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事不再罚原则之立法缺陷与完善-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1页
论一事不再罚原则之立法缺陷与完善-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2页
论一事不再罚原则之立法缺陷与完善-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3页
论一事不再罚原则之立法缺陷与完善-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4页
论一事不再罚原则之立法缺陷与完善-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 nt of socialist legal con struct ion, to meet the n eeds of reality, the Law on Admi nistrative Puni shme nts 24th on ” The issue is no Ion ger fined the prin ciple of the Regulati ons, and the issue is no Ion gerfined great prin ciples in legal disputes, which has become

2、one of the hot issues discussed by academics. Practice shows that on the principle un dersta nd there exist many differe nces. Mea nwhile, i n the course of law en forceme nt applicati ons have also encoun tered a lot of trouble. Different un dersta nding about this prin ciple has led to the incon s

3、iste ncy in the area of law en forceme nt and relative legal rights and in terests of the people cannot be protected. With the developme 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 situati on is gett ing worse. In the adm ini strati on accordi ng to law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today, on

4、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and application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have becomen ecessary. This article will proceed from the Legislative Defects of the outsta nding problems, sum up chi nas one no Ion ger fined the importa nee of the prin ciple, comb 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society, and make perfe

5、ct a matter no Ion ger fined prin ciple the idea of legislatio n.Key words: the law of the administrative; no one should be twice punishedfor the same cause ; the Legislative Defects ; range of applicationI论一事不再罚原则之立法缺陷与完善论一事不再罚原则之立法缺陷与完善一事不再罚,是行政处罚理论中一个法律适用原则。这一原则在行政法规中已确立, 行政审判也较多的适用。这一原则以保护公民基本权利

6、不受行政机关的侵犯为目的,对于维护法律的公平与尊严,维护行政管理秩序,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保护相对人合法 权益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权威的法学著作对这一原则进行具体的、 明确的阐述。理论上的不成熟导致法律制定的不规范, 继而适用上标准不统一,产生了 混乱。行政处罚法的实施表明,立法所留下的空白,不仅使行政机关执法不统一,甚至 还成为某些行政机关处罚的“元凶”,导致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本文试 图阐述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具体内涵与必要性, 分析现行法律中不规范、不完善之处并提 出建议,供大家争鸣。一、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立法缺陷所谓一事不再罚,指行政相对人的一个违法事实只能给与一

7、次行政处罚,以处罚过的,不应再对其实施处罚;一个违法事实只能基于违反一个行政法律规范而产生;对一个违法事实已作出行政处罚的,同一个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都不得再针对该违法事 实作出处罚。目前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 给与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虽然不是这一原则的完整表述,只是针对罚款这一处罚 方式的规定。从现行立法及执法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认识到目前的法律存在着明显的立 法缺陷。首先,何谓“一事”在法条及司法解释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其次,只针对罚款 这一处罚方式的进行规定,只能说体现了一事不再罚原则而没有完全确立一事不再罚原 则的全部适用范围,在以后的立法应当进行完

8、善。笔者以周某不服镇江交通巡警支队护宁高速公路大队行政处罚案为例做简要分析问题。2007年4月9日晨六点,周某驾驶货车因超载被江苏省沐泪县交警大队罚款200元;当天上午10点因驾驶安全设施不全的机动车辆被江苏省宝应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罚 款200元;下午14时许,周某从扬州开往镇江的途中遇到镇江市公安局高速公路大队检 查,再次因超载被罚款2000元。周某不服,以镇江市公安局高速公路行政处罚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向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镇江市公安局高速公路大队对其罚款 2000元的处罚处罚决定。镇江市润州区法院审理后认为:“周某因违法超载被沐阳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处罚后,

9、继续超载行驶,直至被镇江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沪宁高速公路大队执勤民警查处,属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刘金根.再论一事不再罚原则 J.人民司法,2000(3) : 12. 李松案例指导J.人民法院报.2008(1) : 5.行为地实施的违法超载行为,视为其又实施了新的违法行为,镇江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 察支队沪宁高速公路大队对其上述新的违法超载行为进行处罚,不属于对同一违法行为给予两次罚款的行政处罚”。据此,一审法院依法判决:维持镇江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 支队沪宁高速公路大队对周志刚作出罚款 2000元的公安行政处罚决定。周某不服一审 判决,上诉至江苏省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审理后作出“

