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_第1页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_第2页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_第3页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_第4页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过秦论【使用说明】1. 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 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 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 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 学的效率。2. 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3. 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课题过秦论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2. 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3. 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重难点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课题过秦论学习目标1. 学习文章3、4、5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2. 学习对比、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3. 学习对比论证手法。重难点1学习文章3、4、5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2学习对比、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学习对比论证手法。【预习案】 一、复习回顾1、提问学生翻译第一段2、提问学生翻译第二段3、小组提问重点字词、阅读引导 (一)、研读第3段。1、1 ) 解释字词:奋六世之余烈:以为桂林、象郡: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聚之咸阳:信臣精卒:以为固: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威振四海:2) 翻译

3、重点句子: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下 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 问题探究:(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3. 简述本段大意。4. 自读、背诵第三自然节。二)、研读第 4 段。1 解释字词:瓮牖绳枢:揭竿为旗: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3 翻译重点句子: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 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l )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出身

4、:才能:兵力:(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4 简述本段大意。5 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三)、学习研读第 5 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1 解释字词:崤函之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序八州而朝同列:致万乘之势:2. 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百有余年矣:3 翻译重点句子: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4 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 1 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质疑 2 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我

5、的疑问: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第二课时答案学习过程:一、研读第3段。1 解释字词: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烈,功业。以为桂林、象郡:以为,以之为,把作 为。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乃,于是;去卩,使退却。以愚黔首:愚,使 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威振四海:振,通震。2 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正 是子孙帝王万代的帝王基业。2 问题探究:(1)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 南取

6、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 余里(3)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 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 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 秦始皇统一天下。二、研读第 4 段。1 解释字词: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揭竿为旗:揭,举。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 为省略句。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 样”

7、。2 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 赢粮而景从(通“影”)3 它置身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如影子似的跟着他。4 (I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 2)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 之人, 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 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 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 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 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 仁义不施。 失去了仁

8、义, 使民心丧尽, 失去仁义, 就变得不堪一击, 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4 叙述秦王朝的灭亡。三、学习研读第 5 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1 解释字词: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 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朝拜。致万乘之势:“致”达到。2.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3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 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

9、 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 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就因为不实行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4 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3 问题探究:(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 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 结果是后者远不如 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 归纳出了中心论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 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 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 3 段;“一夫作

10、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 4 段; 最后照应 上文“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全文, 然后讨论: 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 论点的?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 耕织, 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 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 必然结果。 秦王朝由强到弱, 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 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 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 势力才如此强大, 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 共起灭秦, 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 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 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 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