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简答总结_第1页
免疫学名词简答总结_第2页
免疫学名词简答总结_第3页
免疫学名词简答总结_第4页
免疫学名词简答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重点(历年考过及课堂重点)为十三道大题(十三道考三道)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 自身”和非己”,对自身”耐受,对非己” 排除的一种生理功能。二、简答题简述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比较。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获得形式固有性(先天性) 无需抗原激发获得性免疫 需要抗原激发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至 4天)4天后发挥效应免疫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由于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拍产生多样性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举例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 吞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B细胞(体液免疫-抗体)第二章、免疫器官

2、和组织一、名词解释 1、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是指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 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2、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 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 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二、简答题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T细胞分化、成

3、熟的场所。免疫调节作用。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脾: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 滤作用。贮存和调节血量(非免疫功能)。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 SlgA)。第三章、抗原一、名词解释 1、抗原(antigen,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1)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 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2 )并与效应产物结合

4、,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2、抗原表位(epitope):指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an tige nic determ inant)。 3、异嗜性抗原,又称 Forssman抗原:是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 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4、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 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5、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是一类只需极

5、微量蛋白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故称为超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仅可激活百万分之一至万分之 一的T细胞。(期中) 6、不完全抗原(in complete an tige n):又称半抗原(hap te n)(青霉烯酸)。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期中) 7、胸腺依赖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 必须依赖 T细胞的辅助,称TD-Ag,又叫T细胞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为 TD抗原,如病原 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期中) &胸腺非依赖抗原(thymus-independen

6、t antigen, TI-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 T细胞辅助,为TI-Ag,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仅少数抗原物质为TI抗原,如细菌脂多糖(LPS、夹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TI抗原多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期中)9、丝裂原(mitogen):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亦称有丝分裂原。常为从植物种子中提取的蛋白质。(大纲)二、 简答题1、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论述题解释需要答上)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异物性:是作为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物性越大,免疫原性越大;化学属性:一般蛋白质多糖类;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大;分子结构:直链氨基酸免疫原性很弱, 但含复杂的芳香族氨基酸免疫原

7、性强;分子构象:抗原分子中所含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均可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分子变性后,免疫原性发生改变;易接近性: 指抗原表位在空间上被 BCR所接近的程度;物理性状:一般聚合蛋白单体蛋白,颗粒性抗原 可溶性抗原。宿主的特性。遗传因素:因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不同,所以导致不同种属对同一抗原反应不同以及同一种属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反应也不同;年龄及性别与健康状态:年龄:青壮年幼年和老年,性别:雌性Ab应答雄性,健康状态:怀孕、感染等可使免疫应答下降。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一般口服v静脉注射v腹腔注射v肌肉注射v皮下注射v皮内注射。 2、简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细胞类

8、别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识别表位受体TCRBCRMHC分子参与必需无需表位性质蛋白多肽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酸等表位大小8 - 10个氨基酸(CD8+ T细 胞表位),13-17个氨基酸(CD4+细胞表位)5-15个氨基酸表位类型线性表位(顺序表位)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1 / 15个人整理,不考勿怪为重点(历年考过及课堂重点)为十三道大题(十三道考三道)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3、TD-Ag和TL-Ag的特性比较。抗体类别TD-AgTL-Ag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MHC限制性有无激活的B细胞B2B1免疫应

9、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IgM、IgG、IgA 等IgM免疫记忆有无第四章、抗体一、名词解释 1、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 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3、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 l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 称为lg。(期中)4

10、高变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的高 度可变,称为。二、简答题2. 简述抗体的功能。1、识别抗原: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抗体分子的主要功能;同时在体内有中和毒素、中 和病毒、阻止细菌黏附宿主细胞的作用,在体外用于免疫诊断。2、激活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补体的效应功能。3、结合Fc受体:调理吞噬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4、 穿过胎盘和粘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SlgA可 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是黏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5、对免疫应答有调节作用。第五章、补体一、名词

11、解释 1、补体(complement, C)系统: 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 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 被激活后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 能。简称补体。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b-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 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通过其表面表达的 Fc受体,识别包被于 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12、期中)二、简答题3. 1、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溶破。调理作用:补体激活,产生物C3b,C4b,iC3b,直接结合于细菌表面,促进吞噬细胞对其吞噬。炎症介质作用:C5a,C3a, C4a可与肥大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从而 清除循环的IC。2、简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介导局部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参与比较项目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病原微生物表面甘露 糖或N氨基

