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3_第1页
北师大版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3_第2页
北师大版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3_第3页
北师大版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3_第4页
北师大版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学校:姓名: 班级: 考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比率的变化会影响种群密度 B. 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没有可比性 C. 依据年龄结构可以确定种群数量 D.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替补出生率 【答案】 A【解析】性比率的变化通过影响出生率会影响种群密度, A 项正确;不同种群的种群密 度可以进行比较, B 项错误;依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但不能确定种群数 量,C项错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D项错误。2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 S”型增长叙述,正确的是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

2、的关系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型增长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答案】 A【解析】A、 “S”曲线表示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A中期;B、 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同的阶段可能相同,B错误;C、 “ S型曲线表示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C错误;D、 “ S型曲线种群增长要受种群密度、食物、生存空间、天敌等制约,D错误。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B. 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C. 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D. 所有生物的种群都可分为生殖前期

3、、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性别比率,A 项错误;根据害虫的种群密度可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 B项错误;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C项正确;种群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升值后期,如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 长,生殖期特别短,生殖后期为零,D项错误。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4 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 达到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 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答案】 B【解析】 S 型增

4、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A 错误;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 B正确;“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错误;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限制,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 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S型曲线的条件,理解 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5 如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种Hto t! t2 k U 时间 第白题囹A. t o1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B. ti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 K值C. 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源性因素调节D. t

5、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只能得到toti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生物量的大小无法知晓,A错。种群K值代表环境对种群的最大容纳量,而不是一个某个峰值可代表的,B错。t2t3乙种群逐渐遭淘汰,对应此时环境条件开始稳定不变, 说明乙种群主要是不适应稳定的环境所致,并非受内源性因素调节,C错。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6.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下列特征中哪项是种群所特有

6、( )A. 出生率和死亡率B.年龄结构C.密度和分布型 D.性比率【答案】C【解析】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而密度和分布型是种群所特有,故选Co7 .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会不断地发生着改变B. 只要时间足够长,不同群落演替都能达到稳定状态C. 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答案】C【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会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一般会越来越多,A正确;只要时间足够长,一般不同群落演替都能达到稳定状态,B正确

7、;人类活动一般会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D正确。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1)当细胞外液中的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时,人体既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2) 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突触处是单向的3)参与免疫调节的淋巴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4)过敏反应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5)用浸泡法处理插条,要求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较高,并且最好在遮阴和 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6) 海南岛上四季常青的红树林构成一个种群(7) 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

8、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8)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田鼠的种群密度时,计算出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偏大也可能偏小A. 2项 B. 3项C.4项D. 5项【答案】B【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化学成分稳定,内环境不一定处于稳定状态,(1)错误;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突触处也是单向的,(2)错误;参与免疫调节的淋巴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而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3)错误;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4)正确;用浸泡法处理插条,要求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适宜,并且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

9、地方进行,(5)错误;海南岛上四季常青的红树林构成一个生态系统,(6)错误;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的地上部分的多个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体,因此不作为种群密度的调查材料,(7)正确;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田鼠的种群密度时,计算出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8)正确。故选Co9 某同学在进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 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 当种群数量达到 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 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 本实验

10、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be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b点两侧,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A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 K值时,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图中曲线,判断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情况;识记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

11、的原理、过程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0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B. 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 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D. 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C【解析】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变异的有利与不利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

12、利于其生存,C错误;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11 屠呦呦从黄花嵩体内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 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调查某草地上黄花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是样方法B. 疟原虫生活在人的红细胞中,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C. 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直接价值D. 青蒿素可以迅速杀死红细胞中的疟原虫,这属于细胞免疫【答案】D【解析】黄花嵩属于高等植物,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A项正确;疟原虫生活在人的红细胞中,从人的红细胞中摄取营养,因此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项正确;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13、中的药用价值,C项正确;青蒿素迅速杀死红细胞中的疟原虫的过程, 没有T细胞参与,不属于细胞免疫,D项错误。12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地衣阶段一一苔藓阶段一一草本阶段一一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C. 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D. 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答案】D【解析】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 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项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

