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分析研究综述_第1页
文字学分析研究综述_第2页
文字学分析研究综述_第3页
文字学分析研究综述_第4页
文字学分析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文字类综述 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共收101篇全文,其中方言类22篇、文字类7篇、训诂类5篇、词汇类4篇、音韵类14篇、语法类49篇。论点摘编中收录了5篇文字学类文章。索引中收录了259篇文字类文章。综合上述三部分,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共收录271篇文字类文章。从整个汉语言文字卷来说,语法研究是重点,其次是方言研究,文字学研究相对少些。 笔者将文字类研究分为:说文解字研究,共48篇;现代汉字学研究,共 54篇;单字研究,共19篇;古文字研究,共24篇;汉字发生研究,共7篇;汉字结构形体研究,共40篇;汉字文化研究,共22篇;三字研究,共19篇;俗

2、字研究,共5篇;专书研究,共9篇;族字研究3篇;其他类20篇。 笔者将对说文解字研究、现代汉字学研究、古文字研究、三字研究、俗字研究等研究方向做综述。 一、说文解字研究 说文解字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文字学的研究重点,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依旧收录了很大比重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笔者将说文解字研究分为价值研究、重文研究、体例研究、文化研究、释义研究等方面。 1.1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中的文化研究是其研究重点,共有11篇。有一点比较特殊:收录的7篇部首及部首字研究牛部、心部、玉部、女部、水部、木部、示部),都是研究文化。可见文化研究已经成为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说文“玉”部字小考 孔

3、明玉 宜宾学院学报 2007.1 1 / 9 这是一篇阐释玉石文化的文章。玉石文化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到处可见,且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特点。说文解字亦收有“玉”部字,此文把说文所收“玉”部字进行分类,并与先秦文献和出土遗物相参照,试图说明我国玉石文化的早期特点。 近十年对体现的文化现象的研究 王德周 聊城大学学报 2007.2 这是一篇综述性的研究文章。说文解字是一座语言文化的宝库,书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多层面的。深入对说文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十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的认识。因此,该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论著。此文仅就近十年来关于说文所

4、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12价值研究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宝典,关于它的价值研究也是层出不断的。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共收录8篇价值研究方面的文章。说文学一直来奉说文解字为圭臬,价值研究旨在指出其用处。有的从说文本身的价值出发,有的从说文学的其他理论著作出发阐释其价值。 说文解字的汉字史论与结构构成价值 罗红胜、刘守安 求索 2007.6 此文阐述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叙对汉字起源、构造、字体、书体等作了详细地论述,揭示了汉字史论中的诸多问题。说文解字所建立的“六书”理论,是关于汉字构成的理论。它对汉字字体、书体不同结构

5、方式的归纳、概括和对当时所应用的大量汉字结构构成的具体说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分析与实践价值。 段注古今字理论的历史贡献 班吉庆 扬州大学学报 2007.2 这是一篇阐释段注在古今字理论方面的历史贡献的文章。作者认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系统地阐释了古今字问题,段提出的一系列古今字理论,如古今字是古今人用字不同、古今字非古籀篆隶之别、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当而言的等等,在当时说来是非常卓越的。作者认为肯定段注的历史贡献,指出其中某些不足,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王筠校改本的文献学价值 唐桂艳 文献 2006.4 2 / 9 此文意在阐释2002年在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发现的说文释例校改本的文献学价值。

6、认为它在版本上是承前启后,是不可或缺的。作者从校勘考订价值、史料价值两个方面来阐释该版本的价值。 13重文研究 共收录5篇。说文的重文研究,可以大致上包括“古文”、“或体”、“俗字”、“奇字”、“篆文”、“今文”、“籀文”、“通人说”、“秦刻石”等字体的研究。说文一书中的多体重文多是古文或籀文,对古文字的演变和研究文字的字际关系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或体之义近形符通用考 郑春兰、程邦雄 古汉语研究 2007.1 此文认为所谓“义近形符通用“是指“意义相近的形旁在构字时常通作通用”,它“是利用偏旁分析来研究古文字形体的一种重要手段”。义近形符通用是自甲骨文便有的一种构字方式,说文中的一部分或体即以

7、此方式构成。作者在对或体及其相应的字头正篆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得出四十五组义近形符通用例,并从义着手,辅之以形,这些形符有的仅义近,有的甚至字形也相近,而这个通用原则是构成异体字的一个重要手段。 大徐本俗别字研究 张崇礼 汉字文化 2006.6 作者对大徐本俗别字进行了分析,认为徐铉注的147个俗别字中,有84个字与现代汉字规范字形完全相同。作者阐释了俗别字产生的途径。作者还从大徐本所注俗别字阐述汉字简化的几种途径。 二、现代汉字学研究 现代汉字学是随着汉字学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包括字形、字义、字音、字序和中文信息处理、字量、汉字教案法、现代汉字学理论、汉字改革运动、汉字在其他民族文化中的

