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_第1页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_第2页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_第3页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_第4页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完美格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2015-2016学年第1学期通信实训报告 系别:电子通信工程系 班级: xxxxxx 学号: 13xxxxxxxxx 姓名: xxxxxxx 2015年12月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摘 要:串行通信是单片机的一个重要应用,本次课程设计就是要利用单片机来完成一个系统,实现爽片单片机床航通信,通信的结果使用数码管进行显示,数码管采用查表方式显示,两个单片机之间采用RS-232进行双击通信。在通信过程中,使用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关键字:通信 双机一、总体设计1设计目的1.通过设计相关模块充分熟悉5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的组成和原理;2.通过软件仿真熟悉keil和p

2、roteus的配合使用;3.通过软件编程熟悉51的C51编程规范;4.通过实际的硬件电路搭设提高实际动手能力。2.设计要求:两片单片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A机将0x06发送给B机,在B机的数码管上静态显示1,B机将0f动态循环发送到A机,并在其数码管上显示。3.设计方案:软件部分,通过通信协议进行发送接收,A机先送0x06(B机数码管显示1)给B机(B机静态显示),当从机接收到后,向B机发送代表0-f的数码管编码数组。B收到0x06后就把数码表TAB16中的数据送给从机。二、硬件设计1.51单片机串行通信功能计算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称为通信,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两种: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51单片机用4

3、个接口与外界进行数据输入与数据输出就是并行通信,并行通信的特点是传输信号的速度快,但所用的信号线较多,成本高,传输的距离较近。串行通信的特点是只用两条信号线(一条信号线,再加一条地线作为信号回路)即可完成通信,成本低,传输的距离较远。5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是一个全双工的接口,它可以作为UART(通用异步接受和发送器)用,也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用。51单片机串行接口的结构如下:图1.AT89C51(52)(1)数据缓冲器(SBUF)接受或发送的数据都要先送到SBUF缓存。有两个,一个缓存,另一个接受,用同一直接地址99H,发送时用指令将数据送到SBUF即可启动发送;接收时用指令将SBUF中接收到

4、的数据取出。(2)串行控制寄存器(PCON)SCON用于串行通信方式的选择,收发控制及状态指示,各位含义如下:SM0SM1SM2RENTB8RB8TIRISM0,SM1:串行接口工作方式选择位,这两位组合成00,01,10,11对应于工作方式0、1、2、3。串行接口工作方式特点见下表SM0SM1工作方式功能波特率 0008位同步移位寄存器(用于I/O扩展)fORC/1201110位异步串行通信(UART)可变(T1溢出率*2SMOD/32)10211位异步串行通信(UART)fORC/64或fORC/3211311位异步串行通信(UART)可变(T1溢出率*2SMOD/32)SM2:多机通信控

5、制位。REN:接收允许控制位。软件置1允许接收;软件置0禁止接收。TB8:方式2或3时,TB8为要发送的第9位数据,根据需要由软件置1或清0。RB9:在方式2或3时,RB8位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实际为主机发送的第9位数据TB8,使从机根据这一位来判断主机发送的时呼叫地址还是要传送的数据。TI:发送中断标志。发送完一帧数据后由硬件自动置位,并申请中断。必须要软件清零后才能继续发送。RI:接收中断标志。接收完一帧数据后由硬件自动置位,并申请中断。必须要软件清零后才能继续接收。(3)输入移位寄存器接收的数据先串行进入输入移位寄存器,8位数据全移入后,再并行送入接收SBUF中。(4)波特率发生器波特率

6、发生器用来控制串行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的,51系列单片机用定时器T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T1设置在定时方式。波特率时用来表示串行通信数据传输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定义为每秒钟传送的数据位数。(5)电源控制寄存器PCON其最高位为SMOD。(6)波特率计算当定时器T1工作在定时方式的时候,定时器T1溢出率=(T1计数率)/(产生溢出所需机器周期)。由于是定时方式,T1计数率= fORC/12。产生溢出所需机器周期数=模M-计数初值X。2.整体电路设计最终设计电路如下图3所示,发送方的数据由串行口TXD段输出,经过传输线将信号传送到接收端。信号到达接收方串行口的接收端。接受方接收后,通过P1口在数码管上显

7、示接收的信息。图3.串行通信电路三、软件设计(1)串行口工作于方式1;用定时器1产生9600bit/s的波特率,工作于方式2。(2)功能:将本机ROM中数码表TAB16中的16个数发送到从机,并保存在从机内部ROM中,从机收到这16个数据后送到一个数码管循环显示。(3)通信协议:主机首先发送连络信号从机接收到之后返回一个连络信号表示从机已准备好接收。四、 联合调试在protues上进行仿真实验。首先使用KeilC将编写完成的程序编译生成HEX文件,将HEX文件烧录到两片单片机中,进行仿真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接收端已将接受到的数据完整的显示了出来。图4.仿真图注:1.仿真的过程中并没