13、半乳糖细菌、真菌或病毒感 染细胞等补体成分C1 C9B、D、P因子C3、C5 C9MBL 或 FCN、MASP-1,2、C2 C9C3转化酶C4b2aC3bBbC4b2aC5转化酶C4b2a3bC3bBb3bC4b2a3b发挥作用时相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 发挥作用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 染即可发挥作用(存 在正反馈放大环)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 染中发挥作用(对前 两者有交叉促进作 用)第六章、细胞因子一、名词解释细胞因子(cytokine, CK):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 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在一定条件下也参与

14、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白细胞介素:早期发现细胞因子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调节作用,故命名为。二、简答题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小分子蛋白质(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常考)、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自分泌(autocrine)方式。旁分泌(paracrine)方式。内分泌(endocrine )方式。、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网络性。2、简述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调控免疫

15、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调控免疫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和功能。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抗感染作用(包括抗菌免疫和抗病毒免疫)。抗肿瘤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一、名词解释 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uman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HLDA):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 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 2、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16、简称CD。 3、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 相互结合的分子。二、简答题 1、黏附分子可分为哪几类 ?简述其功能。、根据其结构特点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钙黏蛋白家族等。 、功能:参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活化。参与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淋巴细胞归巢。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名词解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 MHC): 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编

17、码主要组织 相容性抗原。MHC限制性:指T细胞以其TCR对抗原肽和自身 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 T细胞只能识 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二、简答题4X简述HLAI类和H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HLA抗原类别分子结构肽结合结构域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功能1类(A、B、C)a 链 45kD( 32m12kD )探a 1 + a 2共显性所有有核细 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 性抗原肽,与辅助 受体CD8结合, 对CTL的识别起 限制作用n 类(dr、DQ、DP)a 链 35kD,3 链 28kDa 1+3 1共显性APC活化的T细胞识别和提呈外源 性抗原肽,与辅 助受体CD4结合, 对Th的

18、识别起限 制作用第九章、B淋巴细胞名解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 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共受体(B cell coreceptor):共受体能促进BCR对抗原的识别及B细胞 的活化。B细胞表面CD19与CD21及CD81非共价相联,形成B细胞的多分子 供受体,能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Iga/IgB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 第一信号。简答题 1、简述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BCF)。 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受体编辑。体细胞高频突变(生发中心)。 2、简述B细胞分类及其主要功能。分类:B1细胞和B2细胞。主要功能。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

19、免疫应答:中和作用、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参与I型超敏反应等功能。提呈抗原:B细胞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并提呈抗原,对可溶性抗 原的提呈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功能:产生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3、简述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的比较。性质B1细胞B2细胞CD5分子表达+一更新的方式自我更新(无须抗原刺激)由骨髓产生自发产生lg高低针对的抗原碳水化合物类蛋白质类分泌的lg类别IgM IgGIgG IgM特异性多反应性特异性体细胞高频突变低/无高免疫记忆少/无有4、简述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最核心事件及其意义。 BCR V区编码基因的“基因重排”(骨髓),获得功能性和多样性的BCR

20、阴性选择(骨髓),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阳性选择(生发中心) ,BCR与抗体亲和力成熟。第十章、T淋巴细胞一、名词解释1、T细胞的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指在胸腺皮质中,未成熟 DP细胞表达的随机多 样特异性的TCR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 -自身MHC I类分子复合物或自身抗原肽 -自身MHC n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 2、T细胞的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 ):经过阳性选择的 SP细胞在皮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或自身抗原肽-MHC n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3、共刺激分子(

21、co-stimulatory molecule ):是为T (或B)细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的 细胞表面分子及配体。二、简答题简述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最核心事件及其意义。 TCRV区编码基因的基因重排;获得功能性与多样性的TCR阳性选择;获得自身MHC限制。阴性选择;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一、名词解释 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能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 -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参与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调节。 2、专职性APC( professional APC):包括

22、树突状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其组5 / 15个人整理,不考勿怪为重点(历年考过及课堂重点)为十三道大题(十三道考三道)成性表达MHCH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3、 非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non-professional, 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 胞等,通常不表达或低表达MHC n类分子,但在炎症过程中或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诱导表达MHC n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抗原的处理和提呈功能较弱。4、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的、能够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并

