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第1页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第2页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第3页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第4页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2、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年年月月日日摘要自我国证监会 2005 年 12 月 31 日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来,我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时代,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授予管理层期权或股票等方式来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作为一种长期性激励方式,股权激励能够将管理层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联结起来,促使管理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从而有效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股权激励的实施可能会诱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 2006 年-2011 年我国首次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

3、新近发展的倾向值匹配方法为样本公司进行配对,深入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其实施前;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未实施的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未实施的公司,且此差异显著;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未实施的公司,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可见,股权激励的实施确实会在一定程度诱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且相对于实施限制性股票的上市公司来说,实施股票期权的公司的管理层具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通过考察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程

4、度的变化以及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差异,全面系统的探讨了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特别是将样本进一步细分为实施股票期权激励与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两个子样本,较细致地探讨了不同股权激励类型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差别;第二,在进行配对样本选择时,本文采用了新近发展的倾向值匹配方法,能够更好的解决样本选择偏差问题,且能够减弱内生性问题对结果的影响,进而能更客观的分析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倾向值匹配IABSTRACTChina has entered the real meaning era of the equity incentive,since De

5、cember 31,2005 when the CSRC had issued “The Measures Governing Equity Incentive Plans ofListed Companies”,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choose to motivatemanagement to work hard by granting management options or stocks. As a long-termincentive, equity incentive will link managements

6、 own interests and shareholdersinterests together and prompt managers to choose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as thestarting point in their daily management, so as to solve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effectively. However, we should also not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equity incentive may

7、induce earnings management.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ed research,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he listedcompanies that announced their equity incentive plans from 2006 to 2011 as thesample and uses the newly developed matching method-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ofind out the matching samples,so we ca

8、n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equity incentive and earningsmanagement.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obtains the followingconclusions: equity incentive can induce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degrees of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year and subse

9、quent years when the listed companiesbegin to implement the equity incentive are higher than the degrees of earningsmanagement in the years before the companies begin to implement equity incentive;the degre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listed companies that implement equityincentive plans are hig

10、her than their matching companies; the degrees of earningsmanagement in the listed companies that implement stock option incentive plans arehigher than their matching companies, and in the years and subsequent years when thecompanies announce their equity incentive plan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11、 twosamples are significant; the degre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listed companiesthat implement restricted shares incentive plans are higher than their matchingcompanies,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amples are not significant. Therefore,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equity incentiv

12、e of listed Companies will inducemanagerss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s. Whats more, the managers in thecompanies that implement stock option incentive plans has a stronger incentive tomanage earnings than the managers in the companies that implemented restrictedshares incentive plans.IIThe main in

13、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n the case ofcontrolling for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this paper makes an overall and systematicanalysis about the influence on earnings management of the management equityincentive plans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the degrees of earnings managemen

14、t inthe the listed companies which had implemented stock option incentive plans and thedifferences of the degre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etween the samples and theirmatching samples. Specifically,this paper divides the sample into two subsamplesbased on the types of the equity incentive, so this pa

15、per will be a more detaileddiscussion about the impact of equity incentive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secondlythis paper uses the newly developed matching method-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ofind out the matching samples,so it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sample selection bias anddecrease the influence on

16、the results of the endogeneity problem, so we can analysesthe influence of the management equity incentive plans on earnings managementmore objectively.Keywords: Equity incen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III目录第 1 章1.11.2绪论.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国内外研究综述.21.2.11.2.21.2.31.2.4关于股权价值对盈余管理程度的

17、影响.3关于股权激励的类型对盈余管理程度的不同影响.3关于股权激励实施环境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4关于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的择机行为.51.3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51.3.11.3.21.3.3研究内容与框架.5研究思路.6研究方法.61.4第 2 章2.12.2研究创新.7相关理论基础、制度背景与假设提出.8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8股权激励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92.2.12.2.22.2.32.2.4股权激励的概念.9契约理论与股权激励.9委托-代理理论与股权激励.10信息不对称理论与股权激励.102.32.4第 3 章3.1股权激励发展历程及制度背景.11研究假设的提出.14研究设计.16数

18、据与样本.163.1.13.1.23.1.2数据来源.16样本选择.16样本描述.183.2样本的配对:倾向值匹配法(PSM).193.2.13.2.23.2.3倾向值概念及其计算.20具体倾向值匹配方法的选择.20倾向值匹配(PSM)的具体步骤.213.2.4倾向值匹配模型的构建及其有效性检验.223.3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253.3.13.3.2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选择.25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DA)的步骤.263.4第 4 章4.1研究假设的检验.27实证结果与分析.29实施股权激励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及其变化.294.1.14.1.2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各年盈余管理的程度.29实