14、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项错误;草本植物与地衣和苔藓植物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 依此草本植物的出现, 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会产生 影响,C项错误;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 能力强,D项正确。13 .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入)曲线,入=t年种群数量/( t - 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6时厠牌A. 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 J”型增长B.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 5年末期种群数量相等C. 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 4年

15、末达到最大【答案】C解析】从第1年至第3年期间,泊勺数值接近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错误;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 L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第 5年中期到第5年末,”小于1、种群数 量减少,所以无法比较第 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末期种群数量,B错误;从第4年初到 第5年中期, L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第 5年中期到第5年末,”小于1、种群数 量减少,即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C正确;从第1年至第3年期间,入的数值接近1,从第4年到第5年中期 状于1,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 5年中期达到最大, D错误。14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培养液中

16、酵母菌菌的种群数量试卷第4页,总11页B. 种群増长的“ J ”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中 入必须大于或等于1,并且保持不变C“ J ”型增长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不一定多于“S”型增长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D. “1 mm2的培养液中分布了 50个大场杆菌”推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土壤小动 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等知识, 要求考生能掌握不同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知道种群 的空间特征及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能正确区分种群数量的两种曲线,进而分析、判 断各选项。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用显微计数法调查培养液中酵

17、母菌菌 的种群数量,A错误;种群増长的“ 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中入为定值,可能大于或等于或小于1,并且保持不变,B错误;“J”型增长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不一定多于“ S” 型增长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C正确;“1 mm的培养液中分布了 50个大场杆菌”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15 实验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利用胚芽鞘进行实验,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是某种化学物质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C. 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可选用豌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D. 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可直接从试管中吸出培

18、养液进行计数【答案】 B【解析】温特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进行实验, 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是某种化学物质,A错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 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 B 正确;豌豆种子已经完成了受精作用,不可能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该先震荡均匀,再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 数,D错误。16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B. 气候是影响沙漠中仙人掌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外

19、源性调节因素C. 中温中湿条件下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是苔原D. 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答案】 C【解析】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 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A正确;气候是影响沙漠中仙人掌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中温中湿条件下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C错误;顶级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还会发生演替,D正确。 【点睛】 本题要求学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掌握群落演替的结果及特点具体知 识归纳如下:群

20、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 替群落演替的特征是:(1)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中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17下列各项描述符合图中变化规律的是y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的关系B. 底物浓度足够大时,x酶的浓度与y 反应速率的关系C. x细胞分化的过程与 y细胞内染色体种类的关系D. 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时,x时间与y种群增长率的关系【答案】B【解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如果是协助扩散,则与氧气浓 度无关,如果是主动运输,与氧气浓度的关系是

21、先上升后稳定,A项错误;当底物浓度足够大时,酶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B项正确;细胞分化过程中,染色体种类不变,C项错误;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D项错误。18 .下图1是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根据图1可知,若to时种群的数量为 N,则t2时其为2NB. 根据图1可知, 在tnt2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C. 根据图2可知,春节前后,深圳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D. 根据图2可知,和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答案】B【解析】分析图1:图示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t

22、o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 0; to-t 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 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 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分析图2: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 中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死亡率、是出生率、是性别比例、是 年龄组成。根据图1可知,若1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

23、群数量为K/2,贝U t2时种群数量为 K,若t1时种群数量为N,则t2时其为2N, A错误;根据图1可知,在t1 ft时间内,种群 增长速率下降,但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B正确;春节前后,深圳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根据图2可知,和依次代表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D错误。19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然后盖好盖玻片在显微 镜下计数B“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需用血液加适量的生理盐水制备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正式实验中,需要用蒸馏水作对照组D“探究温度对

