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_第1页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_第2页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_第3页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_第4页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发动机的热平衡,发动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第一节,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一些次要影响因素,,并对其中变化复杂、难于进行细致分析的物理、,化学过程如可燃混合气的准备与燃烧过程等,进行简化处理,得到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的循环,,称发动机的理想循环。,p1,一、三种基本理论循环,:,p1,p6,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p1,1),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发,动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

2、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2),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3),确定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简化原则为,:,p1,1,假定工质为定比热容的,理想气体,;,理解!,2,不计吸气和排气过程,(工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3,压缩、膨胀过程简化为,绝热等熵过程,;,4,把燃烧过程看作是外界对工质的加热过程,简化为,等,容加热过程,或,等压加热过程,;,5,排气中的实际放热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6,忽略过程损失,把循环的每一过程都假定为,可逆过程,,,即假

3、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3,、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发动机理论循环的三种形式:,a),混合加热循环、,b),等容加热循环,c),等压加热循环,。,p,二、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一)、循环热效率,:,p2,p,4,理论循环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来评定。,1,、循环热效率,(,简称,热效率,),?,t,:,p2,评定循环,经济性,W,Q,1,?,Q,2,Q,2,?,t,?,?,?,1,?,Q,1,Q,1,Q,1,式中:,W,工质所做,循环功(,J,),循环加热量(,J,),工质在,循环中放出的热(,J,),Q,1,Q,2,2,、三种基本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公式,)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

4、,p,?,0,?,1,?,t,?,1,?,k,?,1,?,(,?,p,?,1,),?,k,?,p,(,?,0,?,1,),?,c,1,k,)等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t,?,1,?,1,?,c,k,?,1,?,0,?,1,k,)等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0,?,1,?,t,?,1,?,k,?,1,?,?,c,k,(,?,0,?,1,),1,?,p,?,1,3,、三种基本理论循环热效率的分析,1,)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的分析,分析条件:,循环总加热量不变。,(,1,),?,c,?,?,t,?,(,2,),?,0,?,?,t,?,(,3,),?,p,?,?,t,?,2,)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的分析,(

5、,1,),?,c,?,?,t,?,)等压加热循环热效率的分析,(,1,),?,c,?,?,t,?,(,1,),?,?,?,t,?,(,2,),?,0,?,?,t,?,4,),等熵指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发动机实际工作条件对循环热效率提高,的,约束和限制,:,p34,从理论循环的分析可知,提高压缩比,c,和,压力升高比,p,对提高循环热效率,t,起着有利,的作用,但发动机实际工作条件,约束和限制,循环热效率提高。,1),3),零件的强度和可靠性的限制,燃烧方面的限制,发动机的压缩比和压力升高比见,p4,。,2),机械效率的限制,二)、循环平均压力:,p4,p,1,、,循环平均压力,t,:,p4

6、,W,p,t,?,V,s,式中:,W,评定循环,的动力性,(kPa),循环,所做的,功(,J,),V,s,气缸工作容积(,L,),2,、三种基本理论循环平均压力公式,1,)混合加热循环平均压力公式,)等容加热循环平均压力公式,p,de,p,t,?,?,(,?,P,?,1,),?,k,?,P,(,?,0,?,1,),?,t,?,c,?,1,k,?,1,p,de,p,t,?,?,(,?,P,?,1,),?,t,?,c,?,1,k,?,1,?,k,c,?,k,c,1,)混合加热循环平均压力公式,3,、等压加热循环平均压力公式,p,de,p,t,?,?,k,?,P,(,?,0,?,1,),?,t,?,

7、c,?,1,k,?,1,p,de,:进气终点的压力,(kPa),?,k,c,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随,进气终点,压力、,压缩比、压力升高比、预胀比、绝热指数和,循环热效率的增大而增大。,p4,三、三种基本循环的比较,表,1,1,三种理论循环的比较,循环名称,等容加,热循环,等压加,热循环,循环热效率,循环特点,加热过程在等容条件下很,快完成,热效率仅与压缩,比有关,?,t,?,1,?,1,1,?,c,?,?,1,?,0,?,1,?,t,?,1,?,?,?,1,?,c,?,(,?,0,?,1,),?,t,?,1,?,1,?,?,加热过程在等压条件下缓,慢完成,负荷的增加使得,热效率下降,混合加,

8、热循环,?,c,?,?,1,介于上述两者之间,?,p,?,0,?,1,(,?,p,?,1,),?,?,p,(,?,0,?,1,),1,、压缩比及加热量分别相同时比较,p5,T,4,4,3,4,压缩比,?,c,相同,5,Q,1,加热量,相同,初态,1,相同,2,1,5,5,a,b,b,b,s,?,tv,?,?,tm,?,?,tp,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而等压加热循环的,均最低。欲提高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应增加混,合加热循环的等容部分。,2,、加热量及循环的最高压力分别相同时比较,T,加热量,Q,1,相同,4,2,2,2,1,3,4,4,P,max,初态,1,相同,循环的最高压力相同,5,5

