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桃花源记教学案例)精品教育.doc_第1页
2019年桃花源记教学案例)精品教育.doc_第2页
2019年桃花源记教学案例)精品教育.doc_第3页
2019年桃花源记教学案例)精品教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教学案例主题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方法 能力案例摘要: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言,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 年(421),其时作者 57 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本文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 在今湖南桃园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 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有人认为就 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3、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加强 诵读训练。教学难点:认识评

2、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文范读录音。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 “以文为辞 ”,在 桃花源记 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 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 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 但和老百姓 一起生活, 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 诗人以洗炼的 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 世外桃源。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 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

3、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 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为什么说它是“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 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1、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 见长。2、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41 岁时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 腰”的传世美谈。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要求

4、学生认真听清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俨然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垂髫 怡然自乐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1请小组长朗读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节奏错误。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让学生发言提出疑难或者自由上讲台直接将疑难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 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

5、对感到惊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 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无论魏晋:更不用说。说如此:像这样。芳草鲜美:鲜嫩美丽。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现在指男子的配偶。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现在指“这样”。现在指食物味道好。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字音要读

6、准。2、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女口:“问今是问世,乃不知有汉.3、“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第句读得略平缓句读得有 起伏;第句与句间停顿略久,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4、学生齐读课文。六、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七、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想象桃源之“美”。(1)指名朗读桃源内、外环境没的句子。(2) 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述一下。2、理解桃源之“乐”。请任选一人(文中的人物)以“ 乐,你看他(他们)”3、评读桃源之“奇”。桃花源的美景今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引入入胜。

7、那么,桃源的“奇”又在何处 呢?请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尽量用文中的原文)4、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5、齐读第 1 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 段在全文起何作用?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 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6、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 2 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 景致?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见

8、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 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7、请一位同学朗读第 3 段,思考: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 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皆叹惋”说明了什么?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 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8、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

9、“处处志之” ,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 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地方, 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是 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2)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八、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情节的曲折跌宕、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 者也随之兴趣愈浓。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