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感觉器官_第1页
第五章感觉器官_第2页
第五章感觉器官_第3页
第五章感觉器官_第4页
第五章感觉器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感觉器官,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第三节 位听器官,第一节 概述,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与感受器的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和装置(如图)。它能将刺激能量转化为传入神经冲动,也可视为能量转换器。 感觉器官:特殊感受器+附属结构简称感官,例如视器、前庭蜗器,感受器的分类,按分布分类: 1)外感受器可引起迅速而精确的反应,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清晰的意识感 一般感受器-位于皮肤和粘膜内,感受触、压、痛、温觉的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 特殊感受器-位于头面部,感受声、光、嗅、味觉,他们还有非神经性的附属结构。2)内感受器位于内脏器官内,如

2、颈A窦、颈A球。引起内脏反射和躯体反射,主观上没有清晰的特定的感觉,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感觉阈值 感觉阈: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适宜刺激感觉阈低。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冲动,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局部电位 发生器电位(启动电位):感受神经未梢上的局部电位,体内外的刺激信号 G蛋白效应器酶第二信使 改变离子通道功能状态 细胞膜电位变化 (感受器电位或启动电位,传入神经产生

3、动作电位,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1)快适应感受器:利于接受新的刺激 (2)慢适应感受器:利于机体对某些功 能进行持久的监测和调节(如图) 适应并非疲劳,三)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第二节 视觉器官,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因此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眼是由眼球及其辅助装置组成的复杂的感觉器官(如图,一、眼球的结构 二、眼的辅助装置 三、眼的功能 四、视觉的传导 五、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六、中、小学生眼的保护,一、眼球的结构,近似球形,位于眶内,前-睑裂与外界相通;后-通过视N与脑相连。 眼球由眼球壁

4、+内容物组成(如图,一)眼球壁的结构 1、外膜(纤维膜) 致密结缔组织 保护眼球外形和内容物的作用 (1)角膜:占前1/6,坚实透明,屈度稍大,有折光作用,无血管,N未梢丰富感觉灵敏。 (2)巩膜:占后5/6,乳白色,厚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与角腊交界处的深面有一环形的巩膜V窦,2、中膜(血管膜) (1)虹膜:环形,中央有孔-瞳孔,周围有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光线强、物体近-瞳孔缩小,光线弱、物体远-瞳孔开大。虹膜颜色有人种差异。与角膜交界处有虹膜角膜角。 (2)睫状体:切面上呈三角形,整体呈环形,分睫状突和睫状环,睫状突有丝状的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有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屈度。 (3)脉络

5、膜:后2/3,由血管+色素C,具有营养和遮光的作用,3、内膜(视网膜) 视网膜盲部:贴附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无感光机能 视网膜视部:贴脉络膜的内面,可见视神经盘和黄斑(如图,色素上皮层 由单层细胞组成,内含色素颗粒,细胞 的突起能伸入到视觉细胞的周围。 神经细胞层 视觉细胞层: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紧贴 在色素细胞层的内面。有感觉物质,光刺激时, 引起化学变化和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视锥 细胞和视杆细胞都有外节,内节,胞体和终足 (内突起)四部分组成,双极细胞层:双极神经元,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将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最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节细胞层:多极神经元,节细胞轴突汇合为视神经,汇

6、合处为视神经盘,又称盲点,在盲点颞侧3.5mm处呈黄色为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为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二)眼球的内容物 1、房水:填充于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液体。由睫状体分泌产生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 2、晶状体: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浑浊白内障),无血管,无神经,外面包有一层被膜叫晶状体囊,富有弹性,周围有晶状体悬韧带,连于睫状突上。 3玻璃体:位于晶状体的后方,透明的胶状物质。具有折光和维持眼球形状的 作用,二、眼的辅助装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如图) 、眼球外肌、眶脂体和眶筋膜等结构。有保护、运动和支持眼球的作用,一)眼睑 眼分上睑和下睑,位于眼球的前方

7、,是保护眼球的屏障。睑的游离缘称睑缘。睑缘的前缘有睫毛,睫毛约有23行,上下睫毛均弯曲向前,有防止灰尘进入眼内和减弱强光照射作用。如果睫毛长向角膜,则为倒睫,严重的可引起角膜溃疡、瘢痕、失明。 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睑裂。睑裂两侧上、下眼睑结合处分别称为睑内侧、外侧连合。睑裂两端成锐角分别称内眦和外眦。 内眦较圆钝,附近有微凹陷的空隙,称泪湖。泪湖的底部有蔷薇色隆起,称泪阜。在上、下睑缘近内侧端各有一小隆起称泪乳头,其顶部有一小孔称泪,是泪小管的开口。开口朝向后方,正对泪湖,便于吸入泪液,二)结膜 结膜是富有血管的薄而透明的粘膜,分睑结膜、球结膜,它们相互移行形成结膜上穹、结膜下穹。 结膜囊:睑