10、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的终审判决。通过分析案情,我们可以得知本案的焦点其实是对“一行为”的认定。周 某在24小时内因持续超载驾驶货车被途径的不同的交警大队处以不同额度的两次罚款 是否为一个行为?是,则违反了 “一事不再罚”原则。可惜我国行政处罚法对什么 是一行为,什么是数行为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必需对“一行为”做出 合理的解释,必须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的界定。(一)缺乏对一事的明确定义以上案例突出显示了一事不再罚原则中行为数的研究。何谓“一行为”,何谓“数行为”这是适用该原则的前提。在数行为的前提下是没有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的。行为数的判断是核心也是难点。由于行

11、政处罚法在立法时其立法原则虽然尽量摆脱刑法总 则的思维,但行政处罚本身并无一套行为数认定标准, 因此行政处罚上行为数的认定是 否要自我设限而不适用刑法上相对比较成熟的行为数之判断标准,或者行政罚上行为数的认定确有参考刑法上行为数判断标准的可能性 ?一事不再罚原则目前是通过行政处罚法第 24条规定的。对于一事不再罚的理 解首先不可绕开的就是对于是对“一事”即“同一违法行为”的理解与认识上。所谓“违 法行为”指当事人违反行政规范的行为或者说违法行政秩序的行为,而非其他违法或者违纪行为。“同一违法行为”是指当事人实施了一个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一 个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当事人在客观上仅有一个

12、独立完整的违法事实。笔者认为要正确分析这一前提概念,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同一个违法行为是 指一个独立的违法行为而非一类违法行为。第二,同一个违法行为在实施的主体上,是同一违法行为人。第三,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一个违法事实而非一次违法事件。第四, 同一个违法行为,指的是该违法行为的全貌。如果违法行为人针对该行为向行政处罚主 体作了重大欺诈,且该欺瞒导致处罚主体对该违法行为的定性和施罚产生重大影响,则处罚主体在第一次处罚后可以根据新查明的事实情况对违法当事人追加处罚。行政处罚法第24条中“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处罚”的规 定比较原则,尤其对所谓“一个违法行为”未作明确的界定,容易

13、发生歧义。虽然在法 理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及其它相关的行政处罚、行政执法的著作中 对上述规定进行了解释,但均只有学理解释。理论上对一事不再罚原则款的理解也不统2008325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一,不仅导致立法上对此留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也使在实际中执法部门遇到此类问 题时倍感困惑。(二)一事不再罚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可见,在行政处罚实践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理论界也对这一问题颇有分歧。 再加之,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行政处罚繁多,职权交叉叠加,仍然普遍存在多头处罚, 重复处罚的问题。笔者认为,将这个行为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始终, 成为行政机关的准则,便成为

14、行政 法的适用原则。必须先进行对于本原则的具体分析与理解,才能对其使用范围进行分析。首先,一事不再罚中的“一事”,是指行政处罚的对象为一个违法事实。这一违法 事实必须是具备一个完整的违法构成要件的法律事实,即违法主体、主观方面、客体、 客观方面这四个构成要件组成的一个违法事实。 缺少一个要件,够不成行政违法,也不 应受行政处罚。一组构成要件确立的一个违法事实, 应当只受一次处罚。已经受过行政 处罚的,不应再次处罚。如果是一个主体在一个主观故意支配下实施几个违法行为,或者几组构成要件确立几个违法事实,不在此列。其次,一事不再罚中的“不再罚”,是指行政机关对一个违法事实,按照办案程序, 已经做出一

