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教学设计(共19篇)_第1页
电荷教学设计(共19篇)_第2页
电荷教学设计(共19篇)_第3页
电荷教学设计(共19篇)_第4页
电荷教学设计(共1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荷教学设计(共19篇) 第1篇:电荷电荷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电荷电荷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比较第一节一般思考设计: 电荷(两种电荷) 三种起电方式 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及电量等深层次思考设计:电荷守恒定律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建立对电荷守恒定律的认识是主要线索; 关键是怎样认识“电荷转移,总量不变”;灵魂是由现象到模型,再到更多现象,再到模型,上升到规律的探究科学方法。思路:关于电荷,你知道了哪些? 有两种电荷,你是怎么知道的?正负电荷究竟是什么?种种猜想和解释。实验发现摩擦后,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就带负电,即失去负电就带正电。于是就有了存在于中性物体中的正负电荷的假说,而且两种电荷是等量的。(用下

2、列器件进行实验演示验证:法拉第静电演示仪将相互摩擦后的一个物体放入金属筒可看到指针张开,将另一个物体再放入金属筒不与前物体接触,可看到指针归零) 直到电子发现和建立了原子核式模型,才搞清楚摩擦起电的电本质电荷转移,总量不变。 在静电中,它是否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呢? 金属导体间电荷转移及解释; 静电感应实验现象及解释; 归纳: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多少的测量,精细到相当程度的发现:电荷量的不连续性; 介绍元电荷等知识。第2篇:电荷教学设计电荷教学设计作者: 夏维军 (初中物理贵州黔东南物理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2 / 70 发表日期:-01-10 21:05:39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3、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_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重、难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

4、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引入:前面我们学_了声学和光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_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设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_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

5、考)引导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教师分析):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现象(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_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思考、回答:摩擦教师

6、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实验:(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 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

7、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

8、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b)用验电器来检验。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不同。 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

9、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2)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4)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

10、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实验: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

11、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_了验电器、电量的概念和中和现象、以及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教学反思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可以说教学实践中又多了一次历练,收获很大,下面就我的感想总结如下:一、要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充分备课自己从教十年了,“电荷 摩擦起电”一节课以前用旧教材上过,自以为十分熟悉了,但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一遍遍地阅读研究教材,才发现

12、新教材改了很多,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而且把摩擦起电的原因的内容删掉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_的_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穿在教学之中。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平时自己在教学中坚持得还好,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学生学_效果也较好。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明白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而我这节

13、课中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没能分组实验,只是做了演示实验,而且讲的较多,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这是以后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三、学无止境,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做好学案,或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做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偏差。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另外再加上自己手上有些出汗,但实验效果还算不错。3、课堂达标检测未能安排好。4、语言上还要更精练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14、。5、板书书写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出现一个漏字,还好并不影响知识的准确性,这方面以后还要加强锻炼。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整体上的把握不如在我自己学校里的试讲效果好,参加这次活动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得到了历练,收获很多,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第3篇:电荷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电荷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1章第1节课题:电荷库仑定律课时:2课时一、教材分析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_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复_初中知识的

15、基础上,应着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进一步巩固守恒思想。4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_了电学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_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

16、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_一下。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1在学生初中学_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_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3物理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

17、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4利用“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比较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用心爱心专心5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进一步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电现象的认识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了解元电荷的大小,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

18、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3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_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4渗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电荷知识。2通过认识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_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2通过对比天电和地电、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学和科学对电现象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电荷的认识过程,培

19、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3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五、本节要点1什么是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电荷量?2什么是感应起电现象?什么叫中和现象?3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什么叫元电荷?4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六、教学重难点分析(一)重点用心爱心专心- 2 生答:电荷量(q),单位是:库仑(c) 师问: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什么? 生答:摩擦起电。 (教师用验电器演示验证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 3带电本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 (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

20、电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4起电方式师问:使物体带电方式有哪些?生答: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师问:除了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外,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生答:人们发现还有感应起电。教师:1做课本演示实验11-4,观察在带正电的c向a、b靠近时,a、b的箔片张开情况2分析现象并结合检验,得到a、b分别带上了负电荷和正电荷。3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物体,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感应起电,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用心爱心专心师生共同分析感应起电的实质: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电荷从物体的一部

