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想和化民为任探析_第1页
教育理想和化民为任探析_第2页
教育理想和化民为任探析_第3页
教育理想和化民为任探析_第4页
教育理想和化民为任探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注我 实时更新 最新资料教育理想和化民为任探析韩贞 的“无问渔樵与工贾”,既是一个教育平等 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教无类” 的教育观念问题。韩贞 的这一思想虽远承于孑L子,但主要还是受了泰州王学 的影响。因为在王艮之前,“有教无类”虽然是一个悠久 的历史命题,但从明代以前传统儒家理论 的整体来看,他们 的“有教无类”只是一个号,并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就是曾经说过“有教无类” 的孔子也没有做到有教无类。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显然,孔子 的教育是把“民”排斥在外 的。而王艮则不同,他提出了彻底 的平等教育思想,并进行了广泛 的实践。王艮认为,社会上每一个人,不仅有着共

2、同 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而且有着平等 的本能,教育不应该有失偏颇。其实,王艮 的有教无类思想也包含了平等教育 的意思。王艮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传统。王艮认为,“容得天下人,然后能教得天下人。”他这里所说 的“容”,并非指一般意思上 的“宽容”,而是指教育对象上 的一种包容,也就是要包容天下一切愿学 之人,所以教育对象是不应当有差别 的。王艮开始在家乡讲学 时就在自家 的门上写着:“此道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 者,传之。”(年谱)王艮 的听众大多是邻里、乡人、盐民。后来随着王艮外出讲学 ,传授对象进一步扩大,有社会 的上层人物,也有

3、社会 的下层人物。清末袁承业在重订王艮、王栋、王襞遗集时,费二年之力,编成明儒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虽如袁氏自谓“搜罗未广,遗漏颇多”,然亦可概见王艮 的发展状况。“当时熏其德而善良者,陶人不止乐吾韩贞。樵人不止乐斋朱恕。一时士大夫航海而造先生之庐者,任其往来,启迪不倦,何异乎孔先师设教杏坛、群弟子四方毕至也哉。”(彭梅王艮奠文)赵贞吉在王艮墓铭中说:“先生接引人,无间隶仆。”或行商坐贾或乡村野老,或缙绅先生或衣冠大盗,一概迎而不拒。王艮学 说 的传播极为广泛,遍及十数省,受教育者不计其数,姓名可考 的就有四百八十七人,不仅上白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而且更多 的是下层人民群众,其中有盐丁

4、、农民、陶匠、樵夫等。当时我国东南一带家有王氏之书,人传安丰之学 。与他 的父亲一样,王襞也主张有教无类,同时他还提出了“倡大家学 ”(王元鼎年谱纪略) 的思想主张,在他 的弟子中亦有农工商贾,特别是像韩贞一样 的平民百姓。韩贞忠实地继承了王艮、王襞“有教无类” 的传统,所以他 的平民教育事业十分兴旺。对于韩贞讲学 的盛况,陆西星在哀东海处士乐吾韩公中有一个描述:“闻风一时兴,门弟亦何盛。千年振遗响,木铎声甫静。”受王艮与王襞“有教无类”思想 的影响,韩贞讲学 对象“无问渔樵与工贾”。乐吾韩先生遗事中说:韩贞“倦倦以明道化人为己责,虽田夫、樵子,未尝不提命之。”孙复举在敦请讲学 呈文中也说:“

5、庶百姓之所顾安者安之,本县之所愿化百姓者,而此老声教之达易易矣。”只要愿意接受教育 的,韩贞都有接受。韩贞 的成人学 子以工农商贾为多,也有绅士、大夫、官吏师从他,但更多 的还是当地 的平民百姓。在童蒙教育方面,他特别照顾穷困学 生,照顾农夫、渔夫、盐民、穷苦人家子弟。对求学 困难者免收束修,对求学 真有进步者暂时封存束修,如学 习退步不愿再学 者则将束修如数退还人家。韩乐吾此举,乡邻称赞,世人惊异,名声大振,不少人不顾路途遥远,将孩童送到他 的塾馆求学 。对此,乐吾先生行略中也有记述:“凡来学 者,不纳束修。间有以诚奉先生者,暂封存之,后有不善,即还其人。”这就使他 的教育更具有广泛性、群众

6、性和平民性。后有不善归回仁韩贞期望天下归王化,君民归尧舜,而不善之人回归仁,而教育 的重要功能就是让那些不善之人恢复其仁善 的品德,不孝之人恢复其固有 的孝德。韩贞 的这一思想与王艮、王襞 的“复初说”是一致 的。王守仁认为,教育可以灭掉个人 的私欲,保存各人固有 的天理良知。他说“躁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人 的“躁”“荡”“歉”“忽”“傲”主要是心不纯,教育可以使学 习者陶冶“心学 ”和“道心”。而王艮则不同,他认为,所谓 的“致良知”,其目 的就是要恢复人最初 的本性。王艮在复初说中说:“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7、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诚,则元事矣。故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是学 至圣人,只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知不善之动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复初说)王艮 的复初说是建立在他 的气质杂性说基础上 的。王艮在人性问题上继承了孟子 的性善论,但他又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气质杂性”。他说:“程子云:善固性也,恶亦不可非性;清固水也,浊亦不可非水。此语未莹,恐误后学 。孟子只说性善,盖善固性也,恶非性也,气质也,变其气质则性善矣。清固水也,浊非水也,泥沙也,去其泥沙则水清矣。”(答问补遗)在王艮看来,“恶”不是性,而是“气质杂性”,如同水中 的泥沙

8、不是水一样,“气质杂性”并不是真正 的性。王艮对于张载 的观点也不完全同意。他说:“张子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语亦要善看,谓气质杂性,故日气质之性。”(答问补遗)在王艮看来,气质之性,即气质杂性。这种气质杂性并非人本有 的性,但这种气质杂性,是可以变化 的,其主要方法就是学 习。他认为“言学 不言气质”,就是说,通过学 习教育就能改变人 的气质,祛除气质杂性。“明得尽渣滓,便浑化。”(答问补遗)他坚信,如果教育能够真正发挥改变气质、祛除气质杂性、保持善心 的作用,那么,由于人 的进步而推进社会 的整体进步,进而实现天下大治。所以王艮讲诚意,其根

9、本目 的是要人们端本复初。王襞认为,教育者 的主要任务就是启人修道。“夫尊道尊身云者,谓以道而觉乎人。”(上道州周合川书)他说:“若百姓,则不自知其Et用之本真而获持之,一动于欲,一滞于情,遂移其真而滋其蔽,而有不胜之患矣。圣人者悯之而启之修道焉,去其蔽,复其真,学 利困勉之不一其功,亦惟求以率夫天命之性,而归之真焉而已矣。此修道之所以为教也。故日:修道之谓教。”(率性修道论)同时王襞还认为,良知本来是人人都有 的,但后来被世俗所诱引,被污染了,“开眼便错,搅搅扰扰起情动念”,糊糊涂涂,所以教育重点应该是恢复其本来纯净 的良知,“吾求以复其初而已矣。”(东压学 述)他说:“良知在人随处发见,不可须臾离者,只为世诱在前,起情动念,自幼便染污了。应接之间,不免牵引迷溺之,患所嗜所欲沾贴心目间。伊川先生所谓开眼便错搅搅扰扰,全做主不得,岂不为天下之大蠹乎?非良知之病也!”(题冯生一龙云江图卷)从以上分析来看,韩贞强调通过教育使不善之人回归仁,与王艮、王襞 的“复初说”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当然,王艮、王襞强调 的是恢复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