23、将抗原肽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值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5、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 白质抗原等。6、 内源性抗原(en doge nous an tigen ):细胞(靶细胞或广义 APC)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 毒感染的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和某些胞内的自身成分等。二、简答题。 1、简述未成熟 DC与成熟DC特点的比较。未成熟DC成熟DCFc受体的表达+ +一 / +甘露糖受体的表达+ +一 / +MHC n类分子的表达+ +半寿期约10小时大于100小时细胞膜表面数目10667X

24、 10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一 / + +抗原摄取、加工的能力+ +一 / +抗原提呈的能力一 / + +主要功能摄取、加工抗原提呈抗原2、简述DC细胞的功能。(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2)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DC是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最重要的功能);(3)免疫调节作用:如,DC分泌大量IL-12诱 导ThO向Th1分化;(4)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非成熟DC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胸腺DC参与中枢免疫耐受的诱导。3、简述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的加工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主要通过 MHC I类分子途径加工与提呈。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在胞质中被蛋白酶体酶解为

25、抗原肽(含8-16个AA)经TAP转运至内质网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再转运至 APC表面,最后递呈给 CD8+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 理与转运;MHC I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 抗原多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提呈。)4、简述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外源性抗原主要通过 MHC n类分子途径加工与提呈。 外源性Ag被专职APC摄入胞内,形成内体或吞噬溶酶体,并与MIIC融合,被降解成多肽。 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 MHCn类分子a、B链与恒定链(Ii链)组装成九聚体(a- 3)3。 (a- 3 -Ii)3被高尔基体转运并形成 MIIC (富含MHCn类分子),Ii链除

26、结合在抗原结合槽内 的CLIP以外的部分均被蛋白酶水解。 DM分子与MHCn类分子结合,使 CLIP脱落并被水解。 抗原肽与MHC n类分子结合,并被转运到APC表面供CD4+的 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的摄取与加工,MHC n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MHC n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 5、简述抗原处理的两条途径的比较。MHC I类分子途经MHC n类分子途经抗原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降解抗原的胞内位置胞质蛋白酶体MHC n C、溶酶体抗原与MHC结合部位内质网MHC n提呈抗原太的 MHCMHC I类分子MHC n类分子伴侣分子和抗原肽转运分子钙联蛋白、TAPIi链、钙联蛋白加工和提呈

27、抗原的细胞所有有核细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和应答细胞CD8+T 细胞(CTL)CD4+ T 细胞(Th)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名词解释1、抗原识别(an tigen recog nition ):初始T细胞膜表面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 复合物特异结合称为抗原识别。2、 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CR在特异性识别 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时,也必须识别与复合物中的自身 MHC分子,这种特性称为 MHC限制性。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指免疫细胞活化并发挥免疫效应后,诱导的一种自发的细胞凋亡。活化的T细胞表达的Fas增加,多种细

28、胞表达的 FasL与之结合,启动活化T细胞的凋 亡信号,诱导凋亡。二、简答题 1、CD4+ T细胞活化后分成的效应 T细胞种类及其生物学活性。= Th1: 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激活巨噬细胞,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分泌产生IL-2,促Th1、Th2、CTL和 NK细胞增殖。IFN-丫还可促B细胞产生具有调理作用的抗体lgG2a,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Th1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产生的LT TNF可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其吞噬杀伤作用。 Th2: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如 IL-4、5、10、13等;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Th2分泌的CK可激活肥大细胞、嗜碱和嗜酸粒细胞

29、。 Th17: Th17在固有免疫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炎症反应、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发生。 Tfh :分泌IL-21,并通过表达 CD40L和ICOS与 B细胞的CD40和ICOSL相互作用,辅助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存活、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的成 熟。 Treg: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负调控IR直接接触抑制靶细胞活化;分泌TGF-B、IL-10等CK抑制IR。在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肿瘤等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及杀靶机制。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 效-靶细胞结合阶段:效-靶细胞通过黏附分子非特异性结合;(

30、CTL)TCF肽/MHCI(靶细胞)特异结合。 CTL的极化:TCR及共受体向效-靶接触部位聚集t细胞骨架、亚细胞结构及胞浆颗粒向靶细胞重新排列和分布。 致死性攻击:CTL胞质颗粒中的效应分子释放到效-靶结合面,效应分子对靶细胞进行致死性攻击。然后,CTL脱离脱离靶细胞,寻找下一个目标;而靶细胞在杀伤机制的作用下凋亡。机制。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peforin)宀靶细胞坏死;颗粒酶(granzyme)宀靶细胞凋亡。 死亡受体途径:FasL /Fas和TNF/TNFR,通过激活胞内胱天蛋白酶参与的细胞途径,介导 靶细胞凋亡。3、简述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抗感染:主要针对细胞内

