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谈:医生必须的两种功夫_第1页
国医大师谈:医生必须的两种功夫_第2页
国医大师谈:医生必须的两种功夫_第3页
国医大师谈:医生必须的两种功夫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生功夫(也作工夫),一词多义,这里是指素养和造诣。各行各业都有他们功夫要求,没 有过硬的真功夫,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所肩负的任务。医生是一个特殊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任务,责任重大,更要有过硬的功夫。清陈修园曾说: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医学门类较多,各科有各科的功夫,一个人要具有各科的功夫也有困难,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刀要常磨,不磨则不利;水要常注,不注则干涸。医生功夫要常练,不练就难以提高。要有 决心,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千万浮躁不得。01理论工夫从词义讲,理论是说理立论。这里所说的理论,当然是中医的理论。有一点需要说明,现在 所说的中医,是西医传入中国

2、以后的称谓,古时也有中医这个说法,但与现在中医的概念是 截然不同的。据辞源对中医的解释:符合医理。汉书 艺文志 经方: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 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为如让庸医治病,不如不治为好,故以不治为中医。实际上这个中应该为仲音,中的去声。何谓中医理论?是难以用简单文字和语言说得了的,这里不作具体讨论,但可用博、大、精、 深四字来概括。毛泽东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宝库 ”概括得非常好。有局外人说: 中医理论非常玄,玄之又玄。”他说对了,中医理论就是玄,就是奥。这正是中医理论的独特所在。这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实践、认识、理论、再实践、再认识、再理 论的反复过程,一步又一步

3、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停止)。可以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直在有效地指导临床。观历代大医家及现代大医家,皆具有高深的理论 功底。无论疾病种类怎样繁多,病证怎样千变万化,只要运用好中医理论,皆能治之。如非典”和 艾滋病”经中医治疗,皆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医者理也,以一理而应万变”并非夸张之谈。故此,要当好医生,必须在理论上多下工夫,或者说下一番苦工夫。功夫不负苦心人。下功夫还要排除一些干扰,如懒惰、自满、浮躁、自弃、追逐名利、华外悴内和讥讽等。1 .经典著作 当推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些书大家都读过,我认为还应 再读。(1)内经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

4、是一部医学巨 著。理至渊深,包举宏博”(清 汪昂)。要在通读的基础上背诵其重要条文。只有通读,才 能观其全貌,只有背诵,才能便于运用。内经文奥理深,不易读懂,必须借助注释方能 明其深义。兹介绍几家,以作参考。类经对内经注释颇为详尽,多有发明。张景岳用 40 年时间研究内经,写成类 经一书。深为医家所推崇。可以说为学内经的必备参考书。此外,类经图翼和后 所附的类经附翼也不可不读。3年的时间写成此书。在解析医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是明代医学家马莳所著。他用了 理方面有所见解。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亦是马莳所著。灵枢文辞古奥,医理深邃,非常难懂。马氏 长于针灸,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故本书之中多结合临床对灵

5、枢经文进行注释。故本书注 释水平则高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是明 张志聪合同学及门人数十人共同注释,是一部集体著作,质量较 高。有人称此书开我国医学集体创作之先河,功不可没( 2)伤寒论。伤寒论与内经一脉相承,它将理论与实践临床相结合,确定了 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有人称之为 “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指导 临床实践的医学典籍。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可以多看一些伤寒论注家。如:伤寒来苏集。本书注重理论,与临床联系较紧,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柯氏学识渊博, 精通医学,他在 “自序”中说: “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 尘,目中无半点

