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_第1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_第2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_第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_第4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一、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2. 从文本中作者的两次醉态,分析作者在西山的游历与其他高山的不同之处,抓住题眼“始”与“宴”,从而感受作者的心境变化。3.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二、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从两次醉态切入,带领学生分析西山的“特立”。教学难点:从西山之特立感受作者心境的变化。三、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四、 教学工具多媒体五、 教学过程(一) 导入在课堂的开始,我们在学会了一个学习技巧叫做纲举目张,那么我们首先就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这个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家来猜测一下,或者是结

2、合你们的预习,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事?(作者游历西山)那么我可以将题目修改为西山游记吗?为什么这里要多出“始”和“宴”呢?这两个字又该怎么解释呢?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 每一篇必有篇中之主人翁, 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 林纾)(PPT展示)我们将这个问题保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柳宗元的游览世界。【学生齐读】(二)疏通文意我想问一问,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几次游历,是不是只有一次?不是,他在游历西山之前,也游历了其他山峰。但是我注意到一个字眼(ppt展示),是作者在两次游历中,作者都有提到自己的“醉”,可是两次的描写都不太一样,有没有同学能找一找,这两次分别是怎样描写的。(倾壶而醉、颓然

3、就醉)这两种醉的姿态有何不同呢?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吗一下吗?在游历其他山水的时候,作者是将酒壶倒空,喝醉了,所以作者为什么在第一次是将酒壶倒空,说明是完全喝醉的状态,酩酊大醉,我们还可以从哪里证明他完全醉了?(醉则相枕以卧,卧而梦。)这里的以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表“而”的意思,也就是互相枕着睡觉,表修饰,那么之后的“而”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连词,表承接,睡着了就做梦,所以这种醉,是大醉。而之后的作者是真的醉了吗?【加入就的意思解读】就是什么意思?我们常常说就近(接近、靠近),就醉,说明作者是快要醉了,却没有完全醉。我们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在游历西山的时候,作者是怎样喝酒的?是引觞满酌,是

4、用酒杯斟满了酒,之前游历他山的时候是用酒壶,之后是用酒杯,那么我想问一下,我们平时在影视剧中也好,在自己的记忆中,你觉得一般什么时候会用酒杯喝酒?是不是十分想要醉的时候,想要借酒消愁的时候,才会用酒壶喝酒,比如说我们课本中的李白,或者说一些影视剧中失意的侠客,都是十分豪放地用酒壶喝酒。所以作者其实在两次醉中,心境也是不同的,第一次作者是有愁的情绪在,是在求醉,而之后,作者则是真正地想要品美酒。那作者为什么会醉呢?其实这种醉是陶醉。他醉的是西山的美景。大家似乎已经找到了本文的一个情感脉络,就是作者在游历他山,和游历西山之间的心绪其实是有一种起伏,而不能一下子概括为同一种情绪,那么我们现在看一下我

5、们的题目,你觉得始解释为什么更为合理呢。始有几种解释,( )开始; ( )才, 方才; ( )只, 仅仅; ( )正, 正在;( )曾经。在题目中,应该解释为“才”因为才是一种突然、偶然,第一次能够识得西山之美,让人的心境一下子不同了。(三)深入分析在游历他山的时候,作者一开始是怎样的心情呢?有没有关键词。(恒惴栗)惴栗,我们课本上是怎样解释的?(忧惧不安)作者忧惧不安,其中还加入了一个字“恒”,说明这种忧惧不安是一直存在的,而不是偶然的情绪。为什么作者会忧惧不安呢?其实文中也给了答案,居是州,自余为僇人,第一小句是一个省略句,其中省略了“于”,应该翻译为居住在这个州里,而僇人是罪人的意思,自

6、从我成为了罪人,居住在这个州里,常常感到忧惧不安。【引入柳宗元的写作背景】他到底为什么会成为僇人,这里给大家一段资料,也就是我们知人论世的部分。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所以作者在这里说道,其隙也,这个隙怎么解释,是空闲的时间,柳宗元明

7、明有官职在身,却还是在空闲的时间到处游历,是不是说明这个司马官职,其实也是一种闲职,并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这种处境更加重了作者心中的这种愤懑。而大家也在我们课本的注释中看到,永州八记之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其中有一篇也就是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小石潭记,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的整个环境是极冷凄清的。这种凄冷肃杀的环境也让人能体会到作者此刻游历的心境应该是孤寂的,所以当我们回到本文,作者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游历呢,是一种忧惧不安,孤寂无助,

8、甚至是被贬的愤懑之中。文中的开始作者是这样概括自己的游历的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注释告诉我们施施是缓慢行走的样子,那么漫漫呢,有谁可以告诉我对这个短语的解释,对,是漫无目的地游历,这种游历带着愤懑,带着忧郁,所以作者在游历之中是倾壶,将酒杯倒空喝醉。这种游历是真的游历吗,我们来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游历他山的。大家可以来找一找作者行踪的关键词,这种词语可以是关键的动词,也可以是你觉得带有作者情感的形容词、副词等等。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使用了几个关键的动词,入、穷、卧、梦。这些短语都有种短促急促的感觉,这种游历有些像我们现在许多同学可能家里报名的旅游团的方式,比如到一个地方,我们就下来,进入深深的丛林,

