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年11月28日,中 国 文 化 概 论,主讲教师:聂晓晶,2010年11月28日,四、宋明理学,唐代儒学的复兴:韩愈、李翱 北宋初年的儒学宇宙发生论:周敦颐、邵雍、张载 二程 朱熹 陆王心学,2010年11月28日,张载,张载,号横渠先生(1020 一1077年)。陕西人,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关学”。 他也在易传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特别强调“气”的观念。 “气”抽象的意义接近“质料”的概念,和 “形式”相对立。然而当“气”的意义很具体的时候,是指物理的物质,一切存在的个体的物,都是用它造成的。张载说的“气”,是这种具体的意义。,2010年11月28日,张子正蒙,张载,同前人一样,以易
2、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为其宇宙发生论的基础。在他看来,太极不是别的,就是气。 他的主要著作正蒙中写道:“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太和是气的全体之名,又被形容为“游气”。浮、升、动之性是阳性 ;沈、降、静之性是阴性。气受到阳性的影响,就浮、升;受到阴性的影响,就沈、降。这就使得气永远在聚散。 气聚,就形成具体的万物;气散,就造成万物的消亡。,2010年11月28日,张载尽力排除佛老的无。他说:“知太虚即气,即无无。” 太虚实际上不是绝对真空; 它只是气处于散的状态,人看不见而已。 正蒙有一段西铭中,张载以为,由于宇宙万物都是一气,所以人与其他的物都是同一个伟大身躯的一
3、部分。我们应当事乾(天)如父,事坤(地)如母。把一切人当作自己的兄弟。我们应当推广孝道,通过事奉宇宙的父母(即乾坤父母)而实行孝道。,2010年11月28日,儒家圣人的人生态度,圣人就是理解这个过程的人。因此,他既不求脱离这个过程,如佛家那样出世涅槃;又不求长生不老,如道教那样修炼长生。圣人觉解宇宙之性,知道“生无所得,死无所丧” ,只求过正常的生活。活着,就按社会和宇宙一员的义务做事;一旦死去,就重归于宇宙。 道学家建立了一个道德形而上学的体系,使原先儒家评定为道德的行为,都获得更高的价值,即超道德的价值。,2010年11月28日,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4、。,2010年11月28日,二程,宋明理学自北宋后期分成两个主要的学派,这两个学派是一对兄弟开创的。他们号称“二程”。弟弟程颐(10331108年)开创的学派,由朱熹(1130 1200年)完成,称为 “程朱理学”。哥哥程颢(1032一1085年)开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11391193年)继续,王守仁(1473一1529年)完成,称为“陆王心学”。 在二程的时代,还没有充分认识这两个学派不同的意义 ,但是到了朱熹和陆九渊,就开始了一场大论战。一直继续到今天。,2010年11月28日,程颢的“仁”的观念,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程颢号明道先生,程颐号伊川先生。他们的学说称为“洛学”。 程颢极
5、其称赞张载的“万物一体”思想,在他看来,与万物合一,是仁的主要特征。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2010年11月28日,以诚敬存之,在程颢看来,人必须首先觉解他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道理。然后,他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把这个道理放在心中,做起事来诚实地聚精会神地遵循着这个道理。这就是所谓“以诚敬存之”。可是达到这个合一,又必须毫无人为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他一定 “未尝致纤毫之力”。,2010年11月28日,万物合一,在程颢看来,万物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等不过是我们与他物
6、之间这种联系的表现。可是往往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不忍人之心”被自私蒙蔽了,或者说被“欲”蒙蔽了。于是丧失了本来的合一。 这时候必须做的,只是记起自己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并“以诚敬存之”而行动。用这种方法,本来的合一就会在适当的进程中恢复。这就是程颢哲学的一般观念。,2010年11月28日,程颐和朱熹,2010年11月28日,程颐的“理”的观念,直接影响程朱“理”的观念,是张载和邵雍。张载用气的聚散,解释具体的特殊事物的生灭。气聚,则万物形成并出现。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事物有不同的种类。假定一朵花和一匹叶都是气之聚,那么,为什么花是花,叶是叶? 程朱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仅是气的产
7、物,也是理的产物。事物有不同的种类, 是因为气聚时遵循不同的理。花是花,因为气聚时遵循花之理;叶是叶,因为气聚时遵循叶之理。,2010年11月28日,“道”与“器”,程颐区别了“形而上”与“形而下”。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程朱的系统中,“理”是“形而上”的“道”,是抽象的;“器”,程朱指个体事物,是“形而下”的,是具体的。 照程颐的说法,理是永恒的,不可能加减。 在“形而上”的世界,全部的理都永恒地在那里,无论实际世界有没有它们的实例,也无论人是否知道它们,它们还是在那里。,2010年11月28日,精神修养的方法 :以“敬”代“静”,程颐讲精神修养方法见于他的名言:“涵