19、施股权激励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304.2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之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314.2.14.2.24.2.3股权激励全样本检验.31股票期权激励子样本检验.33限制性股票激励子样本检验.344.34.4第 5 章5.15.25.3实施不同类型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之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36稳健性检验.37研究结论与展望.40主要研究结论.40政策建议与启示.40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42主要参考文献.43致 谢.45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47图表索引图 4.1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EQ)趋势图.29图 4.2 “激励组”与“配对组”

20、盈余管理(EQ)变化趋势对比图.32图 4.3 “期权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EQ)变化趋势对比图.33图 4.4 “股票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EQ)变化趋势对比图.34表 3.1激励组样本选取过程.17表 3.2 “期权组”、”股票组”、复合组”与“控制组”样本数统计(2006-2011).18表 3.3 “激励组”样本的年度及行业分布情况(2006-2011).19表 3.4表 3.5表 3.6表 4.1倾向值匹配模型变量定义.22观测协变量的双变量检验结果.24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正态性检测结果.28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EQ)符号检验结果.30表 4.2 上市公司实

21、施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EQ)Wilcoxon 配对符号秩检验结.31表 4.3 “激励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程度(EQ)的描述性统计.31表 4.4 “激励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EQ)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32表 4.5 “期权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EQ)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34表 4.6 “股票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EQ)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35表 4.7 “期权组”与“股票组”及其“配对组”的盈余管理程度(EQ)的 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比较表.36表 4.8 “激励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EQ1)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3

22、7表 4.9 “期权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EQ1)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38表 4.10 “股票组”与“配对组”盈余管理(EQ1)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38第 1 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是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一个鲜明特征,这一特征最终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股权激励作为一种用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激励机制应运而生。股权激励是指通过授予管理层在当公司业绩达到预设条件时获得公司股权的方式,将管理层自身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激励管理层勤勉工作,减少管理层“偷懒”行为,降低管理层“道德风险”,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

23、股东价值最大化。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造性的引入了股权激励制度1952 年美国辉瑞公司首次实施了股权激励制度,随后,日本、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开始实施股权激励,80 年代股权激励制度开始在西方国家盛行,并在 9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目前,股权激励在美国的应用最广,95%以上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都实行了股权激励制度。全球排名前 500 名的大型工业企业几乎都选择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对管理层进行激励。由于受到制度环境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才开始尝试性的引入股权激励制度,万科在 1993 年实施的股权激励是我国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最早的案例。随后

24、,我国上海、武汉等地开始试行“股票期权制度”,探讨出来武汉模式、上海模式等等,但是,由于当时我国未建立配套的股权激励法律法规且未解决股票市场股权分置问题,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的尝试最终成为“壮举”。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加强与股权激励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尤其是,2005年 12 月 31 日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2006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及国资委与财政部于 2006 年 9 月 31 日联合颁发并实施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一方面,清除了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遇到的法律上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有效有序的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制

25、度环境。根据 Wind 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11 月,共有436 家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相关法制的健全,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施已然成为了一个潮流。然而,股权激励机制在将管理层的自身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的同时,可能会导致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美国安然事件等一系列的会计丑闻将“股权激励”推上了被告席,1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是否使管理层更有盈余操纵动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否会为了能够顺利的被授予公司股权或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本文将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联系在一起,

26、实证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从而,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为股权激励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政策建议。1.2国内外研究综述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性的激励计划,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然而,与此同时,股权激励是否会诱使管理者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Yermack 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做出了肯定的回答。Yermack (1997)观察了期权授予前后的股票价格的变动,认为管理者会影响企业薪酬委员会做出的关于授予期权时间的决策,因而能在非常有利的盈余宣告之前或不利的盈余宣布之后被授予期权。值的关注的是,Yermack

27、假定企业的披露是外生的,主要以定期的披露方式进行,故管理层只能通过采取调整期权授予时间的机会主义行为来图利。Yermack 提出的管理者人为设定授予时间的自利行为假设仅适用于不按固定的计划授予期权的公司。而与此相反,David Aboody与 Ron Kasznik(2000)选取了具有固定的授予计划的 572 个企业的 2039 个 CEO期权激励的样本,描述了股价的变动并分析了股权授予前后的盈余预测,发现在期权授予前 CEO 会通过延迟披露“好消息”与提前披露“坏消息”的方式来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以此来降低授予期的股票价格。即 CEO 做出机会主义的自愿披露决策来最大化其股票期权的报酬。我国

