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1页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2页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3页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4页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用标准文档3.6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3.6.1设计参数1、二沉池的设计按照以下规范:6.5.1二沉池的设计满足以下数据 .5.1沉惶池设计数据沉淀池类閘沉淀时间(h)水力负荷 (m: * h)每人每口 污泥5:(号扎* d)含水率 (%)固件负荷 kgm2d)初次机淀池0.5-2.01.5-4.516-3095-97二次 机淀池生物膜法后1.5701.0-2.010-2696-981501.5-4.0O.6-1.512-32$9.2-99.61506.5.2 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6.5.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6.5.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

2、闸阀和排泥管。 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 60,圆斗宜为55。6.5.5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 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6.5.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6.5.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 ;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6.5.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 m);二次沉淀池的

3、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 m)。6.5.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6.5.12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 径不宜大于50m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 也可采用多斗排泥;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 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2、设计流量 Q=3.0m3/s=10800m3/h水力表面负荷q=0.9m3/m2.h,沉淀

4、时间2h3、污泥回流比R=50% SVI=83.3Xr10683.312000mg/lro 5XXr 120004000mg/l1 R1.53.6.2设计计算设计中选择八组向心辐流式二沉池,N=8座,每座设计流量为 3.0/8=0.375m3/s,从氧化沟流来的污水进入集配水井,经过集配水井分配流量 后流入辐流式沉淀池。1、沉淀部分有效面积Q 3600q式中a沉淀部分有效面积(q设计流量(m/s);q表面负荷 m/ ( m.h),一般采用 o.51.5 m/ ( m.h m/ ( m.h)设计中取 q=0.9 m3/ (m.h)21500m“0.375 3600A0.92、沉淀池直径D式中D沉

5、淀池直径4 1500V44m.取 D 45m3、澄清区高度h2 q t式中h2沉淀池澄清区高度(mT沉淀时间(h), 一般采用1.5 3.0h设计中取 t=2h,h20.9 21.8m4、污泥区高度,-2T 1 R Q X h2X Xr A式中h2污泥区高度(mT污泥区停留时间(h)R污泥回流比(%X 氧化沟中污泥浓度(mg/l)Xr二沉池排泥浓度(mg/l)设计中取 T=2h, R=50%,X=4000mg/l,Xr=12000mg/l,“2 210.51350 4000, “h21.35m40001200015005、池边水深h2 h2 h2 式中h2池边水深(mh21.81.353.15

6、m6、污泥斗高度h5D1 D22tg文案大全式中D1污泥斗上口直径(md2污泥斗下口直径(m污泥斗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设计中取 D1=4.0m D2=2.0m=60C4.0-2.02tg60 1.73m7、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h4D D12式中h4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d沉淀池直径(mD1沉淀池污泥斗上口直径(mi沉淀池池底坡度设计中取 D1=4.0m i=0.05h445 420.051.0251.0m&沉淀池总高H h1 h2 h3h4 h5式中h沉淀池总高(mh1 二沉池超高(mh2池边水深(mh3沉淀池缓冲层高度(mh4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h5污泥斗咼(m设计中取 h1 =0.30

7、m, h2 =3.15m, h3=0.8m, h4 =1.0m, h5 =1.73m实用标准文档H 0.30 3.15 0.8 1.0 1.73 6.98m9、校核径深比二沉池有效水深为4.25m,直径为45m4510.64.2512满足规范6.5.12,二沉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I文案大全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 50m10、进水槽的设计采用环形平底槽,等距设布水孔,孔径为 50mm并加100mn长短管 进水槽设进水槽宽度B=0.8m,槽中流速取v=1.4m/s槽中水深hQ 1 RVb式中h进水槽水深(mR污泥回流比(%b进水槽宽度(mV 进水槽中流速(m/s)0.3751 0.51.4

8、0.80.50m进水槽布水孔数布水孔平均流速Vn. 2t Gm式中Vn 配水孔平均流速,一般取 0.3 0.8m/st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池周有效水深为24米时,取 360720s污水的运动黏度,与水温有关Gm导流絮凝区的平均速度梯度,一般可取 10 30s1本设计中取 t=700s,Gm=20-1,水温为 20C 时,=1.06 x 10-6nVsVn 2 700 1.06 10 620 0.77m/s布水孔数n=Q -RVn S式中s单个布水孔面积(m)373个0.37510.50.0520.77 -4布水孔间距式中I布水孔间距(m dB 进水槽宽度(n)n-二沉池直径(m) 配水孔

9、数(个)实用标准文档l3.1445 .8。20.375m373校核Gm1222Gmv1 v222t式中Vi配水孔水流收缩断面的流速 m/s, =Vn,取=1V2导流絮凝区平均向下流速 m/s, V2=Q/ff导流絮凝区环形面积m设导流絮凝区的宽度与配水槽同宽,则V 2=Q/f=0.7510.53.1445-0.80.80.005m/sGm0.7720.0052.2 700 1.06 10=20s 1,在10 20s 1之间,满足要求12、出水部分设计环形集水槽的设计采用周边集水槽,双侧集水,每池只有一个出口集水槽宽度b 0.9kq集0.4式中k 安全系数,取1.4q集集水槽流量(m/s)b 0

10、.91.4 0.375 0.40.6950.70m集水槽起点水深为 h 起=0.75b=0.75 X 0.70=0.5250.50m集水槽终点水深为 h 终=1.25b=1.25 X 0.70=0.8750.90m出水堰设计出水采用90三角堰,单个三角堰流量q1 1.343H:47 式中H1堰上水头(m),设计中取50mmq11.343 0.052.471.343 0.052.470.00047三角堰的个数n1=Q = 0.375792(个)q10.00047文案大全外侧出水堰中心距l1=L1l1rhD1n1内侧出水堰中心距丨2=2l2-门2D2 n?式中1 1-外侧二角堰中心距(ml 2内侧

11、三角堰中心距(mL1-一外侧三角堰周长(mL 2-内侧三角堰周长(m)n1-一外侧三角堰个数(个)n2 -内侧三角堰个数(个)D1外侧三角堰圆周直径(m D 2内侧三角堰圆周直径(设计中取D=41.8m, D=40.4m, m=410个,n 2=396 个llDi 3.14 20.9 20.32mn1410,D2 3.14 20.2 2丨2- =0.32mn239613、校核堰口负荷Q3.6 D1式中QD设计中q二沉池堰口负荷(L/s.m)单座二沉池设计流量(nVs)1出水渠平均直径(mD=45 2 0.8 0.8 2 0.35 2=41.1mq13501.45L/sm 1.7L/s.m3.6 3.14 41.1满足规范要求14、校核固体负荷c 24 1 R QXG -式中GXAA固体负荷kg/(m2/d)-悬浮固体浓度mg/l二沉池水面面积(吊)241 0.51350 4.0129.6kg/(m2.d)150kg/(m2 /d)满足要1500求。15、二沉池及出水堰计算简图fio8024080螺栓轴线300413120外测三角堰出水详图工作桥钢制栏杆)0025002000进 水DN300排泥管(放空管)浮渣挡板刮渣装置I. 20 80070Q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