8、结膜、球结膜、结膜上穹、结膜下穹、加上眼球的前面形成囊状间隙,为眼的给药处,三)泪器(如图)由 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泪腺:位于眼球的外上方,眶上壁的泪腺窝内,有1520个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眨眼冲洗眼球泪点吸收。 泪道:泪点吸收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四)眼外肌 眼外肌共7块,都是骨骼肌,统称为视器的运动装置(如图)。除下斜肌外,它们起于总腱环,止于上眼睑和眼球。 下直肌-使眼球向下内内直肌-使眼球向内外直肌-使眼球向外上斜肌-使眼球向下外下斜肌-使眼球向上外 上直肌-使眼球向上内,三、眼的功能,人眼能看清物体是由于物体所发出的光线眼内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

9、水、晶状体、玻璃体)发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一)眼的折光功能,1.眼的折光和成像 眼的折光原理与凸透镜的折光原理相同。 凸透镜的凸度越大,折光的能力越大;凸度小,折光能力也小(如图) 。 光线眼内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发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转变成神经信息视神经 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征设计出假象的人工模型,称为简化眼(如图)。 设想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构成,折光指数为1.333,角膜的前表面为单一球面透镜,曲率中心为节点(n,总光心,视网膜物象大小,2.眼的调节 远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 视网膜上

10、所以能形成清晰的物像,是依靠眼的调节作用,其中主要是晶状体的调节和瞳孔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 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说来,在眼前56m以外的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正常的眼对于平行光不需要调节作用,就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时候睫状肌是舒张的,晶状体悬韧带(也叫睫状小带)被拉紧,晶状体凸度小,平行光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56m以内的物体,如果眼不调节,物像将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就看不清楚。因此,需要晶状体的调节,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就向前方移动,于是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而凸度加大(主要是晶

11、状体前面的凸度加大,厚度增加),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如图)。人眼的调节功能主要是由晶状体前面的凸度变化来实现的,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是由一定先限度的。并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人眼能看清楚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的弹性逐渐降低,近点逐渐远移,形成老视,瞳孔的调节: 看远物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近物时瞳孔缩小,以限制进入眼内的光量,使成像清楚。 瞳孔的大小还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在光亮处瞳孔缩小,光暗处扩大,这种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照度而变化称之为瞳孔对光反射。 通过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和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来调节成像的清晰度,眼球会聚: 双眼注视

12、一个向眼前移近的物体时,会发生双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 可使双眼在看近物时,物像仍能落在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而形成单一的清晰视觉,避免复视,3.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人眼的折光系统无需进行任何调节,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而可以看清6m以外的物体,只要物距不小于近点,经过调节也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称为正视眼 。 如果眼的折光系统与眼球前后径不匹配,在眼处于静息状态时平行光线就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则称为折光异常,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的曲度增加(眼球折光功能过强)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前造成的视物模糊(如图)。目前一般认为是由于长时间

13、看近物或细小物体情况下,睫状肌持续紧张以致萎缩所致。近视可在眼前加一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角膜曲度减小(眼球折光功能太弱)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后造成的视物模糊(如图) 。可在眼前加一凸透镜提高折光度以矫正。 散光:由于眼球折光面的曲率半径不均一,导致光线在眼内不能同时聚焦而造成的视物模糊(如图) 。需用尺寸适当的圆柱形透镜加以矫正,二)眼的感光功能,1.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觉二元学说: 人类视网膜感光细胞有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组成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或暗光觉系统。对光的敏感性较高,介导暗光觉,只能区别明暗、而无色觉。 视锥或明光觉系统,对光的敏感性较差,

14、介导昼光觉。但能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境界都能看得清楚,有很高的分辨力,证明: 1.视锥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凹明视;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缘部暗视觉。 2.昼活动动物视网膜中几乎全为视锥细胞,夜活动动物视网膜中只含视杆细胞; 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上兼有两类细胞。 3.视网膜中央凹处为视锥细胞,在中央凹以外的地方,越到边缘部分视杆细胞逐渐增多,视锥细胞逐渐减少,1.视网膜的感光换能作用 在光线作用下,感光细胞中的感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称光化学反应。 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它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结合而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与此

15、同时,可看到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再引起其他视网膜细胞的活动。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 视紫红质在分解与合成的过程中会被消耗一部分,就需要维生素A补充,如果缺乏维生素A,人在暗处时不能视物,例如夜盲症,视网膜上存在3类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光最敏感。3类视锥细胞分别含有特异的感光色素,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三类视锥色素中的视黄醛相同,不同点在于各含有特异的视蛋白,四、视觉的传导,视觉传导由四级神经元组成,视觉中枢,神经纤维(视神经)动作电位,神经节细胞,光线,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产生电位变化,双极细胞,产生视觉,五、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一)暗适应和明适应 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相反,从暗处到强光下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视物,只能稍等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暗适应的产生与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再合成增强、绝对量增多有关。从暗处到强光下,所引起的耀眼光感是由于在暗处所蓄积的视紫红质在亮光下迅速分解所致,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