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岳阳楼记》的审美赏析_第1页
浅谈《岳阳楼记》的审美赏析_第2页
浅谈《岳阳楼记》的审美赏析_第3页
浅谈《岳阳楼记》的审美赏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岳阳楼记的审美赏析什邡市双盛中学 李开华岳阳楼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将其选入中学课本,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得到美的启迪。概括起来,该篇文章具有形象美、意境美、形式美、结构美和音乐美。美学家王朝文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同样,教学中只有诉诸学生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动情。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声、形、境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从悦耳悦目到悦神悦心,从而得到美的体验。岳阳楼记向读者展出了一幅幅美的画卷。如“衔远山”,“吞长江”写出了洞庭湖气吞山河之势;“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写尽了湖光山色。使寥廓

2、楚天雄伟、壮丽的景观呈现在读者面前,把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中,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美。所以作者说:“此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样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观为意境美奠定了基础。意境美,意趣无穷是该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也是千百年来受人喜爱,百诵不厌的原因。作者范仲淹以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表达出丰富的人生体验或者说是对于生活必然性的理解。要让学生领略和感受该篇文章的意境美,则要讲清“意”和“境”。首先说说“意”。范仲淹出生贫寒,为官后清正廉明,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他又敢于进谏,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

3、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和被视为美德。其次来说说“境”。作者以两幅画明白无误地使意和境相融,情与境相生。正如吴乔所说:“情能移境,境能移情。” 王夫之也说过:“写中生情情者景之情也。”第一幅画是以“霪雨连绵不断,暮色苍茫,浊浪涛涛,虎啸猿啼”极力渲染“悲的气氛,由景生情。情至而泣”。第二幅画面作者选择了春光明媚,波澜不兴,可极目远望;也可待明月千里,灯光闪烁,欣赏兴尽晚回舟,夕阳西下的景色。使人不由想起了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景色。此时是何等的顺畅,惬意,兴之所至,把酒临风,突出一个“喜”字。 两个排比段,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二者虽形态有别,但本质相

4、同,都是以物而喜,以己而悲。由此与“古仁人”之心作比得出该篇文章的精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绝非作者虚语,这是作者在客观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而激发起来的与人民、与时代相通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理”达到统一,也就是常说的“情”与“理”的相统一。本篇文章除了意境美,具有较好的思想性外,还具有与内容相符合的形式,结构美。感极而悲其喜洋洋叙事写景览物之情(抒情) 议论。文章通过对比,结构严谨,由叙事到写景,由景生情达到情境交融,由情进入议论,最后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使内容与形式上达到统一,相得益彰。再来谈谈文章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本篇文章使用骈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句法,该骈则骈,该散则散,完全服从内容的需要,也不单纯只求形式美。例如,首段叙事全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起结合用散句而中间使用骈句;写洞庭湖一阳一晴的景象,所用的骈句最多,语言也高度凝练。另外,本文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对阅读和背诵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的原则是要以情出语,以情发声。如读“一阴”要气沉声缓,读“一晴”时要由和谐趋于兴奋应气满声高。这样,不但给人以语言美,而且给人以音乐美,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使读者共振共鸣,从而产生共感。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