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对勾第三章第一节习题_第1页
红对勾第三章第一节习题_第2页
红对勾第三章第一节习题_第3页
红对勾第三章第一节习题_第4页
红对勾第三章第一节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后作业限时:45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关于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1 mol Na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的HCl比1 mol Na在空气中久置后再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的HCl少B打磨的铝箔加热至熔化时,铝会滴落C点燃镁之前,应先用砂纸打磨D铁只能与氧气反应,与氯气不反应2取一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金属钠熔化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紫色火花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燃烧时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的固体物质,描述正确的是()ABC D3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

2、确的是()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大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4往烧杯内注入煤油和水各100 mL,静置后将一小块钠投入烧杯内。发生的现象是()A钠沉到液柱1/2处,钠块下部有许多气泡放出,附有气泡的钠块徐徐上升到液体上部,一会儿又沉到液柱1/2处,如此反复多次,最后消失B钠块一直沉到烧杯底部,并停留在杯底,放出气泡,最后消失C钠块浮在液柱表面上,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最后消失D钠块沉到液柱1/2处,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小球在液柱1/2处沿水平方向迅速游来游去,最后消失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铝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故

3、铝可以广泛用于制造炊具和包装食品B5.6 g Fe在纯氧中燃烧和与足量水蒸气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均为 mol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D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可直接用水灭火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Ti、Mg、Cu的活泼性顺序。他们在相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现象如下:金属TiMgCu金属表面现象放出气泡速度缓慢放出气泡速度快无变化下列有关三种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Ti、Mg、CuB若钛粉中混有Mg,提纯Ti时可用稀盐酸除去MgC用Ti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是工业制取Cu的很好途径DCu

4、和MgCl2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7将23 g Na、18 g Al、56 g Fe分别投入盛有200 g 7.3%的盐酸中,结果正确的是()ANa和盐酸反应最剧烈,产生的气体最多BAl和盐酸的反应速率仅次于钠,但产生的气体最多C铁和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比Na产生的多D反应结束时产生的气体一样多8Mg、Al两种金属分别跟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稀H2SO4反应,同温同压下生成氢气的体积相同,则Mg、Al两种金属之间的量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两个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相等B加入镁、铝的质量比为43C金属溶解的物质的量相等D加入的两种金属的质量不等9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

5、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A锌B铁C铝 D镁10.将等物质的量的金属Na、Mg、Al分别与100 mL 2 molL1的盐酸反应,实验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V(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2.24B钠的物质的量为0.2 molC反应时,Na、Mg、Al均过量D曲线b为Mg与盐酸反应的图像答案1C。A项中,两者均生成NaCl,由钠元素守恒知,产生的NaCl相等,所以消耗的HCl相同,A错误;打磨过的铝箔加热时生成Al2O3薄膜,将铝包着而不滴落,B错误;镁在空气中会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需要打磨掉才能进行性质

6、实验,C正确;铁与其他的非金属如氯气、硫也能发生反应,D错误。2D。钠的熔点只有97.81 ,受热时立即熔化;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受热时与氧气化合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为黄色。3B。本题只涉及钠与氧气的反应。钠在氧气中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不加热则生成氧化钠及少量过氧化钠,产物中的钠元素只显1价。解题时要抓住钠与氧气反应随温度不同产物不同,等质量的钠被氧化时失去相同数目的电子,等质量的钠生成过氧化钠时结合的氧多,产物质量大。4A。因为钠比水轻,比煤油重,最初钠沉在液柱1/2处。由于钠跟下层水反应产生H2,H2的冲力使钠徐徐上升至液柱上部,待H2放出后钠又沉于液柱1/2处,再跟

