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大小多少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倡“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看图说生字、看图找生字,实现生字与图画的结合,尽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多认字;接着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呈现事物间大小多少的关系,提示学生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表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达、体验、交流,从而实现对小韵文的理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农家小院去看看。瞧,农家小院到了!2课件出示情境图(带有黄牛、猫、鸭
2、子、鸟、苹果、枣、杏子、桃的农家小院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你在农家小院看到了什么?3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将黄牛、猫、鸭子、鸟、苹果、枣、杏子、桃等词语出示在主题图上。4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图画猜测读音。设计意图:图文结合,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同时,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字音。2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3教师利用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新词,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及时进行纠正。黄牛小猫鸭子小鸟苹果大枣杏子桃子4教师将词语卡片拆分成生
3、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大声朗读会认的字。5小组交流:(1)讲一讲: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讲给小组同伴听。(2)学一学: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请小组内同伴教读,并给你讲一讲他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3)读一读:小组同学一同大声朗读这些生字,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6集体交流:哪些生字识记困难?提出来,大家共同思考识字的好方法。7学习反犬旁和鸟字边。(1)学习生字“猫”相机认识新偏旁:反犬旁。(2)课件出示带有“犭”的字(狗u狼ln狐h),引导学生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3)小结:发现带反犬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4)“鸭”字的偏旁是鸟字边,推理带鸟字边的字一般和什么有关。(5)出示鸦、鹊
4、、鹃。引导学生总结带鸟字边的字一般和鸟有关。设计意图:本课生字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基础,因而没有必要逐字斟酌,从学生识记困难处入手,更增加了识字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三、图文结合,识记生字1课件再次出示带有词语卡片的情境图,学生大声齐读这些词语。2思考:小韵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画的呢?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刚才学过的生字,并用浪线画出没有学过的生字。4集体交流: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生字?(多少只边)5教师将这些字补充在课前出示的情境图中,组织学生认读,并根据主题图内容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分别用这四个生字说一句完整的话。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
5、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学生字时,借助图画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字义,识记字音与字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四、指导书写,掌握字形1出示“牛”的象形字图片。“牛”中间的竖表示牛面,上面表示牛角,下面表示牛耳。它和我们生活中的“牛”长得很像。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竖写在竖中线上。3出示“果”的象形字图片。“果”的上部分是果实,下面是树木,表示树上结满果实。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果”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4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竖写在竖中线上。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写,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明确每笔起始、结束位置,为今后规范书
6、写奠定基础。五、朗读练习,布置作业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复习学习的生字。2回家后再读两遍课文,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字词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2做“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3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设计意图:通过读生字卡片,然后读词,再现新学的生字,学生识记生字更扎实。二、读准数量词中的“一”出示带“一”的词语,学生自由读,再说说自己的发现。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秋天一文中“一”的不同读音(一片片、一会儿、一群),再尝试着自己读一读“一”在数量词中的不同读音,然后出示按读音分类的数量词读一读,在读中感受“一”的变调规律。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
7、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在读中体会“一”的变调规律。三、积累量词1出示第一幅图和文字。指名读,说说谁大谁小。要求带上数量词说。(1)同桌互相读读第一句,找找这句话中提到了哪些量词?(个、头和只)(2)一般“头”作为量词时多形容家畜。如:一头猪、一头驴等。(3)量词“只”我们也经常用,你能用“只”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4)课件出示:一只猫、一只鸟、一只鸭子、一只羊、一只青蛙。鼓励学生读一读,记一记。2出示第三幅图和文字。介绍量词“颗”,区分“颗”和“棵”。这些又是什么?(出示图片:一颗黄豆粒、一颗圆形糖)(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呢?(2)小结:小而圆的东西就
8、可以用“颗”来表示。(3)引言:谁来填一填这个量词?课件出示:一()树。鼓励学生试填。(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棵”也是量词,但是“颗”“棵”两个字不一样,表示的物体也不一样,“棵”一般用在植物类。过渡:除了比大小,还比了什么?哪个小节是比多少的?3指名读第2、4小节。(课件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一群鸭子和一只鸟,一组是一堆杏子和一个桃)4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怎样才是“一群”?“群”可让学生看图,通过鸭子和鸟的数量对比,知道很多事物聚在一起,才能叫“群”;“堆”可让学生看书中的水果,说说哪个是杏,哪个是桃,理解“堆”的意思。练习说话。5看图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师生对读。(2)同桌拍手读。
9、(3)男女生比赛读。(4)自由读,加上动作表演读。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一些圆形和颗粒状的实物,直观感受“颗”的意思和适用对象。与“棵”进行对比作为拓展内容,学生会直观了解“颗”与“棵”的用法。通过两组图片对比,学生直观了解“群”和“只”,“堆”和“个”的意思及用法。四、范写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小、少、鸟。(1)少:复习笔画“”,教师写,学生书空。撇: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书写“少”的笔顺。示范书写,讲清楚每一笔的位置。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要端正。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2)小:复习笔画“竖钩”“点”。竖钩:中锋下行。
10、提笔。自右向左圆转。顿笔。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点:向右下行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3)鸟: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第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就像小鸟长在头上的羽毛,可以写立一点。第二笔横折钩从撇尖起笔,钩要短。第三笔就像小鸟的眼睛,要和钩错开。竖折折钩要封住口,写宽,横要写出来。2学生练习书写,写字展示,及时点评。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写可以直观、清晰地再现每个笔画行进的过程及先后顺序,对于刚刚学写汉字的学生来说,降低了写字的难度。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教师在讲桌上摆放物品,左边一堆瓜子,右边一颗糖。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子形式练习说话。(左边多,右边少,一堆瓜子一颗糖。)2学生在课桌上自由摆放物品,仿照课文句子形式练习说话。3布置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玩“摆一摆,说一说”的游戏。任意摆放物品,并仿照课文句子形式练习说话。设计意图:在生活实践中引领学生学习小韵文的表达方式,在体验活动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发展语言的目的。教学反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认识颜色汉字课件
- 中学复学防疫培训课件
- 安全消防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及答案
- 新版GCP下质量体系建设考核试题及答案
- 急诊急救考试试题及答案
- 健康档案培训班前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度吊顶安装与灯具一体化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汽车配件商标使用许可及分销协议
- 2025年二手房买卖合同房屋租赁期满续租与终止协议
- 2025年食品添加剂经销合作协议
- 2025年蜀道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体育教学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万达入职在线测评题
- 24年追觅在线测评28题及答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可打印】
- 2024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电子学会2024年3月青少年软件编程Python等级考试试卷二级真题(含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
- 四圣心源方剂
- 弱电安全技术交底【范本模板】
- 生物化学之蛋白质化学(唐炳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