21、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师问: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微观机理是否相同?起电实质是什么?生归纳总结:1摩擦起电:原因是电子的转移。2接触起电:原因仍是电子的转移。(同时弄清楚了电量均分现象和中和现象。)3感应起电:仍是电子的转移。5.电荷守恒通过三种起电方式原因的分析,由学生总结得出起电过程中电荷守恒: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并与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相类比,指出他们都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指导学生学_中也要有知识的迁移、总结、类比、融会贯通。)做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另

22、一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过渡语:这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通过前面的学_,清楚了物体带电的本质,而一个带电体究竟带多少电?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是电荷量e的整数倍。6元电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学生总结得出:-191元电荷:人们把自然界中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电荷量为1610c。用心爱心专心- 56d乙图中两球可能只有一个带电。2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

23、,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c带有等量同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个部分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4两个相同的带电导体小球所带电荷量的比值为1:3,相距为r时相互作用的库仑力的大小为f,今使两小球接触后再分开放到相距为2r处,则此时库仑力的大小为( )abcd

24、5真空中有两个相距01m、带电量相等的点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力的大小为36-410n,求每个电荷的带电量是元电荷的多少倍?6有两个大小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分别带有正电荷q1、q2,且q1q2。当它们相距10cm-3时,相互间的库仑斥力的大小为5010n,若将它们接触后再放回原处,相互间的库仑斥-3力的大小变为9010n。设两个带电金属球都可以看成点电荷,求两球在接触前所带的电量?(四)板书设计用心爱心专心- 89 -第4篇: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 陈晓瑀教学设计方案一、课题名称: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电荷二、课题概述: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

25、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_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重点: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2、电荷量及单位。 难点: 摩擦起电的原因。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规律,尝试应用已知

26、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通过学_去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勇于探索的学_惯。四、学_者特征分析: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逻辑思维不够严谨,对物理的接触不多,对科学探究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学生对摩擦起电现象比较熟悉,但对其规律理解不准。因此加强演示实验,以便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五、教学策略选择:课型:新授课。基本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制作电学教具,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摩擦起电原因的微观解释等。六、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有趣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所

27、学内容有初步的兴趣,以便对本节课的学_活动做知识储备。通过学生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使学生获得电学的初步信息,启发学生思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等。通过学生观察实验进一步理解电中性和中和等概念。七、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玻璃棒、橡胶棒、细线、支架、塑料泡沫屑、塑料泡沫块、毛皮、丝绸、验电器、多媒体课件、电子练_题等。八、教学过程:(一)复_导入1、通过一段科技馆有趣的视频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_兴趣。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发

28、学生思考。(二)进行新课 首先明确学_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经典视频案例说明摩擦起电现象的定义,带电体的性质等。可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观察视频等。2、通过实验演示视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实验环境要求比较高,所以事先作了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信息。3、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结合动画,加深学生理解。4、对静电学内容初步小节,因为后边的教学比较抽象,让学生放松一下,做到教学要有节奏感,提高学生吸收率。5、用多媒体手段,讲解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让学生有所收获。6、简单介绍电中性的概念和中和的概念。7、结合课堂情况,安排反馈小题目,

29、必要的时候可以作演示实验。8、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9、争取用15分钟以上的时间,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练_本节课的内容。用3分钟电子反馈题反馈本节课所学内容。九、学_评价和反馈设计:本节课主要体现信息技术和物理课整合,帮助学生尝试用电子试卷系统完成练_和反馈等任务,努力提高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有所收获。十、学_小结: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知识的小节,提高学生总结知识能力。 十一、布置作业区测评本节内容 十二、板书设计 5.1 电荷 1.摩擦起电。2.电荷间相互作用3、电荷量q 单位c右侧自由板书空间第5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电荷教学设计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渤海中学 徐洪利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

30、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_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

31、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_的兴趣;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一、激

32、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_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大屏幕展示学_目标。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下面同

33、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板书)(课件展示概念)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师:摩

