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对个人修养的影响_第1页
国学对个人修养的影响_第2页
国学对个人修养的影响_第3页
国学对个人修养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对个人修养的影响所谓国学,广义上说,指中国历史上一切传统经典文献;狭义上说,乃指先秦之前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说明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视野往往决定了其未来的成就。远有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司马迁二十岁壮游,游历天下。近更有毛泽东和萧子升游学行乞,漫游州县。所以说古时游学是一种在毕业前或毕业时,为开阔视野,了解各地文化,体验生活的游历活动。游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更不是流浪。它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不同于探险。游学不局限于接触自然,更是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扩

2、大自己的阅历。 学习国学对青年的意义1、传承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年轻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对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年轻人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2、健全人格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3、,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3、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青年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青年,就是给了青年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青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4、铸造精神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年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青年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

4、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5、提升智力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青年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6、可以使个人得到财富、爱情甜蜜、家庭幸福、事业发达、身体健康。7、有利于后代的培养和成长。 弘扬国学应注意的几点在“国学热”中,如何坚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避免负面效应,应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1、防止复古主义的干扰。我们今天弘扬国学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开新,因此要批判性地学习,避免束缚独立人格的培养形成,避免将基础教育引入歧途;2、抵制文化相对主义的诱

5、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没有进步与落后的区别,只有个性上的差异,因此避免产生盲目的“唯我独尊”和狭隘的“自恋”现象;3、要动态学习,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三年守孝、晨省昏定等)4、要批判性学习。如“民可使由之,不可是知之”;“唯女人和小人难养也”;“勿友不如己者”。华东师范大学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按国学经典标准培养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 国学经典对君子乃至青年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国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从各个方面(如道德修养、学习、处事、交友、生活等)对国人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好学善问、温厚宽容、崇德向善、慎言敏行、仁民爱物、见利思义、勇

6、于改过、安贫乐道、严以律己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天下”之道理。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中坚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同时,青少年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当前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知识,轻道德(只专不红);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导致自杀(中国每年自杀200多万,其中70%为青少年)等因此,在物欲横飞

7、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是从哪些方面对君子(含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进行要求的呢?(一)培养品德,重视修养所谓“道”,乃是做人的规律;所谓“德”,就是按照做人的归路行事。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厚德载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古人十分重要子女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从启蒙阶段就开始养成孩子的行为举止、接人待物、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古人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道理,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

8、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纲。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古人认为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墓地-集市屠宰场-学校)”。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古人是十分重视官员的素质的。进一步说,古人学习是为了别人,今天学习是为了自己。这值得当今人们深思!(二) 乐于孝悌,学会感恩“孝”,乃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悌”是同辈中少者对长者

9、的尊敬。首先,我们先拆两个字,一是“孝”,二是“教”。“孝”的篆体,上面是个弯腰弓背白发飘飘拄着拐杖的老人,下面是个年幼的小孩,向上伸出托着老人。“教”,左边是“孝”,右边是“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但南宋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yn)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

10、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此外,元代郭居敬根据古代杰出24个大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供后人敬仰。现举两例,一是“卧冰求鲤”,一是“扇枕温衾”(或“黄香温席”),分别如下:卧冰求鲤:晋,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zn)中伤)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zh,烤肉),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扇枕温衾(qn,被褥)(黄香温席):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din,竹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孝悌”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家族社会之中。“孝悌”是为人之本,是“仁”学的基础。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