8、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此后儒家就“敬”字代替周敦颐的“静”字,来讲精神修养的方法。 以“敬”代“静”,标志着新儒家进一步离开了禅宗。修养的过程需要努力,即使最终目的是无须努力,还是需要最初的努力以达到无须努力的状态。禅宗没有说这一点,周敦颐的静字也没有这个意思。可是用了敬字,就把努力的观念放到突出的地位了。,2010年11月28日,朱熹,朱熹,或称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议颇多的哲学家。到了朱熹,宋明理学的哲学系统达到顶峰。 宋明儒家提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儒学最重要的课本,合称“四书”。 元仁宗于1313年规定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
9、注为官方解释。凡是参加科举考试,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种作法,直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2010年11月28日,理,朱熹把程颐的“理”讲得更为清楚明白。他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某物是其理的具体实例。没有理,便不可能有物。“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 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有其理。 各类事物各有其自己的理,只要有此类事物的成员,此类之理便在此类成员之中,便是此类成员之性。正是此理,使此类事物成为此类事物。所以不是一切种类的物都有心,即有情;但是一切物都有其特殊的性,即有理。,2010年11月28日,理,在具
10、体的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 朱熹在答刘叔文信中写道:“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 例如,在人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之理 。因此,所谓发明舟、车,不过是人类发现舟、车之理,并依照此理造成舟、车而已。 甚至在形成物质的宇宙之前,一切的理都存在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理总是都在那里,就是说,理都是永恒的。,2010年11月28日,朱熹的理学与柏拉图的理念论,2010年11月28日,太极,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事物。理为此物之极,就是说,理是其终极的标准。(“极”字本义是屋梁,在屋之正中最高处。表示事物最高的理想的原型
11、。) 至于宇宙的全体,一定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它是最高的,包括一切的。它包括万物之理的总和,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因此它叫做“太极”。如朱熹所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2010年11月28日,理一分殊,一月映万川,照朱熹的说法,太极不仅是宇宙全体的理的概括,而且同时内在于万物的每个种类的每个个体之中。每个特殊事物之中,都有事物的特殊种类之理;但是同时整个太极也在每个特殊事物之中。 但是,如果万物各有一太极;那不是太极分裂了吗?朱熹说:“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2
12、010年11月28日,月映万川,2010年11月28日,理与气,朱熹认为“理未尝离乎气”,关于“理”与“气”的先后,朱熹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由于理是永恒的,所以把理说成是有始的,就是谬误的。因此,若问先有理,还是先有气,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意义。 理对于气,也是逻辑在先而非时间在先。,2010年11月28日,气禀,一个人,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具体世界中具体的特殊的产物。因此我们所说的人性,也就不过是各个人所禀受的人之理。 一个人为了获得具体的存在,必须体现气。理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气使人各不相同。朱熹说:“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
13、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 所以任何个人,除了他禀受于理者,还有禀受于气者,这就是朱熹所说的“气禀”。,2010年11月28日,“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所谓“气质之性”,是指在个人气禀中发现的实际禀受之性。一经发现,它就力求合乎理想,但是总不相合,不能达到理想。 可是,固有的普遍形式的理,朱熹则称为“天地之性”,以资区别。利用这种区别,就完全解决了性善性恶之争的老问题。,2010年11月28日,心与性,心也是理与气合的体现。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能有活动,如思想感觉,性则不能。但只要我们心中发生活动,我们就可推知在我们性中有相应的理。 朱熹说:“程子性即理也
14、,此说最好。在人,仁、义、礼、智,性也,然四者有何形状,亦只是有如此道理。有如此道理,便做得许多事出来,所以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也。譬如论药性,性寒、性热之类,药上亦无讨这形状处,只是服了后,却做得冷 、做得热的,便是性。”,2010年11月28日,政治哲学,如果说,世界上每种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理,那么,作为一种具有具体存在的组织,国家也一定有国家之理。一个国家,如果依照国家之理进行统治,它必然安定繁荣;若不依照国家之理,就必然瓦解。 在朱熹看来,国家之理就是先王所讲所行的治道。它并不是某种主观的东西,它永恒地在那里,不管有没有人讲它、行它。,2010年11月28日,精神修养的方法,朱熹在答