15、次处罚了,不得再次实施处罚。除非该行为被依法撤销。不再罚是以施罚的 次数为单位确定的。不管在原处罚中是否适用了法律所规定的全部的处罚手段和处罚幅 度,只要执法的行政机关按照一个处罚的完整程序实施完毕,原处罚机关或者内部的职能机构都不得再以此违法事实为根据再次处罚。再次,一事不再罚中的“罚”,是指一个行政机关依据同一个法律规范性文件,或 者几个行政机关依据几个相配套的同类法律文件, 对一个已经被查处过违法事实不得再 作处罚。原处罚机关不能再以此违法事实再作处罚,其他有权查处机关不能再作处罚。最后,在一事不再罚中,一个违法事实,分别触犯了几个行政法规,构成几种违法 名称,可以分别由几个行政机关来处

16、罚的, 其中一个行政机关先行处罚了,别的行政机 关也应受此原则限制。这种情况刑法学理论早已对此有所研究与界定, 称之谓牵连犯与 法规竞合犯,其遵循“从一个重罚、重罪吸收轻罪”原则来实施刑罚。而这一原则,在 行政处罚无法适用,因为它不是像刑事审判那样,最后都统一到法院,而是分散在各职 权机关手中,分别遵循不同的办案程序,依据不同的法规规定来处罚,无法统一进行。 因此这一情形下的行政处罚应遵循“先罚有效,后罚无效”原则来进行。这仍属于一事 不再罚的适用范围。当然,如果一个主体在一个主观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几个违法行为, 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既有假冒,又有劣质,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实为两个违法行 为

17、,则构成数罪并罚,不应与此混淆。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 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笔者认为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无论是违反一个规范,还是数个规范,受一个行政主体管辖,还是数个行政主体管辖,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但 如果是罚款,则罚款只能一次,加一次处罚可以是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其他许可证,也可以是责令停产停业,还可以是没收等,只是不能再罚款。由此看出,行政处罚法规定的 不再罚的范围还是有限的,仅仅限制的是二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而不是限制其他行 政处罚种类第二次或多次适用。同时,罚款还要与一系列诸如滞纳金、加征利息、加征 养路费等实质上与罚款性质相同的处

18、罚手段并用, 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在一事不再罚原则上的一个缺陷。二、确立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必要性虽然行政处罚法在立法中进行了简化处理, 却导致实际运用中产生了不少问题。 笔 者认为应及早将行政处罚法的修改完善工作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事日程,即将“一事不再罚”由目前的规则升格为行政处罚的原则,直接规定在行政处罚法的总 则部分,以体现一事不再罚原则在整个法律里面的重要性。理由如下:(一)确立一事不再罚原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的大原则是依法行政。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所谓法治政府应该 是一个有限而有为的政府,政府并不是什么都要管。另外,应该是一个透明和廉洁的政 府,所有的

19、政策都应当暴露在公众面前,允许公众随时监督行政机关。同时,法治政府 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服务型的政府,政府机关不应该单纯是管老百姓、维护社会秩序的, 更应该是一个为百姓、为社会服务的,负责任的一个政府。把民众权利与约束政府权力 相结合,处理好个人主体性与国家权威性之间的联系。依法行政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提出的一个必然的原则和要 求。因为政府拥有强制性的权力,而这种强制性的权力对任何人来讲,如果使用不当就 是一种危险,因此要对权力有所约束和控制,也就是说既给政府充分授权,但是又要有 效地约束政府的权力。所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实施宪法

20、的关键,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 缺少一事不再罚原则,我们的执 法部门将难以成为有限的执法部门,公民的权利将缺少必要保护关卡。1999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4月20 日,国务院进一步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在这两个文件里,国务院一 再强调要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建设法治政府, 体现出了政府强烈的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决心。如果不尽快落实一事不再罚原则, 任由多头处罚、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的问题反复发生和大量存在, 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将难以实现。因此,构建一事不再罚原则将是我们建设法治

21、政府的必由之路。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05.(二)确立一事不再罚原则是保障人权的需要保障人权,实质上也是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们通说认为生存权是基本的 人权。近年来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综观一事不再 罚问题出现最多的领域,主要是城市管理领域。它包括:市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绿 化管理、市政建设管理方面、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方面。而这些 方面,恰恰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最集中地领域。在行政管理关系中, 公民个人始终处于弱势,个人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我们应当认识到保障弱势人群恰恰是 保障人权中一

