景曰:疟脉自弦,正以脉之数、迟、小、紧、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也。夫邪犯少阳与卫气并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医宗金鉴: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若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多热,其为瘅、为温、为牝,莫不自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阳适,归于和而后愈也。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甲煎圆。,医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