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穴位注射疗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穴位注射疗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穴位注射疗法》PPT课件.ppt_第4页
《穴位注射疗法》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HI! 大家好,HELLO! 大家好,南京中医药大学 Wang Qi Cai,穴位注射疗法王启才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E-mail:,穴位注射疗法是在腧穴或病变部位注入不同的药物,通过针刺和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以及药物对经络、腧穴的渗透、刺激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历史沿革,穴位注射疗法属于新针疗法之一,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西医的肌肉注射普遍地应用于各科临床,尤其是封闭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疼痛性病症。而疼痛性病症在针灸科为数众多,中西医务人员便将封闭疗法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把原先仅用于痛点局部肌肉注射的神经阻滞药物注入穴位达到封闭止痛的作用(即“穴位封闭”)。观察发现,

2、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其疗效远远高于单一的肌肉注射、痛点封闭和针刺疗法。继而由单纯的穴位封闭止痛发展为药物穴位注射广泛治疗各科病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疗法十分盛行(称之为“水针疗法”),后来规范命名为“穴位注射疗法”。可以说,穴位注射疗法历经了肌肉注射封闭疗法穴位封闭穴位注射四个阶段,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注射部位、注射用药和治疗范围均在不断扩大。部位由阿是穴、十四经常规腧穴发展到诸多的经外奇穴、头穴、耳穴、第二掌骨侧等;所用药物由起初的封闭用神经阻滞药(如普鲁卡因、强地松等)扩展为各种中草药制剂和一系列维生素、抗生素针剂,进而又发展为穴位注入空气、氧气、血液、蜂毒和植物

3、油等,起初,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病症约有100多种,而今,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已超过200余种,其中疗效较好的有100多种。涉及内、儿、妇、外、皮肤、骨伤、五官各科。尤其对各种疼痛性病症、肢体瘫痪及肌肉萎缩的病症、部分内脏病、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独特,二、应用器材和药物,一)应用器材 穴位注射疗法的应用器材也就是平常使用的肌肉注射所用的注射器具。根据针刺部位、深度和注射剂量的不同可分别选用1ml、2ml、5ml、10ml、20ml注射器以及57号普通注射针头。注射器以2ml和5ml的二种最为常用;针头以眼科、牙科用的5号注射针头最为适宜,1中草药制剂 针灸临床常用的中草药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4、(1)祛风除湿类:防风、寻骨风、秦艽、威灵仙、肿节风、木瓜(每ml相当于生药25g)、丁公藤注射液(每ml相当于生药25g)等。 (2)通经活络类:当归、复方当归(每ml相当于生药当归、红花、川芎各05g)、川芎(或川芎嗪)、牛膝、麝香、骨宁(复方)、丁公藤注射液等,3)活血化瘀类:三七、当归(单味和复方)、川芎(或川芎嗪)、红花、元胡、丹参(每ml相当于生药15g)、复方丹参注射液(每ml相当于生药丹参、降香各1g)等。 (4)补益气血类:人参、黄芪、黄精、酸枣仁、当归(单味和复方)、川芎(或川芎嗪)、鹿茸精、胎盘组织液注射液等,5)止咳平喘类:板蓝根、穿心莲、鱼腥草、田基黄、银黄、五味子注

5、射液等。 (6)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类:柴胡、复方柴胡(每ml相当于生药柴胡5g、细辛05g)、板蓝根(每ml相当于生药2g)、穿心莲、鱼腥草(每ml相当于生药2g)、银黄(每ml含银花提取物25mg、黄芩素20mg)、黄连素注射液等,7)其他类:天麻注射液、地龙注射液(平肝潜阳、镇肝熄风)、芍药甘草注射液(养血柔肝)、生脉、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养心复脉、回阳固脱,2非特异性药物:针灸临床常用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多种生理溶液、组织液:如生理盐水、注射用水、510%低渗葡萄糖溶液、胎盘组织液等,2)多种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呋喃硫胺(新B1)、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6、维

6、生素B12、维生素C、维丁胶性钙(每ml含维生素D500u、胶性钙05mg)、维生素E、维生素K、脑生素注射液等,3)其他类:无水乙醇、0.52盐酸普鲁卡因、12%利多卡因、肌苷、辅酶A、三磷酸腺苷(ATP)注射液等,3特异性药物 针灸临床常用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注射液等。 (2)镇静剂类:地西泮(安定)、安乃静、氯丙嗪(冬眠灵)、哌替啶(杜冷丁)注射液等,3)抗痉镇痛类:如阿托品、阿尼利定(安痛定)、哌替啶、盐酸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等。 (4)抗过敏类:如异丙嗪(非那根)、肾上腺素注射液等。 (5)兴奋平滑肌类:如加兰他敏(

7、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等,6)激素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醋酸强地松龙(泼尼松龙)、苯丙酸诺龙、黄体酮、丙酸睾丸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液等。 (7)其他类:利血平、胰岛素、(硝酸)士的宁注射液等,三、作用及适应范围,穴位注射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个分支,大凡针灸疗法的适应症穴位注射疗法均可应用。由于穴位注射疗法除了具有针灸疗法的作用以外,还有大量中、西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加之在一定时间内,药液滞留于穴内,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药物在作用于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同时,还在局部以弥散、渗透等方式进入血液和淋巴组织等细胞外液,又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将药物带入到更深的组织中。药物