9、,5,T,p,?,T,m,?,T,v,?,tv,?,?,tm,?,?,tp,a,b,b,b,s,对于高增压柴油机,为了得到较高的热效率,,宜按等压加热循环工作。,3,、汽、柴油机负荷变化,(,不同加热量,),时的对比:,?,柴油机,:由于喷雾压燃后边喷油边燃烧,当,负荷下降时,,喷油时间缩短,但初期相当,于等容燃烧的部分变化不大。这相当于,p,基,本不变而,?,减小,则,t,提高,。,0,?,汽油机,:点火后传播燃烧且无论负荷大小,,火焰传播距离不变。,当负荷下降时,,,燃烧速,度降低,燃烧时间加长。这相当于,p,下降而,?,0,上升,则,t,降低,。,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一、发动

10、机的实际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循环:,连续不断的把热能,转换为机械功的循环。,?,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5,个过程组成。,通,常用汽缸内工质的压力,p,随汽缸容积,V,(,或曲轴转角,)而变化的,图形,来表示汽,缸内工质的实际工作情况。,发动机的,实际循环,1,、进气过程,2,、压缩过程,3,、燃烧过程,4,、膨胀过程,5,、排气过程,图,a,),图,b,),图,c,),图,c,),图,d,),p,-,V,图和,p,-,图,结论,:,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结论:进气,进气过程进行的好坏用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工质的数量评价。,?,由,

11、pV,=,mRT,可以看出:汽缸容积一定时,,提高进气终了压力、降低进气终了温度,可增加进气量。进气量的增加意味着循,环加热量的增加,在循环热效率一定时,,可增加循环净功,从而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结论:压缩,发动机的实际压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绝热,-,放热,),。总体来说,,缸内气体的放热量大于其吸热量。,?,实际工作中,常测量压缩终了的压力。,压缩终了的压力过低,说明汽缸密封不,良,其主要原因一般是气门密封不良、,活塞和汽缸磨损严重等。,?,结论:燃烧,汽油机及燃气发动机的燃烧接近,定容加,热过程。,?,柴油机燃烧接近,混合加热过程,(同时存,在定容加热和定压

12、加热)。,?,燃烧过程放出的热量越多,放热时越靠,近上止点,则热效率越高。,?,在实际燃烧过程中,不仅有散热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而且还存在非瞬时燃,烧损失。,?,燃烧过程,结论:膨胀,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失。,?,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和热量利用越充分。,?,结论:排气,?,由于排出的废气具有一定的压力和较高,的温度,故存在排气损失。,?,由于排气系统有阻力,使排气终

13、了的压,力略高于大气压力。,?,实际工作中,也常用排气温度作为检查,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技术指标,排气终了,温度偏高,说明发动机工作不良,热功,转换效率低。,六、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比较,1,、实际工质的影响,2,、换气损失,换气损失:,W,r,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W,k,3,、燃烧损失,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W,z,提前排气损失:,W,4,、传热损失,传热、流动,损失:,W,b,图,1,12,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a),柴油机,b),汽油机,5,、缸内流动损失,第三节,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一、发动机的指示指标,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是指,以工质对,活塞做功为

14、计算基础,的指标,简称指示指,标。,指示指标表征工质在汽缸内部经历的循,环的完善程度,以工质在汽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由燃烧到热功转换工作循环,进行的质量,。是,从,示功图,测量计算得出,的。,一)、,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指示功的大小可以由,p,V,图中闭合曲线所占,有的面积求得。,F,i,?,F,1,?,F,2,F,i,?,F,1,?,F,2,F,i,ab,W,i,?,6,10,式中,:,F,i,(,J,或,N,m,),示功图面积,,cm,2,;,可以用求积仪或计算方法求得,a,示功图纵坐标比例尺,,Pa,cm,;,

15、b,示功图横坐标比例尺,,cm,3,cm,。,?,平均指示压力,是指单位气缸容积,一个循环所作的指示功,(Pa),。,式中,,,W,i,V,s,W,i,p,mi,?,V,s,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的指示功,,J,;,3,发动机气缸工作容积,,m,。,若,V,s,用,L,为单位,,W,i,用,kJ,为单位,则,p,mi,(MPa),W,i,?,p,mi,V,s,?,p,mi,?,D,S,4,2,式中,,,D,和,S,分别为气缸直径和活塞行程,平均指示压力,可以,设想为一个恒定的压力,作用于活塞顶上,使活,塞移动一个行程所作的,功,即循环的指示功,W,i,。,图,1,15,指示功与平均指示压力,平均指