6、尘者,方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他对读仲景书深有感触地说: “凡看仲景书,当于无方处索方,不治处求治,才知仲景无死方,仲景无死法。”伤寒贯珠集。本书着眼于临床辨证论治以阐发伤寒论。尤氏辨证抓主证,鉴别抓要点。他用自己的研究心得阐释了原书的深文奥义,精简扼要,条理通达。(3)金匮要略。我觉得金匮要略心典此书写得很好,注释明晰,条理通达,据理确凿,切合临床。是学习和研究金匮要略的必读之书。2后世医家著作 自仲景以后,医家辈出,代有发展,其著作可谓浩如烟海,琳琅满目。 个人精力有限,时间有限,难以尽读,只能说多读,但一定要读。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序 中说: “不读书不足以明理,徒读书不足

7、以成用;不读书不知规模,不临证不知变化。3现代医家著作 医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大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 床实践,无论在理论上、学术上、经验上都有很多创新和发展。这些著作不可不读,他们都 有熔古铸今之功,能使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多多。4书要多读,又不能尽读,怎样读才能效果更好呢?我个人体会,应有选择地读,大致可 分为精读之书和粗读之书。对于精读之书,要反复读,多下工夫;对于粗读之书,顾名思义 要读得粗一些,一览而过。但不可忽视粗读之书也有精读的部分,这一部分同样要精读。只要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自能千丝成锦,百花成蜜。02临床工夫医生不但要有理论功夫而且要有临床功夫。临床

8、在疗效,疗效是检验医生本领的标尺。说得 天花乱坠,但治不好病,无异于纸上谈兵。诚然,医生也不可能把每个病都治痊愈,而要看 你治疗是否得当。治疗是否得当,医应知之。医生应竭力避免治疗失当,如何避免失当,一 是要有高度责任心,二是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从另一方面讲,病人也有个选医的问题。一 般说,病人有病乱投医,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若投错了医(如庸医、假医、江湖骗子),会 造成不良后果。明张景岳曾说: 病有缓急,效有迟速。若以迟病而求速效,则未免易医。 易医多则高明本少,庸浅极多,少不胜多,事必败矣。 ”但知见病求医,而不知医之为医, 亦可悲矣。 ”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临床功夫是多方面

9、的,我觉得辨证识病和遣方用药最为重要1辨证和识病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 强弱等本质的概括。辨证识病是中医学术的重要部分,舍去辨证识病就难以给予正确治疗。正如清林佩琴说:“治病之难,在于识病,而识病之难,在于辨证。 ”由此可见,辨证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 辨证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集中体现,辨证是疗效好坏的关键。辨证也是中医特色的具体 反映,是任何现代仪器所不能取代的,将会永远存在下去。失去辨证,就意味着失去中医的 灵魂。辨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就不那么容易了,没有理验俱丰的功夫,是难以做得好的。 依据我个人的感悟,归纳出辨证思维六要,供诸位参考:

10、(1) 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2) 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3) 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4) 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5) 辨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6) 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在辨证过程中,还应注意综合、撮要、分析、识变、烛幽等。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 伪存真。2遣方与用药 遣方即医生治疗疾病开出的方药,按照立法原则,由多少不等的药味所组成, 通过周密地组方,药物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根据病证不同,方子规格也各有不同。金成无己把方的组成不同归纳为大、小、缓、急、奇、偶、复,称为七方,直到现在仍有重要指 导价值。遣方如派兵。

11、派兵要有兵可派,而且要有更多的兵可派,遣方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医生掌握 的方子不多,到用方的时候就困难了。中医的方,历代以来,浩如烟海,谁也不能把它都记在脑子里,但常用的基本方不可不记, 如最常用的经方、时方和经验方。经方数量不大,其识见高明,用意深远,奥妙难穷,只要 用之得当,效如桴鼓。故有曰: “起大病者经方也 ”。时方内容更为丰富,适应面更宽,疗效 亦很显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发展,应多读多记。经验方包括他人和个人的经验方,有些还 是很独特的。予以为多读方、多记方,既可以大大便于临床应用,又是自己组方的基础,多 多益善。但须说明,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也是很复杂的,有些方子可以对证,有些方子不一定完全对证。因此,就要灵活加减变化,或取其方义,或化裁其方,务必与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