22、个容易忽视的一环。 我们应当把个人权利的保障作为行政法、 行政处罚法 的价值目标。人们在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和权利时,有时不免超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能承受 的限度,或者所追求的方式方法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不相一致,应当对其规范,对损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还应当给予一定的制裁。但规范和制裁都只是保障公 民追求个性、自由和权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是一 个综合工程,除了处罚之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违法者的处罚不是越多越好,而是 应当有一定的限度。“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定位,应当建立在这样的价值目标的基础之 上。例如,一市民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在马路上无证摆摊

23、经营小吃,其行为违反了 交通管理、工商管理、税收管理、卫生管理等秩序。对此,我们一方面应看到其行为有 碍公共秩序,损害了公共利益,应当对其进行规范甚至处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他是在追求其个人和家庭正当的生存、 生活的权利。其生活的困境,虽然不能说是国家 机关的过错,但作为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作为公民个人追求生存和幸福的保障者, 有义 务使其本人和整个家庭能够生活得更好些。如果交通管理、工商管理、税收管理、卫生 管理等部门都涌上去对其进行处罚, 那样的行政处罚就不是以防范为主要目的, 而是在 鱼肉百姓。这样只能产生更多的抵触情绪,反而达不到处罚的效果。因此,继续促进人权的发展,努力达到社会主义

24、所要求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崇高目 标,仍然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我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三)确立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提高行政管理活动效率的需要行政效率是衡量整个行政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行政管理所具有的政治性、社会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的特点,是利国利民的服务活动,它的投入与产出通常与法制社 会、人的心理等因素相联系。行政管理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提高行政效率不仅需要分析 其数量,更重要的应是看行政效果是否圆满地达到预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取决于管理、科学、技术这 三个方面的能力。行政效率高,能及时提供一切有利于运用世界先进技术、 有

25、效地开发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14. 资源的条件,就能大大促进国家的发展。有效率的活动意味着尽可能节约人力、 物力、财力,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而获得 较大收益。对行政处罚而言,即投入较少的行政成本,尽可能消耗较少的行政资源,而 能够较好地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达到处罚的目的。而对于那些不可能预防或者代 价太大的行为,都不适用惩罚。对一个违法行为重复适用处罚,不但要增加行政成本, 消耗更多的行政资源,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还可能增加管理的难度,达不到预防行政 违法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因过度的处罚而损害被罚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和幸福。三、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完善(一)

26、确立一事的范围要确认一事不再罚原则,必须先明确一事的范围。对于行政法则这种年轻的学科, 借鉴外国的先进立法经验与学理分析,可以说是我国尽快建立法治型社会的一条不可多 得的捷径。德国法对行为数(即“一事”)的分析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将单一行为分为“自然 一行为”和“法律一行为”并提出了具体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因此,该理论也为行政法学界所接受,笔者在此行为数的判断上亦持此观点。1. 自然一行为自然一行为一般认为指行为人只有一个身体动作, 或者有多个在行政处罚上具有意 义的行为,但依一般人以自然的方法客观观察,可以认为其整个行为过程是单一的整合 行为。“自然一行为”具有两个基本特

27、征:具有相同的意思决定;时空紧密相连。(1)具有相同的意思决定行为人在相同的目的指引下所为的一系列时空紧密相连 的行为,比如基于单一的闯红灯的意思决定,连续闯越数红灯;或者基于单一超速的意 思决定,持续一段时间超速都属于此种类型。 但并不是在同种类的意思决定的基础上所 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视为“自然一行为”,还必须满足在共同的意思决定下所为之行为 是同一种类。类似于刑法中的持续犯,比如在擅自建造建筑物的意思决定下, 所谓的数 个存在时空紧密联系的部分建造行为结合成的整体建造行为,应该视为单一行为。(2)时空紧密相连行为是否具有紧密相连性也是判断是否为“单一行为”的重要因 素。以通常经验判断该行为