28、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限制了上市公司授予股权以及行权的时间,该办法禁止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前 30 日、重大或其他影响股价变动的交易或事项发生中至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内向激励对象授予股权,且激励对象应当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布后第 2 个交易日至下一次定期报告公布前 10 个交易日内行权,但不得在重大或其他会影响股价变动的交易或事项发生中至公告后 2 个交易日内行权。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层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具体来说,这些规定对股权授予时间和行权时间做出了严格限制,管理者无法通过人为调整股权激励计划公布或实施时间等方式影响股价从而获益。故我国少

29、有学者探讨股权激励计划所引致的此类机会主义行为。然而,对于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不局限于对公告时间或“消息”公布时间的进行调整等方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七条。2更多的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直接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本节的余下部分将对国内外学者直接联系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探讨进行了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视角很多,比如,以管理层持有的股权的价值或比例为出发点,探讨股权激励数量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分析股权激励的类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0、;观察股权激励实施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检测了股权激励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择机行为等等。笔者主要从研究角度方面入手,将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1.2.1关于股权价值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国内外部分学者从管理层持有的股权的价值或比例出发,探讨股权激励数量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认为管理层持有的股权价值或比例越高,其盈余管理现象越严重。Gao 等(2002)以 1992-1999 年间标准普尔 1500 家美国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高管持有股权价值和比率与盈余管理程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aker 等(2003)发现在期权授予日前,期权薪酬较高,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较大,并且在高管能

31、够公布盈余信息的情况下,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Bergstresser 等(2005)发现对 CEO 的“激励”越大的公司(这些公司的 CEO的总薪酬与公司股价更加敏感)具有更高水平的盈余管理。这些公司的 CEO 倾向于采取更激进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影响企业业绩。Swanson(2007)分析了上市公司错误编报财务报告的原因,认为 CEO 为了保持或增加其价内期权的价值,会选择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且当 CEO 持有的价内期权的价值越大时,更有动机发布错误编报的财务报告。陈千里(2008)发现管理层被授予的股权激励价值过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监管措施失效,从而可能进一步地激发盈余管理行为。李

32、春景和李萍(2009)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会诱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且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何凡(2010)也认为股权激励计划中预设的股权激励数量越多,管理层在股权激励实施前盈余管理行为越严重。1.2.2关于股权激励的类型对盈余管理程度的不同影响从激励标的物角度来看,股权激励类型包括限制性股票激励、股票增值权激励、股票期权激励等;按照股权激励行权条件制定标准不同,可以划分为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模式与基于股价股权激励模式,不同类型的股权激励对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同。3Burns 和 Kedia(2003)以美国 1997 年 1 月至 2002 年 6 月 224

33、 家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导致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股权和期权诱发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不一样,CEO 持有期权越多,公司出现财务重述的概率就越高。胡国强和彭家生(2009)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较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更高;相对于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模式,实施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有可能发生短期盈余操纵。胡国强在其后续研究中再次论证了自己观点:胡国强(2010)通过对 2005-2007 年中国 A 股市场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及其配对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尤其是实施基于股价的股东激励模型的上

34、市公司的经营者存在基于经理人薪酬契约动机的短期盈余操纵行为。与胡国强等的观点相左,何凡(2010)、丁飞(2011)认为实施业绩股票模式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更加严重。1.2.3关于股权激励实施环境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部分学者联系影响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因素(股票市场环境、法律制度环境、公司性质特征)探讨了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国外部分学者(Burns、Kedia、Erickson 等)联系股票市场的情况,从股权与股票价格的敏感性的角度出发,实证了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Burns 和Kedia(2006)发现错误披露的可能性和 CEO 持有的期权与股票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是正相关的

35、。与 Burns 和 Kedia 的发现相反,Erickson 等(2006)对 1996 至2003 年间 50 家因会计欺诈而被起诉的公司以及 100 家配比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权益薪酬对股价的敏感性与财务欺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高管不能通过财务欺诈抬高股价,进而出售所持股票或执行所持期权获益。国内很多学者以股权分置改革或法律制度变迁为分析视角,旨在探讨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及法律不断的健全,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影响又有何种变化?宋力等(2009)以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实施了股权激励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比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盈余管理的变化,发现由于股权分置改革使得股东

36、利益趋同一致,控股股东操控盈余的行为受到了抑制,盈余管理程度降低。肖淑芳等(2009)研究了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首次宣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其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者会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的三个季度进行负的盈余管理。另外,张强(2011)在其著作中探讨了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性质对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作者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性质与盈余管理程度4存在相关性,相对于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更高。1.2.4关于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的择机行为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可能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期间包括公告日前后、授予日前后、行权日前后及管

