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我国的发展_第1页
小议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我国的发展_第2页
小议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我国的发展_第3页
小议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我国的发展_第4页
小议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我国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注我 实时更新 最新资料小议女性主义文学 批判在我国 的发展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思潮传人中国。在历经20多年 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 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不断地被中国 的文学 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人中国当代文学 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 批评多元格局中 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 的学 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 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 的作用。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中西比较;吸纳;新变20世

2、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理论传人中国。相对其他西方批评流派与方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引进和传播到中国 的时间相对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国人对“Feiminsm”一词 的中译文“女权主义” 的普遍误读。“当时 的人们对女权主义这一字眼有着某种反感,或惧怕,甚至厌恶。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女权主义仅仅关乎权力之争,因而可能是一种极端 的女性 的自我张扬、甚至恶性膨胀。如果说,许多词都有自己 的形象,那么,这时候,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女权主义一词 的形象是一些既丑陋不堪又张牙舞爪 的女人。”因此,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理论传人中国时,人们对它之 的态度是谨慎 的。从“西方

3、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实际关涉到 的是一个文化过滤 的过程,即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一种文学 理论或文学 现象进行有意识 的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同样经过了这种“过滤” 的过程。在中国20多年 的理论实践中,它不断地被中国 的批评家们所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 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文学 批评多元格局中 的一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近20年 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研究,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 的学 术领域。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

4、化”三个阶段。一、“译介引进阶段西方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被引介入中国,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1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思潮由国内一些从事外国文学 研究 的学 者在译介国外文学 时介绍到中国。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 第4期上发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 的“妇女文学 ”;1983年,她选编并附有序言及简介 的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由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 及理论进行了译介。1986年,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的第二性 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这部著作因其所具有 的理论原创性、体系性及较大 的影响力,

5、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处境 的一个转折点。l980年至1987年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 的规模,但作为一种批评范式,西方 的女性主义理论开始陆续被译介进中国,如黄梅 的女人与小说(浙江文艺,1980年6月)、李小江 的英国女性文学 的觉醒(外国文学 研究,1986年第2期)、王逢振 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 的思索(外国文学 动态,1986年第3期)、黎慧 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 批评(文学 自由谈,1987年第6期)以及朱虹 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外国文学 动态,1987年第7期)等文。2第二时期:1988年前后进人到第二个引介活跃和深化阶段。相对而言,这一时期 的引介更系统化和专业

6、化,更注重学 科性和可操作性 的兼容。这期间,国内一些权威性学 术期刊陆续刊发对此类文论 的介绍和评述 的文章,如文学 评论、外国文学 评论、上海文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加快了对西方女性文学 批评理论引介 的步伐。一些学 者编译 的西方女性主义理集、汇编 的女权主义文学 批评集以及出版 的一些相关学 术论著,如张京媛 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北京大学 ,1991)、张岩冰 的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1998)、陈志红 的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 院,2002)、罗婷等编写 的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 ,2004)、林树明 的多维视野中 的女性主义文学

7、批评(中国社会科学 ,2004)等等,都曾通过积极地译介国外最新 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为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 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血液。值得注意 的是,这个阶段 的引介者还介绍了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研究对自身缺陷 的反思与对未来 的展望,对该批评理论研究在中国 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批评实践勃兴”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学 界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 的翻译介绍,而是积极地将相关 的批评理论运用于对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 的解读,进入到一个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 的批评实践 的勃兴期。其批评视角主要来源于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所提供 的性别视角和重读策略,这一批评实践使得中

8、国 的女性文学 开始被视为具有独特价值 的学 术考察对象。同时,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方法为中国当代“女性写作” 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有力 的工具,拓宽了中国女性文学 的批评研究视野,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如1989年出版 的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 研究、“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刘思谦,上海文艺,1993)、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徐岱,学 林,2002)、红豆女性情爱文学 的文化心理透视(王立、刘卫英,人民文学 ,2002)、空前之迹l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 发展史论(王绯,商务印书馆,2004)、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王艳芳,中国社会科学 ,20

9、06)、火凤冰栖一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伦理批评(王纯菲等,辽宁人民,2006)、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戴锦华,北京大学 ,2007)等学 术论著均对中国女性文学 给予了高度 的关注。三、“研究深化阶段经过20多年 的积累,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进入到研究 的深化期,成为当代文学 批评研究中一支重要 的流脉,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 者。这些学 者大多供职于高等学 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将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 的相关概念、流派、方法等引入,启发和带动了一批批年轻学 者。再者,一些专门 的学 术团体和组织机构也在许多高校成立,如1987年由李小江发起在郑州大学 成立 的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妇女研究中心

10、。目前,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东北师大、首都师大等10多所高校均成立了妇女研究或性别研究文化性质 的机构,一些高校还开展了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立项研究等等。这些均为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 的深入发展研究提供了保障。至此,在“拿来”和借鉴 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 的具体实际进行研究实践,来自于西方 的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扎下根,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 的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研究,完成了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范畴 的转变。但是,在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 的研究不断深入 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甚至仍然面临着被再度边缘化 的境遇。杨莉馨认为,女性

11、主义文学 批评“在本土化 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过度偏执于性别文本与性别价值,以至因批评 的格式化与概念化而陷入自说白话 的境地,忽视对女性美学 的总结,对自身理论体系 的建构以及对本土性别研究资源 的整理等”;陈顺馨也在其中国当代文学 的叙事与性别论著中指出了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在中国研究环境下 的三重困难问题:(1)理论与实践结合欠佳 的问题;(2)一些男性批评 的曲解或抗拒 的问题;(3)来自女作家或女批评家对其 的不能理解而导致 的理论、方法和评论对象相疏离 的问题。针对以上存在 的问题和困惑,一些学 者积极面对,提出许多应对办法和建设性 的意见,以期学 科范畴、概念、术语等日益规范化、科学 化。如学 者乔以纲、贺桂梅等都曾撰文,就女性文学 研究 的基础性建设、研究对象 的确立、理论资源 的清理、研究方法 的多样与互补及研究主体 的学 术素养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