8、演变等方面。 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共收录55篇现代汉字学研究方向的文章。其中汉字改革运动25篇,现代汉字学理论20篇,汉字教案4篇等。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做现代汉字学研究的综述。 21汉字改革运动 3 / 9 汉字改革运动包括汉字拼音运动和汉字简化运动。汉字简化依然是当今的热点。汉字拼音运动已经丧失了其生产土壤,国人已经逐渐明白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不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它具有科学性,具有光明的前途。特别是随着女书的消亡,文字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纯表音文字的生命力并不是强大的。 “汉字革命”可以休矣 李知文 汉字文化 2006.3 这是一篇批评汉字革命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汉字革命”的回

9、顾、“汉字革命”的源头的阐述,证明汉字自身的恢宏奇妙使得汉字免于毁灭的灾难。继而阐述“汉字革命”的两个负面成果,并提到“汉字革命”并没有偃旗息鼓,最后论述汉字的伟大前程。这是一篇综述类的文章,文章没有多大创新性。 略论建国以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桑哲 吉首大学学报 2006.6 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逻辑结果。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第一次简化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为文字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而第二次简化则归于失败,成为汉字简化史上的一次失误。在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整理异体字、编订通用汉字和常用汉字字整理规范地名和人名用字等。 22现代汉字学理论 建立汉字学是为了区

10、别于文字学,而现代汉字学是专门研究现代汉字,区别于古代文字的研究。汉字研究应当厚今而不薄古、厚古而不薄今。现代汉字研究决不是抛弃传统汉字学,从事现代汉字的研究者要有深厚的传统汉字学的基础,要从传统汉字学里吸收一切有用的东西。 现代汉字学的学科建设 苏培成 语言文字应用 2007.2 此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现代汉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二部分 讨论了现代汉字学的性质和现代汉字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章太炎在汉字理论上的贡献 万献初 长江学术 2006.4 此文认为章太炎先生不信甲骨文,怀疑金文,有失偏颇。但是尽管如此,章太炎先生在继承传统小学的同时,又借鉴了西方词源学理论,对说文进行深入研

11、究,形成了自己的汉字构形理论框架与汉字形义学理论系统,这对于传统汉字学向现代汉字学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4 / 9 “现代现代汉字学理论高级研讨会”专辑字之本字。 殷墟甲骨文之前的商代文字 黄德宽 中国文字学报 2006.第一辑 文章通过对商代后期甲骨文发展水平的论证,确立探讨商代前期文字的起点,并通过小屯陶文与甲骨文关系的分析,阐明商代陶文对探索当时文字体系发展水平的价值。在全面考察商代前期几批重要陶文的基础上,作者讨论了商代前期文字发展的相关问题,并获得了关于商代前期文字发展情况的基本结论。 论燕国文字中的所谓“都”当为“袁阝” 、广义假借说(包括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等。 关于假借字分类

12、的研究 沈祖春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7.2 作者从使用借字时本字是否出现划分“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从借用的目的划分“制字之假借”和“用字之假借”;从借字与本字的音韵关系来划分;从借字与本字的字形角度划分;按借字与正字在传世文献中是否出现划分;从正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分类;按照正字与借字出现的时间先后划分。 7 / 9 俗字研究 五、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共收录5篇有关俗字研究的文章,分别为前四卷所列俗字的分类研究、论敦煌俗字与写本学之关系、谈毕沅中的“今本俗字”、唐代墓志俗字辨误、以可洪考汉语俗字续)。俗字研究主要是专书研究。从整个数字来讲,俗字研究还是很少的;从整个文字学

13、史上来看,俗字研究也很少。 汉语俗字研究是汉语文字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派别,汉语形体的正俗之别甚至可以追溯到甲古文字时期。到了宋明清时期,造纸印刷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汉字标准、规范化进程,同时使得人们对相应俗字的研究也日益增。张涌泉的汉语俗字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语俗字理论的专著。 汉语俗字研究主要是从以下方向展开的:敦煌写卷俗字研究,如论敦煌俗字与写本学之关系;字书俗字研究,如谈毕沅中的“今本俗字”;碑刻俗字研究,如唐代墓志俗字辨误、俗字理论研究等四个。 前四卷所列俗字的分类研究 李彬 邵阳学院学报 2006.5 明代士大夫焦竑编篡的俗书刊误前四卷将士大夫认准的正字与当时人们常用的俗字对举,

14、旨在劾其“肆笔成言为”者。文章主要取证汉语大字典,并参考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对异体字类型的归纳以及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对俗字的详细分类,通过对这些正俗字字形发展演变的一一考证,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分类,同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论敦煌俗字与写本学之关系 郑阿财 敦煌研究 2006.6 此文通过对写本学,又称为手稿学的界定及其对敦煌写本研究之重大意义为论点,充分论证了敦煌写本中出现的俗字与写本时代之间的关系,与写本真伪的关系以及敦煌写本俗字可供探究写本性质与来源的重要参考价值,以为写本学的建立,意义深远,既是研究敦煌文献的基础,也是研究日本古写经,乃至于汉字文化圈中的韩国、越南汉文写本的重要文献基础。 唐代墓志俗字辨误 姚美玲 语言研究 2007.1 作者是专门做唐代墓志俗字研究的,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举了一些直接误识俗字的例子。在历代历朝之中,唐刻乃是独有的现象,几乎每一方唐代墓志8 / 9 上都有俗体字,墓志是研究唐时俗字的重要文献。在唐代墓志录文集册中,由于疏失或误辨,有许多俗字被误录,成为阅读、利用墓志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