24、酶的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将酶与底物混合后再进行保温【答案】B【解析】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再将 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缓慢侵入计数室内,A错误;“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在准备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时,是在新鲜血液中加适量 的生理盐水,以维持细胞形态,B正确;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 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中,需要用蒸馏水作对照组,正式实验不需用蒸馏水 做对照组,C错误;“探究温度对酶的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将酶与底物 分开装,让其达到每组设定的温度后再将它们混合,D错误。20 如图是某自然水域中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草履

25、虫的环境容纳量是 600只B. 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自然增长率一直为0C. 影响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D. 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 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即一定条件下,种群数量在 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图中曲线表明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略小于600只,A错误;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数量是波动的,故其自然增长率不一定为0,B错误;影响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有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因素如温度等影响、种内斗争等

26、生物因素,C错误;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但其种群数量能保 持相对稳定,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点睛】K值的易误点解读:K/!原卒的环境容纳量KMLfi b时佝(1) 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 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

27、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二、综合题21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 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等等。回答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相关问题:(1) 丰富度是指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使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 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2) 对于种群数目较多,个体较小的群落宜采用 法来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观察小动物时,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 XX”,并 。(3) 土壤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其作用主要是 。【答案】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活动能力强 典型性(或代表

28、性)目测估计 记录特征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用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典型性(或代表性)。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对于种群数目较多,个体较小的群落宜采用目测估计法进行丰富度的统计。观察小动物时,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XX”,并记

29、录特征。土壤小动物大多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属于分解者,但也有一些小动物取食活的植物及昆虫等,是消费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 度分析,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22 .某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此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被破坏,如图甲为被毁的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略)。图乙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團用(1)图甲,该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此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被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图甲中热能不能重新回到食物链中,这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试卷第9

30、页,总11页 的。 由图 甲中 数据 可知 ,流 经 该生 态系 统 的能量 值 为 ,能 量在第三营养 级到第四营养级 之间的传递效 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 1 位)(3) 由图甲可知, 营养级 (填“较高”或“较低”) 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4) 图乙中,施加到农田的粪肥里的能量,最终传递给 生物 。 农 田 弃 耕 后 将 开 始 进 行 演 替 , 抵 抗 力 稳 定 性 将 逐 渐( “增强”或“减弱” ) 。图甲被毁的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得以 恢复,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演替的 。【答案】 有限的 单向流动 129 3.3% 较高 分解者 次生 增强 方向和 速度【

31、解析】试题分析: 梳理群落的演替、 生态系统的成分、 能量流动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输入到图甲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 据此结合题意进行相关试题 的解答。(1) 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导致图甲所示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被破坏, 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 图甲中热能不能重新回到食物链中,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流入该生 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补偿输入的能量之和。 分 析图甲中数据可知,肉食动物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2.1 0.25 0.05 5.1 )( 14+ 2-4 9-0.5 ) = 5,所以流经该生态

32、系统的能量值为 23+ 70+ 3+ 14+ 12+ 2 + 5 = 129。 能量在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与第四营养级(顶位肉食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流入顶位肉食动物的总能量 十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 量x 100%R 0.25十(2.5 + 5)X 100% 3.3%。(3) 根据补偿输入的能量数值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4) 分解者可将动植物的尸体 ?排泄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供生产者利用,因此图乙中,施加到农田的粪肥里的能量,最终传递给分解者。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提 高 ,

33、 因 此 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增强 。 图甲被毁的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演替的方向和 速度。【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忽略了图甲中补偿输入的能量,在计算能量在第三营养 级(肉食动物)与第四营养级(顶位肉食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时,将其计算为(0.25十2.5 )X 100%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23利用稻田水面养鱼, 既可获得鱼产品, 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 排泄粪便,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 增产一成左右。( 1)若调查该稻田生态系统鲫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调查时,若重捕计数后操作不当使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亡,造成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偏高 /偏低/ 基本无差别)。若调查群落的丰富度,需要统计各样方 中 的数值。( 2)有人尝试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来防治害虫。这种方法的原 理是希望能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以改变害虫的 来降低种群密度。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 价值。下图中曲线 (填“I”或“II ”)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作物价值。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 三点,则控制在 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