7、下层水反应再上升,如此反复直至消失。5B。人体摄入过多铝会导致老年性痴呆,A错误;Fe在纯氧中燃烧和与水蒸气反应均生成Fe3O4,1 mol Fe参与反应转移 mol电子,5.6 g(0.1 mol)Fe转移 mol电子,B正确;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得到淡黄色Na2O2,C错误;钠、镁等活泼金属能与H2O反应放出H2,故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D错误。6D。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根据金属与同浓度的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反应越剧烈的金属其活泼性越强。A项,Ti在盐酸中比Mg放出气泡的速度慢,说明Ti的金属活泼性比Mg弱;B项,由于Ti、Mg均能与稀盐酸反应,故不

8、能用此法提纯金属钛;C项,由于Ti是较为昂贵的金属,用Ti置换Cu成本较高;D项,由于Cu不如Mg活泼,Cu与MgCl2溶液不发生反应,故选D。7A。金属越活泼与同浓度酸反应越剧烈,Na最活泼,A正确。从产生H2量看,23 g Na需HCl 36.5 g,实际HCl 14.6 g,明显不足,但Na还可与水反应产生H2,所以放出H2 Na最多,B、C、D均不正确。8A。发生以下反应:MgH2SO4=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同温同压下生成H2的体积相同,则两个反应转移电子数相等A对;设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1 mol,若两个反应中H2SO4均过量,则m(Mg)2

9、4 g,m(Al)18 g,m(Mg)m(Al)43,若两个反应中H2SO4均恰好完全反应,则加入的Mg和Al的质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故一定正确的只有A项。9C。金属与水、酸或碱反应产生H2的量的关系为MH2,M代表某种金属,n代表金属化合价。即1 mol金属与水、酸或碱反应产生mol的H2。解法一:用极值思想和上述金属与酸反应产生H2的关系式,很容易求解。MH2由此很快算出,产生标准状况下11.2 L的H2时,需要各金属的质量分别是m(Zn)32.5 g,m(Fe)28 g,m(Mg)12 g,m(Al)9 g10 g。只有当Al与其他任意一种金属混合才可能产生标准状况下的H2 11.2

10、 L。解法二:也可以用求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解答。先假定化合价为2价,求出金属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10r11.222.4,则r20,而锌、铁、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均大于20,铝作为2价时,相对原子质量可算作271820,则必含有铝。10C。等物质的量的三种金属与相等物质的量的盐酸(0.2 mol)反应后最终放出H2的体积(或物质的量)相等,说明盐酸均完全反应,且金属Na不过量,C错误;2Na2HCl=2NaClH2,2 mol 2 mol 22.4 Ln(Na)0.2 mol V(H2)n(Na)0.2 mol,V(H2)2.24 LA、B正确;曲线a、b、c表明放出H2速率由快到慢,对应

11、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D正确。11现有2 molL1的盐酸和硫酸溶液各100 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23,则往酸中加入的铁粉的质量为()A2.8 g B5.6 gC8.4 g D16.8 g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 Na与O2反应生成Na2O或Na2O2,转移的电子数目均为2NAB1 mol O2和足量的Mg或Al完全反应,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23CNa、Mg、Al各1 mol和足量的O2反应,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123DCu、Mg各1 mol在O2中充分燃烧,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32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9分)(1)如图甲所示,在平底烧瓶的

12、底部有一块钠,其中是干燥的空气。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银白色的钠变暗,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如图乙先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点燃钠(足量),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产物的颜色是_,待反应完全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则广口瓶内水面上升占瓶内空气体积的_(假设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且操作正确)。(3)若图乙是铁丝在纯氧中点燃,会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14(15分)(1)分别取W g钠、镁、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比是_。(2)分别取0.1 mol钠、镁、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比是_。(3)若产生相同物质的

13、量的氢气,所需钠、镁、铝的质量比为_。(4)若产生相同体积(同温同压下)的氢气,所需钠、镁、铝的物质的量比为_。(5)若将0.2 mol钠、镁、铝分别投入到10 mL 1 molL1的盐酸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氢气体积的大小顺序是_。15(8分)A、B、C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常温下甲、乙两种化合物分别是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有如图所示关系。据此判断:(1)元素A有可变化合价,则单质A是_,化合物甲是_。(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16(8分)某实验小组对中学课本中可生成氢气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两个可以生成H2的反应:Zn盐酸;Na水。为点燃上述两个反应生成