8、分解后,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并直接进入细胞内促进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强化了针刺效能以及药液对机体的作用。所以,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临床适应范围比单纯针灸疗法更为广泛,疗效也更好,穴位注射疗法由于用药量较肌肉注射少,也相应降低了用药的毒副作用。例如哌替啶常规肌肉注射量一般为2550mg,有的病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副反应。而穴位注射一般用量仅为10mg,疗效不减而副反应却很少或很小,由于穴位注射疗法所用的药物大多具有祛风除湿、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抗菌消炎、益气养血、营养神经、调节神经机能的作用,故多用于各种痹证、骨关节病、软组织损伤、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

9、、坐骨神经痛等)、神经麻痹(如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等)、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癔病等),也可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胃痛(胃溃疡、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肠炎、痢疾、贫血、遗尿、泌尿系结石等诸多内脏和功能性疾病,四、注射部位的选择,穴位注射疗法部位一般应选择肌肉丰满处。可根据以下几个原则: (一)直接在病变部位注射。软组织损伤选择最明显的压痛点或肌肉的起止两端;脊椎病变多选择督脉和夹脊穴,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二)按常见病症的针灸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循经选穴或辨证选穴。一般选35穴为宜。 (三)结合经络、腧穴压诊,在病变部位寻找压痛点或其他阳性反应点(如皮下松软凹陷处、隆起、结节、

10、条索状物等)作为注射目标。这些阳性反应点多出现在特定穴处,如原穴、背俞、腹募、郄穴、下合穴等。 (四)耳穴注射同耳针疗法选穴,五、操作程序和方法,穴位注射疗法的操作方法同一般肌肉注射大同小异,从消毒、进针、抽回血到推药、出针这五个环节与肌肉注射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有二点:一是要求选取一定的腧穴或相应的病变部位;二是进针后要求有得气感,一)一般操作程序 1根据注射部位和注射药量选择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 2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药物即可以单用,在没有配伍禁忌的情况下也可以混合应用(如中药制剂加中药制剂,西药制剂加西药制剂,或中药制剂加西药制剂)。抽好药液,排除空气,保护好针头,3注射部位常规消

11、毒后,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按照毫针刺法所要求的角度和方向,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的一定深度,并作上下提插,当出现酸、麻、胀、重等“得气”感后将注射器的内芯回抽一下,若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若有回血出现,则将针头上提,改变一下进针的角度、方向或深度,直至无回血出现时再将药物推入,4刺激强度和推药的速度视病情而定,一般情况下采用中等刺激和中等速度推药;身强体壮者和实热病症刺激可强,推药宜快;体质虚弱者和虚寒病症刺激宜轻,推药宜慢。 5当一个穴位注入药物较多时,可将针头由深部慢慢提至浅层,边退针边推药(有误伤血管之弊,故仅适于无大、中血管分布的部位)。也可将针头朝几个不同的方向注射,但与所选穴位偏差不宜太大

12、。 6拔出针头,用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二)注射剂量,至于注射剂量的多少,须因人、因病、因不同药物和不同部位而异。成年人可多,婴幼儿宜少;新病、急性病可多,久病、慢性病宜少;中草药和非特异性药物可多(每穴少则2ml左右,多则46ml),特异性药物宜少(抗生素一般只宜作小剂量注射,以该药物常规剂量的15至12为宜);刺激性小的药物注射量可多,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无水乙醇、肾上腺素等)注射量宜少(肾上腺素须稀释到1);四肢和腰部肌肉丰厚处可多,头面及手足部宜少。例如510%葡萄糖溶液在四肢和腰部一个穴位可多达1020ml,而在头面部则只能注入0205ml。耳廓部又只能注入01ml,三)疗次与疗程

13、急性病症1日可注射2次,一般病症或慢性病症每日或隔日1次,反映强烈者宜23日1次。10次左右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应适当休息57天,然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六、注意事项,1检查注射器有无破裂、松漏或堵塞情况;针头有无堵塞、弯曲和毛糙带沟现象。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的局部红肿或全身发热时应及时予以抗菌消炎处理,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浓度、常用剂量、有效期、副作用、过敏反应和配伍禁忌。对副作用大的药物应慎用,并告之病人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和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沉淀的变质药物以及配伍后出现浑浊的药物不能使用,少数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14、、普鲁卡因注射液等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若出现阳性反应者绝对不用,对于阳性不明显者在注射药物后应观察15分钟左右再离开。当注入冬眠灵等镇静剂后应由家人陪同回家,或休息几个小时后再从事有关活动(如上课、算帐、上街、骑车、开车等),防止出错或发生意外事故,4避开血管注射,特别是那些不能作静脉注射的药物更应谨慎。 5胸背部以及上腹部穴位注射时,应严格遵守毫针刺法的操作规程,掌握好进针的角度、方向或深度,以防伤及内脏,引发不良后果,6关节腔内不宜作穴位注射,否则,因药物难以吸收容易引起关节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 7后项部注射时,应严格掌握好进针的角度、方向或深度,以防刺伤延脑;脊髓腔内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

15、对脊髓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肢体瘫痪,8在有神经干通过的部位进针时,应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不达神经干的深度为宜。如果在神经干较浅的部位注射,可适当深刺超过神经干的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当进针中针尖触及到神经干时,患者会出现强烈触电感,此时应立即退针行浅部注射,或改变方向注射,切不可将这种强烈触电感视为好的针感而盲目地反复提插,以免损伤神经。万一出现轻微损伤,可在局部进行热敷、理疗,或穴位注射维生素B1、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9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以及容易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肩井、昆仑、三阴交等也不宜作穴位注射,防止导致流产或早产;哺乳妇女不宜在光明、足临泣作穴位针注射,以免降低泌乳作用。 10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穴位注射后应及时用热毛巾敷面部,以减少注药后的疼痛,并帮助药物的吸收和消散,11因穴位注射要求有得气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