31、寄生病原体感染,如胞内寄生细菌、病毒等,以及真菌或寄生虫感染。 抗肿瘤:CTL细胞因子的作用。 免疫病理作用:迟发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一、名词解释1、 浆细胞:又称抗体形成细胞(antibody forming cell,AFC),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能 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2、 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 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由于抗体存在于 体液中,故此过程称为体液免疫应答。3、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

32、se):抗原初次刺激机体引发的体液免疫应答。4、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 后产生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也就回忆应答。二、简答题1、简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规律。初次应答分四个阶段: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下降期。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血清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有时可比初次应答高 10倍以上);抗体维持时间长;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 小;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2、简述浆细胞的主要特点。能够分泌大量抗体;不表达BCR和MH

33、C II类分子;不能再与抗原起反应;失去了与Th相互作用的能力;生发中心产生的浆细胞大部分迁入骨髓,并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产 生抗体。3、简述B细胞与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比较。B细胞T细胞抗原受体BCRTCR信号转导分子Ig a /Ig 3CD3辅助受体CD19/CD21/CD81CD4或 CD8第一个胞浆PTKSykZAP-70转录因子NFAT等NFAT 等4、简述TD抗原和TI抗原的异同TD抗原TI-1抗原TI-2抗原诱导婴幼儿抗体应答+一刺激无胸腺小鼠产生抗体一+无T细胞条件下的抗体应答一+一T细胞辅助+ 多克隆B细胞激活一+一对重复序列的要求一一+举例白喉毒素、 毒血凝素PPD病细菌多糖、

34、多聚蛋白、LPS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沙门菌多聚鞭毛第十四章、固有免疫及其应答一、名词解释 1、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指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和衰 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2、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即 PRR的配体,是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可被PRR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3、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

35、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机能。又称 为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4、固有免疫系统(Inn ate Immu ne system):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天 然免疫体系。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5、 固有免疫应答(inn ate immu ne respo nse )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 其产物或体内衰老损伤、畸变细胞等抗原性异物后,迅速活化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 体内“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过程,亦称非特异性免疫(non specific immun ity )。二、简答题 1、简述巨噬细

36、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杀伤清除病原体:通过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和氧非依赖杀菌系统2条途径杀伤病原体;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等靶细胞; 参与炎症反应;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作用。2、简述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固有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或凋亡细胞,从而被激活并产生效应;固有免疫细胞通过趋化募集,迅速发挥效应,未经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通过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不产生免疫记忆,不发生再次应答。10. 3、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

37、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论述解释答上)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DC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者,而M和B细胞只能向抗原作用过的T细胞或Tm提呈抗原;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主要影响Th1和Th2细胞的分化;协助效应 T细胞进入感染或肿瘤发生部位:趋化因子和促炎症细胞因子使效应T细胞表面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改变,从而介导其定向迁移至感染或肿瘤部位。 协同效应T细胞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I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需要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固有免疫成分的协助;nAb需要通过M $、补体发挥调理、ADCC作用,以清除病原微生物。第十五章、免疫耐受、名词解释9 / 15个人整理,不考勿怪为重点(历年

38、考过及课堂重点)为十三道大题(十三道考三道) 1、免疫耐受(immu no logical tolera nee ):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这种免疫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第十六章、免疫调节一、名词解释 1、免疫调节(immu no regulation )是指Ir过程中免疫细胞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间、免疫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网络,感知机体免疫应答并实施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一、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 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2、

39、变应原(allergens):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弓I起速 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3、 n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 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4、川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5、 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T细胞免疫应答。效应 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 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

40、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6、 1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介导,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速发型超敏反应。二、简答题 1、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由IgE抗体,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全身或局部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及 遗传倾向。2、简述n型超敏反应的特点。IgG、IgM类抗体;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半抗原;激活补体系统、吞噬细 胞及NK细胞;引起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3、简述川型超敏反应的特点。IgG、IgM、IgA类抗体介导;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沉积于 全身或局部血管的基底膜;激