34、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课件展示概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师:同学们回答很好,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更多发现的。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注意

35、可见度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演示)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生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师: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

36、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生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课件展示)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电荷量 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_题:练_: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

37、断物体是否带电的?(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1、2步后: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思考:

38、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最后老师演示3步。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

39、。-用图片(课件展示)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7(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谁发现的?(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610c(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5电荷定向

40、移动 导体和绝缘体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19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

41、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三、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_,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四、板书设计五、自我评价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 现象。2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3电荷的多少叫 ,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 ,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

42、组成的, 带正电, 带负电。5以下学_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第6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_状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43、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_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44、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_电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五、教具准备 1.教师用器材:玻璃棒、橡胶棒各二只,干燥丝绸、毛皮各一块,验电器、铁架台各一只。 2.学生用器材:塑料杆圆珠笔,碎纸屑少许,足够全班同学使用的塑料薄膜若干

45、片。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电的发现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贵族妇女们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衣服,胸前佩戴琥珀做的首饰。琥珀是一种树脂的化石,是当时较为贵重的装饰品。人们总是把琥珀首饰擦拭得干干净净。但不管擦得多么干净,又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让人无法解释。当时,有个叫泰勒斯的人,经过仔细观察和思索,注意到挂在颈项上的琥珀首饰在人走动时不断晃动,频繁地摩擦身上的丝绸衣服,猜想奥妙在此。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具有吸引灰尘、绒毛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就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2、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1)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

46、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2)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二)新授知识1、摩擦起电、电荷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两种电荷(1)演示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演示实验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教师做该演示实验。由两个同学来做该实验,其余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2)演示实验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

47、引。该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来解决对照课本进行探索、验证。师生共同归纳: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共有几种电荷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学生分析并演示将塑料尺与干燥头发摩擦后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现象分析。教师小结:(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

48、电呢?3、验电器: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教师演示学生分析: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有趣实验,注意验电器金属箔片发生的变化)。教师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使玻璃棒带电后再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同学们仔细看验电器的箔片有什么现象发生?能解释一下吗? 再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后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吗?教师小结: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5、原子及其结构以课件展示

49、与师生交流的方式展开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看书思考)教师讲解并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6、导体与绝缘体(1)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

50、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三)、学生小结:1、摩擦起电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

51、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5、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四)、课堂练_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 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2、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 。3、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4、实验室里常用一种叫做的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原理是 。5、电荷的多少叫 ,简称 ,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

52、 。6、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 。7、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_。 a、塑料与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c、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到桶的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8、讨论:有一带电体,当它与另一轻小物体接触时,该物体立刻被吸引过来,此时我们能否判定轻小物体一定带电?请分析、解释。9、有甲、乙、丙3个轻质塑料小球,分别悬在细丝线上,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甲球时,甲球被排斥开,但甲球吸引乙球,而乙球排斥丙球,那么甲、乙、丙球各带

53、那种电荷?甲球与丙球是吸引还是排斥?请说明理由。第7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电荷教学设计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_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

54、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_的兴趣;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玻璃棒、丝绸、橡

55、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同学们好,在最开始学_物理的时候,相信老师都跟大家讲过,我们初中物理主要学_的内容是力、热、声、光、电,以及原子物理的简单介绍,那通过初中二年级一年的学_,我们已经学_了力、热、声、光的相关知识。那在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_之后,我们将主要学_电学的相关知识。提到电,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以及我们教室用的空调都需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学_电学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不

56、知道同学有没有想过电是什么?电又是怎样产生的?那学完今天的内容后,大家就会对电有一个更深沉次的认识。师: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这是我们写字所用的圆珠笔,老师现在将它放在我的头上摩擦一下,然后靠近桌子上面的碎纸屑,我们发现圆珠笔吸起了桌子上的碎纸屑。那这也就是我们小学学过的摩擦起电现象,而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又比如我们在秋冬季节脱下我们身上穿的毛衣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摩擦起电的现象。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演示,我们不难理解摩擦起电就是指: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而怎样判断摩擦之后的物体是否带电呢?我们通常就是指一些物体通过摩擦之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现象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或者是说带了电荷。此时,我们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