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pt课件_第1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pt课件_第2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pt课件_第3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pt课件_第4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东华大学 自动化1304,主要内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演讲的演讲记录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清五个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这五个代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论述各代的政治制度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作者简介,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

2、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汉代,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与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宰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出,在研究历

3、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官位世袭,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改革,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孝廉”制度成了“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府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了。,汉代,重点讲政府职权的分配(皇室与政府职权)(中央与地方职权),宰相为政府的真正领袖,领袖制,汉代 (中央政府组织),三 公,“化家为国”,九 卿,太常 (奉尝)(祭祀祖先)教育,光禄勋 (门房)(大内总管),卫 尉 (门卫屯兵),太仆 (御马)(国

4、家马政),廷尉 (司法审判),大鸿胪 (外交部礼宾),宗正 (皇族宗室事物),司农 (政府经费),少府 (皇室经费),郡,县,三公九卿郡县皆为皇帝任命,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有六部尚书,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汉代 (地方政府组织),郡,县,太守 地位与九卿平等(全国一百多个郡),中央政府,刺史,中央特派专员(全国十三个区),太守,御史大夫,汉代 (选举制度),太学(甲科为郞乙科为吏),光禄勋 (门房)(大内总管),郞 (侍卫),吏 (地方任职),选举孝廉,读书人的政府,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存心在引导民间聪明才智者,不准为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发展,只鼓励人为大学者,当

5、大官,却不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汉代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下层没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国家计划分配,上层自由发展。,唐代,唐代制度自然发生了变化,但却是来源于自汉以来制度不断演变的传统,并非无本之木。唐代改变了汉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分的制度,而设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三省长官皆为相,其中中书掌制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省设六部,掌执行。中央设最高机构政事堂,由三省最高长官组成。但是由于唐太宗曾任过尚书令,自此无人敢任该职,于是尚书省无最高长官,而由左右仆射同时主管该省。只有左右仆射兼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时,才有机会参与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的地位。这时的地方制度较汉代增加了层级,

6、并产生了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弊端,重质不重量,求取于贤人,吏部 (人事任用),户部 (民政户口),礼部 (宗教教育),中书省 (中书令),门下省 (侍中),尚书省 (尚书令),兵部 (军事),刑部 (司法),工部 (建设),尚书 左仆射,尚书 右仆射,都堂(六部总办公厅),参知机务,同平章事,唐 代 (中央政府),御史监察 (监察州县政府),科举制 怀牒自列 各人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报名者不得为工人,商人,因工商是为私家谋利的,考试求取者须专心为公家服务。,唐代,而唐代的考试制度则很值得一提,它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作为考选官员的重要形式,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经济和兵役制度则都经历变革,前

7、期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将田租、服役、纳捐分开,并由国家供养府兵。后来由于这些制度弊端丛生,特别是执行混乱,导致变革,但变革更多的出于便利的需要,危害更大,这就是两税法和募兵制,尽管为了减轻负担,但却导致负担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覆亡。,唐代 (地方政府组织),州,县,中央政府,剌史,上,中,下,上,中,下,十万以上,二万以上,二万以下,六千以上,三千以上,三千下,地方长官之掾属 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之吏部,观察使,节度使,道,十道,地方政府唐不如汉,渐进到中央集权地步,内重而外轻。,租 (均田制度),庸 (义务劳役),调 (丝麻布绵),两税制(财务大臣杨炎) 不收米谷,改收货币,宋代,宋朝

8、是最贫最弱的朝代,其问题不是国家制度落后、政府无能,而是根基没有打好。建国时就是四面楚歌,养兵是不得已的事,还要大投入,要考虑外敌入侵和内部人民反抗,故有很好的制度,也不能从容合理的实施。宋朝的相权,较唐代进一步抑制,相权中军事、财政和用人三权都被分离。一个很大的矛盾缠绕着宋朝政府,既需要国防,养兵以御外敌,却又提倡文治,重文轻武,怕军人篡权。正如有人所说,宋朝的悲哀就在于处在历史教训和现实压力的夹缝中,左右不得活。,宋 代 (中央政府),皇 权,相 权,中书省 (丞相),门下省,尚书省,政事堂,枢密院(军事),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审官院,东院 (主选),西院 (武选),劄子,谏 官,清议