28、时空紧密联系, 难以分清前后关系则可以视为同一行为, 否 则为数行为。比如连续违规超车或者持续违规超车,若时空上无法分割,应视为“一行 为”,否则应归为数行为。至于何为“时空紧密相连”,并无一个具体的标准,可以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也有 法律明确规定时间间隔。比如德国法院曾就个案认为 :持续一分钟以内超速行为、因转冒志桥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研究J 中外法学,2006. (3) : 75.弯或减速持续超速行为、高速公路上十二公里的路段内违反数个不同限速标准行为具有 “时空紧密相连性”的“自然一行为”。2. 法律一行为自然一行为是以非法律人以通常生活之经验观察, 法律上一行为则是从法律人的角 度观

29、察,通过法律拟制可以将数个自然意义的行为合并评价为单一行为,也可以将单一自然行为分割成几个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法律上一行为又可以分为构成要件的一行 为,继续违法行与连续违法行为三种类型。(1) 构成要件的一行为。法律的构成要件将数个自然的一行为结合为法律上一行为。 单一法规以“多数同种类或不同种类之动作”为其构成要件时,行为人即使有多次实现 构成要件的行为,如其行为间具有“时空上的紧密联系”,法律上视为单一行为。比如: 法律规定构成要件为“经常停放车辆”,则该构成要件已经包含了多次违规行为。行为 人外观上虽然有多次停放车辆的行为, 法律上仍认为其为单一行为。另外,如果行为人 多次实施具有相同构

30、成要件的行为间具有时空的紧密相连性,也属于法律上一行为的情 形。比如:多次未经授权使用商标;持续一段时间未经授权经营烟酒等特卖物品等。(2) 连续违法行为。刑法中的连续犯是指在同一个或概括的犯意支配下,连续实施几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在行政罚上所谓连续违法行为是指行 为人基于整体的故意,连续多次为实现同一规定的构成要件, 个别行为间具有时空紧密 相连性。“整体的故意”指行为人对于所为的个别行为事先都有所预见。即行为人在进 行第一个行为时就已经预见其后实施行为的基本特征。 比如实施的种类、时间、地点等。 此种整体的故意通常因十所有行为开始时既已具备,只有行为人在个别行为间具有

31、连续 的故意,也可以认为具有此整体之故意。换言之,只要认为人在第一个行为结束前,已 经决定再进行其他种类行为时,即可构成整体的故意。“连续违法行为”本质上属于数行为,类似于刑法上的“连续犯”但刑法没有像行 政法一样,基于政策的考量明文规定以一罪论。 在刑法领域,连续犯一般被称为处断的 一罪,即应成立数罪,只是为了简化诉讼在处断时将其视为一罪。(3) 继续违法行为。刑法中的“继续犯”主要是指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处十继续状态。最典型的是非法拘禁某人数口只能构成一个非法拘禁行为。对继续犯的处罚一般以一个犯罪来定罪量刑。行政法上的继续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 持续地维持实现单一构成要件

32、的违法状态。比如,未带驾照开车,货车持续超载,无照营业等,其行为特征为行为在持续时间内未有重大改变。尤其以不作为违反行政法上义务的情形,例如:纳税义务人长期不申报。继续违法行为只有一个违法的故意,并且实 施的也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行为,侵害的一般也是一个法益和典型的一个违法行为特征 相符,依据一事不再罚原则一般也只能给予一次处罚。继续违法行为应注意到继续违法行为是否因为受到处罚中断 ?在我国的交通行政处罚上经常有行为人实施继续违法行为的情况发生。比如在本文中所举的“周某不服镇江 交巡警支队沪宁高速公路大队行政处罚案”,周某驾驶货车超载行驶,途径江苏省沐阳 县,宝应县和镇江市,先后被沐阳县和镇江市

33、交通警察罚款200元和2000元。当事人以“一事不再罚”为由起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后一个行政处罚。 本案周某超载驾驶的行为 属于典型的持续性行为,似乎应该属于“法律的一行为”。然而事实上周某的持续违法 行为因受到第一次处罚,即沐阳县交警的处罚以后继续行为就被中断了, 其后周某继续 超载行驶应另单独成立一行为,因此镇江市的交警自然可以再次处罚了。 但是,如果周 某的继续违法行为没有被处罚中断, 即周某超载途径沐阳,宝应和镇江为一整体,镇江 市交警罚款以后,前面的沐阳和宝应县交警就不能再处罚。 因为在处罚前的违法行为属 于继续行为应为一行为。当然,本案中交警的行政处罚也存在问题。 行政处罚应该以纠 正