14、的H2,他们设计了图示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实验小组在点燃用上述装置制得的H2时,实验获得成功,却失败了。他们分析认为失败的原因是Na与H2O的反应速率太快,Na的用量太少。于是他们准备增加钠的用量,可老师说太危险,你认为产生危险的原因是_。(3)实验小组查阅钠、煤油、水的密度分别为0.97 g/cm3、0.80 g/cm3、1.00 g/cm3,并据此对实验进行改进。在改进后的实验中H2的生成速率减慢,原因是_。17(12分)某探究性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并探究反应后生成物的一系列性质。(1)上图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实

15、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的方法为_。(2)图为产生水蒸气的装置,仪器A中除蒸馏水外,还需加入某种固体,其作用是_。(3)图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写出硬质玻璃管B内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为检验硬质玻璃管B中反应后的气体产物是H2,还需从下图中选择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一套装置,其连接顺序为:a连_,_连_,_连_(填下列装置的接口字母)。答案11C。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比为23,则消耗铁粉的质量比也为23,因此,在投入等质量铁粉的盐酸中铁粉一定有剩余,表明0.2 mol HCl完全反应,Fe2HCl=FeCl2H22 mol2 g02 mol m(H2)m(H2)0.2 g放

16、出H2 0.2 g,则硫酸溶液中放出H2:0.2 g0.3 g。FeH2SO4=FeSO4H256 g 1 mol 2 gm(Fe)n(H2SO4) 0.3 gm(Fe)8.4 g,n(H2SO4)0.15 mol消耗H2SO4,0.15 mol0.2 mol,故H2SO4剩余,投入硫酸中铁粉完全反应,消耗铁粉8.4 g。12C。审题需注意细节,尤其是B、D选项。钠在反应中只能失去电子呈现1价,故1 mol Na反应失去的电子数目为NA,A项错;O2和足量的Mg或Al完全反应后,产物中氧均为2价,故转移电子数目之比为11,B项错;Cu在O2中燃烧生成CuO,1 mol Cu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2

17、NA,Mg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1 mol Mg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2NA,D项错。13解析:图甲中钠与O2反应生成Na2O,反应方程式为4NaO2=2Na2O,图乙中钠与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淡黄色的Na2O2,反应方程式为2NaO2Na2O2。因耗尽广口瓶中空气中的O2而使其压强减小,流入水的体积为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即。铁丝在氧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Fe3O4。答案:(1)4NaO2=2Na2O(2)2NaO2Na2O2淡黄色(3)Fe3O414解析:钠、镁、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Cl=2NaClH2,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

18、H2以及2Na2H2O=2NaOHH2。(1)置换出1 mol H原子需Na、Mg、Al的质量分别为23 g、12 g、9 g,则W g金属置换出H2的物质的量比(体积比)为。(2)Na、Mg、Al三种金属与盐酸反应后化合价分别为1,2,3,故相同物质的量的三种金属与酸完全反应产生H2体积比为123。(3)由解析(1)可知产生相同物质的量的H2需Na、Mg、Al的质量比为23129。(4)若要制取3 mol H2(6 mol H原子,6是1,2,3的最小公倍数),需Na、Mg、A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6 mol,3 mol,2 mol。故比值为632。(5)因n(HCl)0.01 mol,三种金属均过量,故过量的Na与H2O完全反应产生H2最多,Mg、Al产生H2一样多。答案:(1)(2)123(3)23129(4)632(5)NaAlMg15解析:A有可变化合价且与B点燃后得黑色固体甲,因此可假设A元素为Fe,点燃条件下与O2反应可生成黑色Fe3O4,同时与无色液体H2O生成H2,而Fe3O4在高温下能被H2还原得到Fe和H2O,与题意相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