9、固然未必不好,但政府总是有掣肘,谏官台官渐渐不分,皇帝没人管,宰相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王安石变法在制度 司马光反对在人事,财政,两府,最高政令决定权在皇帝,州,县,中央政府,宋代 (地方政府组织),路,府,宋代无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来兼管地方事。,知某州事 知某府事,帅 (安巡使),漕 (转运使),宪 (提刑按察使),仓 (提举常平使),宋代地方财富全部解中央,地方无存储,宋代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地方日趋贫弱。所以金兵入侵首都一失,全国瓦解。,考试制度在宋代是更重要更严密了,却并非更加有效了,但因政府积年提倡,社会学术空气又复活了。,军,监,监司官,明代,从明朝起,没有了宰相,出现九

10、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对皇上负责。皇上统管一切,这对皇上的素质要求很高。但中国古代似乎有个规律,即刚开始的当政者都很勤奋,越往后越怠政,哪个朝代都没有挣脱过。这就是监察制度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当皇上不理朝政时,矛盾就激化了,接近皇上的人们干预朝政,政府内部出现不和谐因素,你争我夺。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且对明朝的武功知之甚少,似乎除“土木堡之变”之外,很少有失利的记载,使人们觉得明朝的军事还不错。明朝地方政治制度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形成省、道、府、县地方四级体系,而非汉唐时的郡县两级体系。,明代 (中央政府),若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

11、由皇帝独裁,这种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皇 权,中书舍人 (管文书与抄写),给事中 (七品封驳权),尚书省 (六部尚书),吏部 (人事任用),户部 (民政户口),礼部 (宗教教育),兵部 (军事),刑部 (司法),工部 (建设),尚书省没有长官,改由六部尚书分头负责,变成了多头衙门。,都察院 (弹劾纠察),九卿,大理院 (平反),通政司 (章奏 公文出纳),三法司会审,明制有卿无公,是多头政府,诸长官皆并列,归皇帝管。,廷推,廷议,廷鞠,明代给事中分科,依据尚书六部分六科。,内阁大学士(五品),内 阁 (皇帝秘书处),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条旨 票拟,司礼监 (太监领袖),大臣当权 权

12、臣弄权 张居正以相体自居,当时清议不好,是权臣,而非大臣,中央政府,明代 (地方政府组织),元代开始,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集中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行中书省 (元代流动宰相),行省设置,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州,县,省,府,承宣布政使 (地方长官藩司),提刑按察使 (司法臬司),都指挥使(军事),分司,总督,巡抚,科举制度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养人才,在明清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以培植一些人才。明清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多半进士翰林出身。,汉代 掾属 唐代 门弟 宋代 馆阅校理 明清 进士翰林,明清两代之胥吏 弊病出在元代,元政府长官用的都是蒙古人,用

13、读书人作书记和方案,便是官与吏流品泾渭之分,胥吏另成一流品。胥吏是没有出身的,先是不准做御史,后是不准考进士,流品虽低,对政治影响却大。所以胥吏不再向上,没有出路。,黄册(户),鱼鳞册(土田),一条鞭法(农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清代,钱穆对清代甚为不满,这可能也与他存在的一些“大汉族主义”有关联,他基本上将汉族等同于中国,将蒙古和满洲人视为外人,这恐怕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也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但他所做的制度与法术的区分还是很值得赞赏的,他认为出于私心所定立的制度不能算是制度,而是一种法术,清代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满洲特权,而非出于公心,自然是一种法术,虽然其他朝代的统治者

14、也属于家天下,但他们在保护皇室权利的同时,也注重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便这些朝代也有富族大户获得特权,但那主要是其实力使然,而像清代那种刻意照顾一个特权集团的情况则属少见。,清代 (中央政府),皇 权 (部族政权),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制度是出于公的,法术则出之于私。,中国人讲政治一向看重职责而不象西方人谈主权。主权的背后是一种自由意志,职责的背后则是尽力践行的道义。,中国社会把政权交给士人,而防止贵族军人专政,说明中国政治重职责不重主权。,读圣贤书,讲修齐治平之道,由国家加以考试,量才录用,上辈读书人的意见,就可以代表全民。西方则必待大家选举,中国人则用公开的