8、有体现出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的组成元素: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但是实际的硬件电路中这两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实际测试中,程序是事先烧进单片机里的,所以这里并没有涉及到电平转换的问题(max232芯片和串口的连接)。2. 在数码管的共阴极与地之间接三极管是为了放大数码管的驱动电流,让数码管更加清楚的显示数据。附:主要器件:两个STC89C52RC 晶振模块:两个11.0592M的晶振 四个30pf的电容 复位模块:两个开关 两个10uf的电容 两个10K的电阻 两个1K的电阻 显示模块:两个单显共阴极数码管 两个NPN型三极管五、 程序清单1.A机程序#include#includesbit ke

9、y=P36;void sendrecieve();void main()P1=0XFF;TMOD=0x20;/定时器1工作作方式2TH1=0XFD;TL1=0XFD;/波特率为9600PCON=0X00;/波特率不加倍TR1=1;SCON=0X50;/串口工作方式为3,即11为可变波特率,/开启允许串口接收中断,多机通讯位SM2置1(广播),TB8置1(表示发送地址)/开发送及接受中断EA=1;key=1;sendrecieve();void sendrecieve()SBUF=0X06;while(TI!=1);/等待数据发送完成,发送完则ti置1,否则为0TI=0;while(1)whil

10、e(RI!=1);/等待接收数据完成RI=0;P1=SBUF;/显示B发送来的数据1. B机程序#include#includevoid sendrecieve();sbit key=P36;unsigned char code led=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77,0x7c,0x39,0x5e,0x79,0x71;/共阴极,标准接法(a-h PX.0-PX.7)unsigned int i;delay(unsigned int z) unsigned int x,y;for(x=z;z0;z-)for(y=600

11、0;y0;y- ); /50msvoid main()P1=0XFF;TMOD=0x20;/定时器1工作作方式2TH1=0XFD;TL1=0XFD;/波特率为9600PCON=0X00;/波特率不加倍TR1=1;SCON=0X50;/串口工作方式为3,即11为可变波特率,key=1;/开启允许串口接收中断,多机通讯位SM2置1EA=1;delay(20);sendrecieve();void sendrecieve()while(RI!=1);P1=SBUF;RI=0;for(i=0;i16;i+) SBUF=ledi;/向A发送信息while(TI!=1);/等待数据发送完成,发送完则ti置

12、1,否则为0TI=0;delay(60); /3si=0;六、 课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由于这次的课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在软件环节没有没遇到什么困难,在软件仿真时也很顺利,但是在最后焊接板子的时候,我们却遇到了问题:数码管的各管脚的排列顺序不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所以在焊接时要特别注意布局与布线,在这个环节上我们花费了吗大半的时间。七、 心得体会:本次课程设计我的是双机通信实验,在开始的前两天中,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或是在图书馆里查看书籍来学习有关双机通信实验的基本要求和实验所需要的器件,以及各实验器件所实现怎样的功能。并且也学会了单片机的有关中断设计的思想,由于制作双机通信的课程设计,

13、所以在实验中需要用到两片单片机作为主从机来控制信号的接受与发送。还学习到了单片机在使用中断的时候,如果有中断申请的话,硬件电路会自动把单片机里接受发送中断的TI和RI置1.这样就表示单片机此时有外部中断的申请,必须开中断来接受发送过来的信号。大概两天的时间,我们就把初步的软件程序和硬件电路设计好了。并且在PROTEUS的仿真器件中实现了硬件电路的连接,然后我们把PROTEUS的仿真硬件和51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通过调节实验硬件和共同修改软件程序最终实现了器件的仿真。接下来就是焊接电路的工作了,在完成了所有的焊接的时候,把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后,发现了数码管显示的和预期设置的有些不同,在经过简单的修改之后,我们成功的完成了我们的实验作品。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我学习到了好多新的知识,使受益匪浅。 这次课程设计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采用了一位动态显示的数码管,数码管的工作原理;在硬件连接完成好以后进行检测,当检测所有的焊点都没有问题后,让单片机发送数据。用了C语言程序,实现了实验的要求。软件编写时,对于某些指令的功能,功能模块的连接,等都到了小问题,不过我查阅资料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了解了不少的问题。在这次设计中,我收获不少东西,也遇到了不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