41、活补体系统;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 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4、简述W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属细胞性免疫应答;是效应 T细胞(Te)与相应Ag结合,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 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发病较慢,常在接触相同Ag后24- 72h后发生,故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与抗体和补体无关;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CKs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11. 5、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机体致敏,产生IgE: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特异性B细胞活化产生IgE类抗体应答,IgE 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 RI结合,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IgE

42、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细胞活化,Fc& RI):处于对某变应原致敏状态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致敏肥大细胞和致敏嗜碱粒细胞上IgE特异性结合,多个FC& RI发生交联,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生物活性介质释放效应阶段):活化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 性介质包括两类,即预存在颗粒内的介质如组胺和激肽原酶等,和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介质如PGD2, LTs PAF,细胞因子等。局部或全身性 I型超敏反应发生:主要变现为毛细血管 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分泌增强,同时伴有炎症反应。6、简述n型超敏反应的机制。靶细胞及其

43、表面抗原。 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 胞。 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主要包括:a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HLA抗原;b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c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参与n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G和IgM类抗体。其来源主要是免疫性抗体、 被动转移 性抗体(血型不符的输血,含有高价天然抗体) 。效应分子有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NK细 胞、补体。 其主要杀

44、伤机制:a补体效应作用:溶解靶细胞及补体的调理作用;blgG抗体的Fc段介导的调理吞噬和(或)ADCC作用,溶解破坏靶细胞。12. 7、简述川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抗原:种类很多,主要有:内源性:肿瘤抗原、类风湿关节炎的变性IgG、全身性红斑狼疮的核抗原等;外源性:各种病原微生物、药物等。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可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即免疫复合物)。异常情况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其条件有:免疫复合物本身因素:抗原、抗体的比例:中等大小IC易于沉积;抗原的持续存在;抗原的性状。机体

45、因素: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降低。使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的因素: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高压及形成涡流。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补体的作用:C3a和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同时又可趋化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吞噬免疫复合物;还释放许多溶酶体酶: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性纤维酶等,可水解血管及局部组织。 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释放PAF,可使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简述W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Ag与相关致敏细胞。 Ag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化学物质等。 细胞:经 APC摄取、加工处理成 Ag肽

46、MHC复合物,表达于 APC表面,提呈给相应 T 细胞,使之活化为 Teo主为CD4+Th1,也有CD8+CTL参与。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效应Th1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如 IFN-丫、TNF-a、LT-a、IL-3、GM-GSF MCP-1 等。Th1 细胞还可借助 FasL杀伤表达 Fas 的靶细胞。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第十八章、自身免疫病一、名词解释自身免疫:在免疫耐受状态下,一定量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自身抗体普遍存在于所有个体的外周免疫系统中,有利于协助清除衰老变性的自身成分, 对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免疫稳定 具有重要的生

47、理学意义。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在某些内因和外因诱发下,自身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持续迁延的自身免疫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造成了自身细胞破坏、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临床病症。二、简答题简述自身免疫疾病的诱导因素。1、抗原因素。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免疫豁免部位:脑(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睾丸(精子)、眼球(眼晶状体)、心肌、子宫等;隐蔽抗原如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自身抗原的改变: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引起自身免疫病,如肺炎支原体可改变人红细胞的抗原性引起溶血性贫血。分子模拟:分子模拟可引发多种自身免疫病,如肺

48、炎衣原体感染引发冠状血管疾病等。表位扩展:一个抗原可能有多种表位,包括优势表位和隐蔽表位。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疾病迁延不愈不断加重。2、遗传因素。同卵双生子同患一种 AID的几率约20%,异卵双生子仅约 5%。人类AID的易感性与HLA相关:与同种族的健康人群相比,如果自身免疫病患者携带某 种HLA复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增高或者降低,就认为该HLA基因与所研究的自身免疫病有正(或负)相关。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如补体成分C1q和/或C4基因缺陷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3、其他因素。性别因素:一些 AID的易感性和性激素相关。年龄因素:AID多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发病非常少见。环境因素:A

49、ID的发生可能与寒冷、潮湿、日晒等环境有关。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一、名词解释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IDD):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免疫 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病症。第二十章、肿瘤免疫一、名词解释 1、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 ):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肿瘤细胞异 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2、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 TSA ):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 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一类抗原。 3、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 TAA):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二、简答题13. 简述肿瘤免疫逃逸机制。1、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逃避免疫监视的能力。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肿瘤细胞MHC I类分子表达低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