16、示压力,是衡量发动机实际循环,动力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二),、指示功率:,?,指示功率,P,i,: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作的指示功。,若,:一台内燃机的缸数,i,,每缸的工作容积,Vs (L),,平,均指示压力为,p,mi,(MPa ),,转速,n(r/min),,冲程数,?,。,p,mi,V,s,i,n,P,i,?,30,?,(kw ),三)、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W,i,?,指示热效率,it,:,发动机实际循环指,?,it,?,示功与所消耗燃料热量的比值。,Q,1,式中,,,Q,1,得到指示功,W,i,所消耗的热量,( J),。,对于一台发动机,若测,得其指示功率,Pi (kW),

17、、每小,时燃油消耗量,B(kg/h),,则:,式中,,,3.6,l0,3,3,.,6,?,10,P,i,?,it,?,BHu,3,1kW,h,的热当量,,kJ/(kW,h),;,B,每小时发动机的耗油量,,kg/h,;,Hu,所用燃料的低热值,,kJ/kg,。,?,指示燃油消耗率,g,(kW,h),:指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通常以单位指示千瓦小时的耗油,量来表示:,1000,B,b,i,?,P,i,表示实际循环的经济性指标,it,和,b,i,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3,.,6,?,10,?,i,t,?,b,i,H,u,6,一般内燃机的,it,和,b,i,的统计范围如下:,it,四冲程柴油机,二

18、冲程柴油机,四冲程汽油机,二冲程汽油机,b,i,g,(kW,h),-1,0.4l,0.48 210,175,0.40,0.48 218,177,0.25,0.40 344,218,0.19,0.27 435,305,从统计范围可以看出:柴油机的指示热效率,高于汽油机,四冲程发动机的指示热效率高于二,冲程发动机。,二、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础,的性能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简称,有效指标,。,?,有效指标被用来,直接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性能,的优劣。,一)、发动机动力性指标,1,、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功,:,发动机每循环曲轴输出的单缸功量,W,e,。,W,e,?,

19、W,i,?,W,m,式中:,W,i,循环净指示功,W,m,循环实际机械损失功,?,有效功率,P,e,?,P,i,?,P,m,实际机械损失功率,( kw ),式中:,P,i,指示功率,P,m,机械损失,:,发动机内部摩擦损失;,驱动附件损耗;,泵气损失等。,2,、有效转矩,?,发动机工作时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转矩称,为有效转矩,可由测功器测得。,(N,m),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kW),可以利用各种型式的测功器和,转速计分别测出发动机在某一,工况下曲轴的输出转矩,T,tq,及在,同一工况下的发动机转速,按,以下公式求得,:,P,e,?,T,tp,n,9550,3,、平均有效压力:,?,发动机

20、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输出的有效功,。,?,与平均指示压力相,?,似;,p,me,V,s,ni,T,tp,n,P,?,e,?,?,平均有效压力,是衡,30,?,9550,量发动机动力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T,tq,p,me,p,me,反映了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转矩的大小。,4,、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m,Sn,C,m,?,30,式中,,,S,为活塞行程,(m),n,为发动机转速,(r/min),(,m,s,),三、发动机强化指标,?,升功率:,在标定工况下,(,指标定转速、标定功率,),,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P,e,P,L,?,i,V,s,p,me,n,

21、P,L,?,30,?,(kW,L),式中,,p,me,为标定工况下的平均有效压力,,MPa,;,n,为标定转速,,r,min,。,比质量:,是发动机质量与所给出的标定,功率之比,:,m,m,e,?,P,e,(kg,kW),汽车发动机要求质量小、功率大,所以,其升功率大、比质量小。汽油机的强化程度,要比柴油机的高,.,?,强化系数,p,me,C,m,平均有效压力与活塞平均速度的乘积称为,强化系数。,与活塞单位面积的功率成正比。其值愈,大,发动机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愈高。,表,1,16,强化系数范围,发动机的类型,强化系数,p,me,C,m,汽油机,小型高速柴油机,重型汽车柴油机,(,8,17,),

22、MPa,m,s,(,6,ll,),MPa,m,s,(,9,15,),MPa,m,s,四、发动机的其他指标,?,衡量发动机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是,有效热,效率,et,和,有效燃油消耗率,be,。,?,有效热效率,是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与为得到,此有效功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即,W,e,?,et,?,Q,1,3,.,6,?,10,P,e,?,et,?,BH,u,3,?,有效燃油消耗率,g,(kW,h),是指单位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用,be,表示:,B,3,b,e,?,?,10,P,e,(,g/kw,h,),3.6,?,10,b,e,?,?,et,H,u,6,可见,有效燃油消,耗率与有效热效率成反,比