9、寻觅溪流的踪迹,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然后拿起酒壶喝酒喝得大醉,紧接着作者说喝醉了就做梦,梦醒了就起来,这句话其实用了一种艺术手法,也就是“顶真”,这种定真的手法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几个动作之间衔接起来是没有空隙的,记录的时候总有种流水账之感,然而作者在段落的最后说,他人凡是拥有异态的山水,都被我拥有了,其中这句话里,“山水有异态者”是定语后置句,“皆我有也”则是被动句。作者是为了游览而游览,他的目的真的只是在游览吗,大家觉得他是为了什么而游览呢,对,是为了排遣自己的郁闷之情,所以,在游历他山的时候,作者其实是假游历,真排遣,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实,为了将自己的郁闷之情寄托在山水之中,所以他看见的小石

10、潭不是幽静多了几分,而是更多了一些肃杀,这种肃杀就是来自于他自身内心的悲伤之感。而当作者发现西山的特异的时候,望西山,始指异之,这里的异是什么意思呢,是意动用法,觉得什么奇异,也就是作者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山,才指点着它,认为它奇异。在“而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一句中,“始”若解释为“开始”的话,就无法与前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很好地呼应;只有解释为“曾经”,才能表现出作者之前自以为已经得到永州之奇山异水却引不起真正情趣的无聊失落之情。才能够突出之前的他山其实是为了之后的西山做的一些衬托。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游历西山的呢?下面我们仿照刚才的归纳,和同桌一起讨论一下,同时寻找一

11、下关键的动词。(要求先翻译找到的那句话,再进行点评)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山顶为止。斫、焚两个字其实是带着一种前行时的坚决的感觉。】【追问】如果我将这里的穷替换为登,你觉得好不好?登只是给人一种向上移位的感觉,而穷,则有一种精神的所在,穷将作者不登上山顶不归去的精神一个字就形容得淋漓尽致。通过重重困难,我们可以同时对比一下作者游历他山的时候,作者是怎样走动的,我们会发现,踏上西山的旅程并不是那么顺利,甚至要砍伐,甚至要焚烧,这座山似乎人烟罕至,而在他山游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山的游历仅仅只是身游,作者却在这种百无聊赖的游历中发觉

12、而这种历经困难之后才能登顶的过程,是不是又能改变作者的心境呢?而作者登上西山之顶,作者紧接着就说,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句话让人容易想到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数个州县的土地啊,都离自己如此之近,就好像是在我脚下的席子之下一样。当他登上西山,他看见的景色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他是如何描写登高之后看见的景色的,而西山又有着怎样不同于他山的特点的。(学生举例)那么我来综合一下同学们的答案,西山高耸,地势之高可以将所有的景色尽收眼底;西山是开阔的,高高低低的地形,没有一个可以逃避作者的眼光而藏起来;同时西山又是美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浑然一体。这些种种的特

13、点也让作者说,然后知山之特立,联系题目,我们可以再补充一个字,变成,然后始知山之特立,不与培搂为类。西山的特立,不仅仅在于异,而是特立,独特卓立,这种独特与其他的小土堆不一样,与作者之前游历的他山也不一样。八大山人有一幅画, 名字是 乾坤一草亭图 , 把小小的草亭和浩浩乾坤联系在了一起。还有元代的一个画家称自己是 “浩荡乾坤一浮鸥”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说其小。小,是外在的物; 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何人不小, 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以飞腾,可以身在小亭妙观天下,泛游小舟而沉浮乾坤。我们接着向下看,作者接下来的心境描写让人容易想到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14、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和赤壁赋中一样,作者现在的心境也是开阔与天地之气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了一种与大自然同游的境界,他不是在大自然中游历,而是与大自然一同共赏,这时他举起酒杯,就是真正地醉景,不是因为酒精的催化,而是此刻作者的心境让他心醉,让他不愿归去,作者这时的“画境”转化成了“化境”,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让人忘却了,何为物,何为我,这一刻,僇人已成为一个忘归者。这里我有了一个问题,作者领略的所有山水都是有异态的,但是为什么只有西山是怪特的,是令作者觉得独特的,西山到底独特在哪里呢?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靖居和尚)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是: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

15、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种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种境界。当作者说,向之未始游,游于乎于始,真正的游历从此时此刻开始,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学生自由发言】(四)总结语是的,其实在作者一开始发现西山,是因为它的异,人烟罕至,又异常高耸,这其实和柳宗元自身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在黑暗的年代他是孤立于众人之外,被排除之外的,他和西山一样清冷,一样孤独,一样无人问津,可是当他因为这种感同身受爬上西山之时,他发觉一切都不同了,西山之高,之异,是因为它与小土堆都是不同的,所以他才感叹,然后知山之特立,不与剖搂为类,说的是西山,也是自身的特立,不与那些败类相苟同,不愿同流合污。这时我们

16、再来看一看柳宗元的这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里有两个字,“孤”与“独”,曾经有人说这一首诗说的是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可是当你将这个渔翁的形象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西山的形象相联系,你是否能有新的发现呢?作者和渔翁一样,和西山一样都是特立的,都是在这乱世之中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却不仅仅是孤寂,而是承担着时代给予一个特定的人的一种心灵上的守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说英雄是孤独的,柳宗元曾说自己被贬永州是“ 沉埋全死地, 流落半生涯” ; 但他又说:“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 特立”之处,这才是他的真性情!那现在,我们最后来看这个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此刻的宴,大家觉得解释成哪个意思更为合适呢?大家觉得作者是在强调宴会,还是在强调内心的欢愉呢,是的,正常游历后,作者的内心是富足的,是欢乐的,所以我们回到我们的文题,始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