34、违法行为,防止损害发生或者惩罚违法行为者使其以后不敢再犯为目的,行政处罚具有教育功能。但是本案中的交警存在“罚款不纠”,罚款以后任由违法行为继续下去, 导致行为人受到多次处罚。如果我国部分能参考按照上述的法理的标准进行立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对于“一事”的模糊认定,为确立一事不再罚原则做好了充分的前提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扩大一事不再罚适用范围一事不再罚适用范围在前文已有详细的论述,这里所说的扩大一事不再罚原则的使 用范围也是相对现行的行政处罚法第 24条中“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 罚款的处罚”而言。所以笔者在这一节所论准确来说是对于修订目前我国现行的条款提 出意见。首先对于一事

35、不再罚原则,笔者认为凡是符合以下适用规则 的,都应当列入适用 的范围。(1) 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不同的行政法规 范做出同一个种类的处罚。这是因为,当一个违法行为触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法规 范时,由于不同的行政法规范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 具有不同的立法目的,本应分别适 用的不同的法律规范对同一个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得当这些不同的行政法规范,针对一 个违法行为作出同一类的行政处罚时,说明它们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所要实现的目的是 一样的,没有区别的,所以,只要处罚一次就实现了行政管理的目的,不能再分别给予 多次处罚。(2) 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

36、罚主体不能根据同一个行政法规范多次做出处罚。有时在一个行政法规范中规定了多个处罚主体可以实施行政处罚,但对于同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实施了处罚行为后,其他处罚主体不得再根据同一 个行政法规范对同一个违法行为再次实施处罚。张恒宁试论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J 大众法务,2009(3) : 72.当然,以上的原则也有必要的例外。行政处罚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该法的目的,除了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之外, 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一事不再罚原则当然要符合行政处罚这一 根本目的。它的适用既要防止多头处罚、滥用处罚现象,保护违法

37、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不能迁就那些处罚一次不足以达到制裁目的的违法当事人,从而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因此,笔者认为,下列情形不属于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其一,重新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认为原行政处罚 不当,依法撤销了原行政处罚决定;或者行政处罚被上级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撤销并 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据此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 不属于一事 再罚,不适用“一事不再罚”的规定。其二,行政处罚的并处。行为人的一个行为,违反了一个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 该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主体可以并处两种处罚的,以及对屡犯的相应处罚,不属于违反“一事不再罚”的规定。如治安

38、管理处罚法第 26条规定对寻衅滋事行为,处五 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又如1992年6月28国务 院发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 35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饲养家畜家禽 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处理或者予以没收,并可处罚款。其三,行政处罚的转处。这是指行政处罚主体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罚由于客观原因难 以实现,则可以更换另一种强度类似的处罚形式。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 管理实施细则第48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违反本规定的外国人给予罚款处罚后,外国 人无力交纳罚款的,公安机关可以改处拘留处罚。这种规定并不

39、是确认行政机关可以双 重处罚,实际是实施一次处罚,这并不与“一事不再罚原则”相违背。其四,行政处罚的转罚。是指行政处罚主体对违法相对人的处罚积累到一定次数或 者原处罚难以实现的情况下,用新处罚或者增加新的处罚形式代替原处罚。 这时的罚款 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促使义务人履行义务,而不在于惩罚违法者。其五,行政处罚的分处。是指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及其他法律规 范时,被有权机关依法分别处罚。如一行为既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又违反了刑法 时,可以实施双重处罚。例如,走私行为,除按照海关法没收走私物品并且可处以 罚款外,构成犯罪的同时要承担刑事责任。其六,行政处罚中的专属管辖。行政处罚中的有些处罚种类专属于某特定行政主体, 如吊销企业执照专属于工商部门,行政拘留专属于公安部门,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 为在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