23、,知道其中一值后,,可求出另一值。,一般内燃机在标定工况下的,be,和,et,值大致在以下范围:,be,g (kW,h)-,1 ,et,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高速柴油机,190,225 0.38,0.45,195,240 0.36,0.43,215,285 0.30,0.40,(,其中较低的,be,值属排气涡轮增压的四冲程、二冲程柴油机,),四冲程汽油机,二冲程汽油机,274,410 0.30,0.20,410,545 0.20,0.15,?,排放性能,:,有害气体、颗粒(指发动机排出,的除水以外任何液态和固态微粒)。,?,噪声,:我国噪声标准中规定轿车噪声不得大,于,84dB,。,?,冷起

24、动性能:,指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起动的,可靠性,它直接影响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使用寿命和驾驶员的劳动强度等。我国标准,规定,不采用特殊的低温起动措施,汽油机,在,10,、柴油机在,5,以下的气温条件,下,接通起动机,,15 s,内发动机应能顺利起,动。,排气品质,(,),排出有害气体,目前有害气体排放主要是指氮氧化,合物,(,),、各种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这三种危害最大的气体排放量。,(2),排气颗粒,排气颗粒指排气中除水以外任何液态和固,态微粒,目前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均只限制炭烟的排放,量。,五、典型车用发动机技术参数,表,-,典型车用发动机技术参数,第四节,发动机的热平

25、衡,?,热平衡表示热量的分配情况。,?,按照热能表现为有效功和各种损失的数量分配,来研究燃料中总热量的利用情况。,?,燃料的总热量大体按以下六部分,由试验确定,:,一、发动机所耗燃油的热量,Q,T, kJ/h ,:,Q,T,?,BH,?,二、转换为有用功的热量,Q,E,Q,E,?,3,.,6,?,10,P,e,三、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Q,s,3,Q,S,?,G,s,c,s,(,t,2,?,t,1,),四、废气带走的热量,Q,R,Q,R,?,(,B,?,G,K,)(,c,pr,t,2,?,c,pk,t,1,),Q,B,五、燃料不完全燃烧热损失,:,Q,B,?,Q,T,(,1,?,?,r,),Q

26、,六、其它热量损失,L,Q,L,?,Q,T,?,(,Q,E,?,Q,S,?,Q,R,?,Q,B,),图,1,18,发动机的热平衡图,a,从残余废气和排气中回收的热量,b,由气缸壁传给进气的热量,c,排出废气传给冷却水的热量,d,在,摩擦中传给冷却水的部分热量,e,从排气系统辐射的热量,f,从冷却水和水套壁辐射的热量,g,从曲轴箱壁和其它不冷却部分辐射的热量,热平衡中各项数值范围,型,式,q,e,25,30,30,40,35,45,q,s,12,27,15,35,10,25,q,r,30,50,25,45,25,40,q,b,O,45,O,5,0,5,q,l,3,10,2,5,2,5,汽油机,柴

27、油机,增压柴油机,在燃料的总热量中,仅有,25,40,的热量转变为有效功,,其余,60,75,都损失掉了。其中,主要由废气带走,其次传,给冷却水,在某些汽油机中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所占比例也,不小。,冷却水带走的热量占总热量的,10,35,,其中一部分是,排气道中废气传给冷却水的热,一部分是由摩擦产生的热,真,正由燃烧、膨胀过程散出的热大约占冷却损失的,15 %,。,废气带走的热量占总热量的,25,50,。废气涡轮增压是,回收这部分热量的一种方式,由表可见,其有效热效率最高。,第五节,发动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一、性能的强化和可靠性,目前汽车发动机的压缩比和发动机的转速都有所提高。就,压缩比而言

28、,,20,世纪,70,年代由于抗爆燃料和电子控制喷射技,术的广泛采用,,使汽油机的抗爆性能有很大改善,而压缩比,普遍由,.,上升到,.,,同时转速不断向高速化发,展。,在结构上,二气门的传统结构正逐渐被三气门、四气门,结构所代替,五气门的发动机已在德国正式投入生产,顶置,凸轮轴和电控技术的采用使内燃机高速化成为可能。,我国目,前车用发动机的压缩比大体在,.,范围,且大部分在,8,以,下;载重车在,7,左右,且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二、排放低污染化,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越来越严格,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这就对汽车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汽车在排污方面不能达到,排放指标的要求,产品就难以占领市场。,三、结构,V,型化,目前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四缸以上的发动机逐渐用“”,型取代“直列式”。,我国近几年引进的几种小轿车的发动机,都是直列式,然而这些车型,(,桑塔纳、奥迪、捷达、高尔夫,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