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 社会变革 (复习)_第1页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 社会变革 (复习)_第2页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 社会变革 (复习)_第3页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 社会变革 (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目七年级历 史课题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 社会变革 (复习)审核人审批人主备人班级姓名授课时间第7周组号序号09学习目标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夏商周的更替、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国的都江堰等。导案学 案回归课本,请根据我们所学课本知识点填空。单元考点预测 本单元中考命题主要集中在“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夏商周的更替、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国的都江堰等。其中,“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是中考的热点。随着人们对水利建设的重视,都江堰也成为考查的重点。中考题型主要有选择题

2、、材料解析题、简答题等。中考考点解读 中考考点1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中考考点2 夏、商、西周时代的社会 中考考点3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中考考点4 商鞅变法 中考考点5 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摆脱了完全靠天吃饭的局面,从此旱涝保丰收,也使这里成了富饶的“天府之国”。 近年来,对“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的考查成为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多为选择题,但有时也会出现识图题。 单元综合演练 一、选择题12008年10月18日,“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在上海博物馆揭幕,整个展览以一件夏代晚期的青铜爵开始。青铜爵

3、作为酒器最早出现于夏代,夏朝的建立者是 【 】 A尧 B舜 C禹 D启2有人在西周亡后作了这样一首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中充满了对西周王朝命运的惋惜和灭亡的伤感。下列属于西周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3.在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严重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一项是 【 】 A改革土地制度 B重农抑商 C推行县制 D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军功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语言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和纽带。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哪朝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5(山东潍坊中考)

4、历史典故“卧薪尝胆”曾被拍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它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分封诸侯 C诸侯争霸 D秦并六国6.(山东威海中考)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下列各项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奖励耕战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仍享有特权A B C D7.(广东揭阳中考)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为哪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A魏国 B吴国 C秦国 D晋国8.(山东东营中考)经过下列哪次改革,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A晋文公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9.(湖北宜昌中考)“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北

5、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 】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北魏孝文帝10.(福建惠安中考)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改穿汉服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奖励耕织 二识图题1.从图片中能够感受历史,下面是古代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尧、舜、禹的画像。请回答:(1) 请你按生存年代排列出这四位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 (2)请你写出与黄帝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和东方的部落联盟首领各一位。 (3)这些首领中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

6、领的制度相关的人物有哪些?这种制度叫什么? (4)这些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你怎样看待这些人物? 2.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观察下列某一重大水利工程的两幅图片,回答相关问题:(1)两幅图片所展示的是哪一重大水利工程?此工程是什么时候、哪国人、谁主持修筑的? (2)修筑这一水利工程有何重大作用? (3) 此工程修筑在哪一条河流上?这条河流在没有修筑此工程前自然状况如何?有何危害? 根据课本内容填空:单选题答案:1D 2C 3D 4B 5C 6B 7C 8C 9A 10A识图题答案:(1)黄帝、尧、舜、禹。(2)炎帝、蚩尤。(3)尧、舜、禹。禅让制。(4)史实是真实可靠的,传说有虚构的成分,但不少传说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人类历史(1)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筑的。(2)既消除了岷江的水患,又灌溉了农田,它的建成,使成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