37、理层出售股权前后。在不同的时间阶段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程度是有差异的。国内外部分学者关注了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的特定期间,探讨该特定期间的盈余管理的情况。Baker 等(2003)发现在期权授予日前,期权薪酬价值越大,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并且在高管能够公布盈余信息的情况下,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Bartov 等(2004)比较了控制企业与测试企业的可操纵应计利润,认为管理层倾向于在行权期前对盈余进行人为操纵。吴佳(2011)认为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存在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前一年和当年,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会通过调减财务报告应计利润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而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后一年,管理

38、层会通过调增财务报告应计利润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与上述学者意见相反,张强(2011)认为在股权激励公告日及首次行权日之前,均不存在明显的证据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影响二级市场股价从而获得较为优惠的行权价。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本意在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降低“道德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然而,由于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经济人假设”等因素,股权激励往往会诱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 20062011 年首次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截面 Jones 模型及截面修正 Jones 模型度量上市公

39、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纵向分析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同时,使用新近发展的倾向值匹配方法,分别为“激励组”、“期权组”“股票组”进行匹配形成“配对组”,以此为基础,横向比较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差异;并且比较分析不同股权激励类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由此全面细致地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丰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并为股权激励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政策建议。1.31.3.1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5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旨在研究如下问题: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

40、差异、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与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本文框架如下所示:第 1 章为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第 2 章为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基础、制度背景分析及假设提出,具体包括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制度背景分析,并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假设。第 3 章为研究设计,包括数据来源、样本筛选、样本描述性统计、匹配方法的选择与匹配模型的构建及有效性检验、盈余管理度量模型的选择。第 4 章为实证分析,包括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第 5 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3.

41、2研究思路首先,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进行学习与分析,具体包括:股权激励的定义、盈余管理的的概念界定、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制度背景提出了相关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对于假设的验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纵向比较了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盈余管理差异;第二,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匹配,形成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两组样本,横向探讨两组样本的盈余管理的差异;第三,将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样本细分为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与股票期权激励的两个子样本,再次使用倾向值匹配,分别为两组子样本配对形成未实施激励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实施股

42、权激励与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第四,分析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与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差异;最后,分析实证结果并联系我国国情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3.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进行文献梳理、基于相关理论及制度背景提出研究假设以及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时,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在实证研究部分,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对样本进行配对,运用描述性统计手段分析样本,运用各种非参数检验对研究样本的盈余管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61.4研究创新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从对国内外学

43、者研究来看,虽然已有学者采用两组样本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但其确定样本的方法比较主观。本文采用新近发展的倾向值匹配样本方法能够更好的解决样本选择偏差问题,且能够减弱内生性问题对结果的影响,进而能更客观的分析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其二,研究内容的创新。相对于现有相关文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更为全面的探讨了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一是纵向探讨实施股权激励前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二是横向分析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三是研究实施不同的股权激励类型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尤其在探讨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差异时,在以全体股权激励样本为

44、基础探讨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同时,进一步将股权激励样本细分为实施股票期权激励与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子样本,以此更细致的探讨了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7第 2 章相关理论基础、制度背景与假设提出本章首先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同时,联系我国出台的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制度背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2.1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盈余管理定义最先是由美国会计学家 Katherine Schipper 提出,至今已经有20 多年的研究历史,且该课题广受经济学界与会计界关注。然而,目前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仍然未得到

45、统一,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基于“信息观”的盈余管理定义:Katherine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在对外进行信息披露时,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即“披露管理”。基于“经济后果观”的盈余管理定义: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层会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以使其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后的一种具体经济结果的表现。基于“经济后果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对盈余管理的定义:Paul M.Healy与 James M. Wahlen(1999)认为,当管理者运用职业判

46、断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以误导关注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契约的后果时,盈余管理就发生了。基于“制度观”的盈余管理的定义:以孙铮、王跃堂(1999)等为代表,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在法律法规或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层通过人为操纵和管理会计利润,从而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包括,操纵信息披露时间、选择性的披露信息、对盈利信息进行操纵等。而狭义的盈余管理指管理者在遵守公认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或直接控制应计项目对盈余进行管理的行为。具体来说,广义的盈余管理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狭义的盈余管理的概念,一方面,广义的盈余管理的概念扩展了盈余管理对象范畴盈余管理对象不仅包括会计利润,还应包含企业整个对外财务报告领域;另一方面,该概念并未将盈余管理手段限定为会计政策选择或控制应计项目8等,还包括了选择性的信息披露等机会主义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