15、陈同甫书中说“古之圣贤,从根本上便有惟精惟一功夫”。但是做这种功夫 的方法是什么?朱熹早已告诉我们,人人,其实是物物,都有一个完整的太极,所以这些理就在我们内部,只是由于我们的气禀所累,这些理未能明白地显示出来。太极在我们内部就像珍珠在浊水之中。我们必须做的事,就是使珍珠重现光彩。做的方法分两方面:一是“致知”,一是“用敬”。,2010年11月28日,格物、致知,朱熹认为大学是“初学人德之门”。大学的修养方法开始于致知和格物。照程朱的看法,“格物”的目的。是“致”我们对于永恒的理的“知”。 朱熹说:“大学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处。只说格物,则只就那形而下之器上,便寻那形而
16、上之道。” 要知道抽象的理,必须通过具体的物。我们的目的,是要知道存在于外界和我们本性中的理。理,我们知道的越多,则为气禀所蔽的性,我们也就看得越清楚。,2010年11月28日,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这就是“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格物致知传一章,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2010年11月28日,用敬,格物致知本身似乎已经够了,为什
17、么还要辅之以“用敬”呢? 若不用敬,则格物就很可能不过是一智能练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顿悟的目的。在格物的时候,我们必须心中记着,我们正在做的,是为了见性,是为了擦净珍珠,重放光彩。只有经常想着要悟,才能一朝大悟。这就是用敬的功用。,2010年11月28日,陆九渊和王阳明,2010年11月28日,陆王心学,陆王学派,也称“心学”,由程颢开创,由陆九渊、王守仁完成。 陆九渊(11391193年),人称象山先生,今江西省人。他与朱熹是朋友,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他们围绕重大哲学问题,进行了口头的、书面的争论,引起当时人们的极大兴趣。,2010年11月28日,朱陆之争,朱熹赞同程颐说的“
18、性即理”,陆九渊的回答却是“心即理” ,其中存在着根本分歧。 在朱熹的系统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理的世界,一个是具体的现实世界。理是不变的,心是变动的,心受理的主宰。 在陆九渊看来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个人与宇宙是一体的。,2010年11月28日,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夏,朱熹与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交锋。史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认为尊德性是本,道问学是末,朱熹则相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分歧,是因为他们哲学上存在的根本差异。,2010年11月28日,尊德性与道问学,朱熹认为,作为宇宙最高原则的理存在于现实个人之外,因此个人必须通
19、过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从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研究中才能达到对最高真理的把握,所谓“格物穷理”。从做学问当中领悟德性。 而陆九渊则认为,宇宙的最高原则和人的内心是同一的,所以要先从主体发现本心,否则读再多的经典也不会增加道德,而有德性的人即使不读书也一样堂堂正正做人。,2010年11月28日,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年),今浙江省人,通常称他为阳明先生。他不只是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有名的实际政治家。 早年王守仁信奉程朱;后来,他被朝廷谪贬到贵州山区的龙场驿,有一夜突然大悟。顿悟的结果,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根据这种领会他重新解释了这部书,把心学的学说完成了,系统化了。,2010年
20、11月28日,心外无物,王守仁的语录,由他一位弟子笔记并选编为传习录,其中有一段说:“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2010年11月28日,唯心主义?,上面这段话,在数百年后使王守仁背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骂名”。 作为大哲学家的王守仁,真的肤浅到相信“我看花,花就在,我不看,它就不在”? “我”好比一盏灯,当这盏灯熄灭的时候,灯和外面的世界都归于寂静;当这盏灯照射到花上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在阳明看来,给这个
21、世界作规定的就是心,作规定不是决定外物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赋予外物的存在以意义。,2010年11月28日,心即理也,王守仁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又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2010年11月28日,朱熹与王阳明的不同,根据朱熹的系统,那就只能说,因有孝之理,故有孝亲之心;因有忠之理,故有忠君之心。但是王守仁所说的,恰恰是反过来说。 根据朱熹的系统,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根据王守仁的系统,则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如此,则