15、考试制度。,内 阁 (皇帝秘书处),军机处 (南书房)内阁大臣,制度意义少,法术意义多。,皇帝的诏书不能给旁人看直接送出,这就是法术。清代这种私人政治能够持续,是因为皇帝背后有全满洲人撑腰。任何一个独裁者都有一个拥护他独裁的特定集团。,皇帝利用读书人,读书人拥护皇帝是比较公的,因为读书人不是皇帝的私势力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集团。,中国历史上只有元和清,皇帝背后是整批蒙古人和满洲人,其他各代还是由全国民众中间受过教育经过考试的人来参与政府。,吏部 (人事任用),户部 (民政户口),礼部 (宗教教育),兵部 (军事),刑部 (司法),工部 (建设),六部尚书沿袭明代,但清代六部尚书权力小得多了,不能称

16、为行政首长。尚书管不着侍,同时满汉还要分开单设。取消言论、出版、结社自由。,满人到中国,他们的一切政策,是拿满洲部族来控制中国人,再拉拢怀柔藏族来挟制汉人。蒙古人得封亲王,汉人是没有的。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中央政府,清代 (地方政府组织),州,县,省,府,布政使 (地方长官藩司),提刑按察使 (司法臬司),都指挥使(军事),经略大臣,总督,巡抚,道,参赞大臣,清代,在清朝制度下,汉族人难以得到重用,自然希望反抗和革命,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的起义,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就是变法和革命,这里作者关于革命和起义还做了区分,认为后者主要是

17、基于人事原因,制度不是导致起义的原因,而是执行制度的人事问题导致的,通过起义推翻了执行者,更换一批制度执行者,就可以实现安定;而革命则是为了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时候就不是人事而是制度本身存在弊端了,所以要通过革命更改这种状况。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都是起义,即在制度范围内通过改变人事来纠正问题,而清末则呈现出制度本身的弊病,因而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清代,对太平天国的一段论述,作为清代政治制度得失的一个额外补充。语句虽少,但写的也极有精当。他说,“大家同情太平天国,认为它是民族革命,这话自不错,但实际也不尽然,至少他们太不懂得政治第一论国名,便是不祥之兆,哪里有正式建立一个国

18、家而号称天国的呢?再加上太平二字,东汉黄巾之乱,信奉的是太平道,他们的下意识,似乎受此影响,国号太平天国,早可预示他们之失败,正因为这一集团里太没有读书人而且洪杨一出来就称天王、东王、南王、西王、北王、翼王,那些名号,只能在通俗演义里有,哪能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总结,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制度,可以发现中央日益集权、皇帝日趋专制的发展趋势,历史是不断演化的,作者批判了那种将历史简单的归结为专制的幼稚想法,体现出作者的一种发展的历史观。另外,也应看到,中国政治制度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由于人事的原因,很多制度最终都走向异化,这在地方制度上体现的很明显。历朝历代都会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特别

19、是监察机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机构最终都成了行政机构,甚至变成了一级地方层级,汉代设立刺史行监察权,后来演化为行政上的“州牧”;唐代则是节度使;宋代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知事后来成为正式官职;元代的行中书省后来成为一级行政区划;明代设总督、巡抚主管临时事务,到清代已成为正式的地方大员。,总结,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应以该朝人们的眼光看历史事件,而不莽撞地以现在的角度回顾过去。该书对读者提出的要求是,应当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的敬意”的态度,而非“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卸于古人”。“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遂误以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后了”。钱先生认为,君权与相权的分设,政府对皇室的制衡,足以证明传统政治体制并非出于一二人的私心,不可以专制黑暗四字抹杀,只是到了明清出现皇权极力膨胀的现象,并言明清代政权只是出于一“部落政权”之私心,不足以代表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政治的大趋势,不可因清代专制,便误以为传统的政治制度便是如此。,作者意图,由此可见,作者的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