22、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2010年11月28日,“明德”,王守仁用这样的宇宙的概念,给予大学以形上学的根据。王守仁将大学定义为大人之学。大学有所谓“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核心在于“明德”,而“明德”不过是“吾心之本性”。,2010年11月28日,良知,一切人,无论善恶,在根本上都有此心,此心相同,私欲并不能完全蒙蔽此心,在我们对事物作出直接的本能的反应时,此心就总是自己把自己显示出来。 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而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种知,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之为 “良知”。,2010年11月28日,知行合一,我
23、们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遵从这种知的指示,毫不犹豫地前进。因为如果我们要寻找借口,不去立即遵行这些指示,那就是对于良知有所增损,因而也就丧失至善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 程朱理学认为应当先知后行,而王阳明认为应当知行合一,知在行中,在行中知。,2010年11月28日,“致良知”,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他的本心的表现,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圣人。王学门徒说“满街都是圣人”就是这个原故。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人有作圣人的潜能。他可能成为实际的圣人,只要他遵从他的良知的指示而行。 将良知付诸实践,用王学的术语说,就是“致良知”。因此“致良知”就成了王学的中心观念,王守仁在晚年就只讲这三个
24、字。,2010年11月28日,“正事”(格物),大学“八条目”头两步是“致知”、“格物”。照王守仁的说法,“致知”就是“致良知”。自我的修养,不过是遵从自己的良知而行罢了。 对于“格物”的解释,王守仁与程朱都不相同。他说:“格者,正也;物者,事也。” 他以为,致良知,必须通过处理普通事务的日常经验。,2010年11月28日,格物=致良知,良知知某物为是,我们就必须真诚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为非,我们就必须真诚地不做它。如此正事,就同时致良知。大学说“致知在格物”,理由就在此。 “诚意”、“正心”按王守仁的说法,就是正事、致良知,皆以至诚行之。如果寻找借口不遵从良知的指示,意就不诚,意诚则心正。
25、八条目可以最终归结为一条目,就是致良知。,2010年11月28日,“先立乎其大者”,王守仁的系统,是遵循周敦颐、程颢、陆九渊等人的系统的路线,但是表述得更有系统,更为精密。 这个系统及其精神修养方法都是简易的,直接的,这些性质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我们最需要的是首先了解,每人各有本心,本心与宇宙合为一体。这个了解,陆九渊称之为“先立乎其大者”。,2010年11月28日,用敬,修养须用敬;但是敬什么呢?照陆王学派所说,必须“先立乎其大者”,然后以敬存之。 陆王学派批评程朱学派没有“先立乎其大者”,支离破碎地从格物出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敬,也不会在精神修养上有任何效果。 陆王学派把这种做法
26、比做烧火做饭,知识好比是火,程朱就是锅内无米,火再旺也无效。,2010年11月28日,心学:禅or儒?,然而程朱学派认为,不从格物做起,说“先有所立”,立什么呢?排除了格物,那么“先立乎其大者”只有一法顿悟。程朱学派认为此法是禅,不是儒。 程颢也说“学者须先识仁”,仁与万物同体,识得此理,然后以诚敬存之。用不着另做别的事。只需要自己信得过自己,一往直前。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样做的时候,即使是孔子的权威也无须尊敬。在这方面,陆王学派明显受禅宗的影响。,2010年11月28日,良知是一种动力,我们切切不能把阳明的良知想象成一个实在的对象,好像有一个良知在那里,指导我们做事,我们通过努力可以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轴 (3知识点+7大题型+过关测) 附答案-2025年人教版新七年级数学专项提升
-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 CN120200489A 级联式变频器、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配音演员职业知识培训班课件
- 老师的业务知识和培训课件
- 老刀修面培训知识课件
- 配电网安全课课件
- 配电线路课件教学
- 老人与海鸥课件
- 配电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蛋白肽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幼儿大班如厕教学课件
- 2025年智慧城市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对策报告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解读
- Axure RP 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课件 第10章 团队合作与输出
- 5.2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统编版2024)
- 《支架外固定的护理》课件
- 环氧地坪维修施工方案
-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讲座
- 以房抵债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4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