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_第1页
《风筝》教学设计_第2页
《风筝》教学设计_第3页
《风筝》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风筝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设置(一)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 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 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6、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

2、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教学建议:1、重视朗读和默读。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解读: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体会。在诵读中积累字词,在积 累中体会文意,在体会中感受生活、生命,也感受自己的成长。因此,对第二条 与第三条的解读如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等;“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即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即不唱读、不拖音;“有感情”地 朗读,所指很丰富,因为“感情”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丰富的概念,可以分解为: 读出心理

3、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 识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到语气的变化,即读准语气。“理清思路”可以分解为:划分层次:指出写作顺序,说出详略:概括结构 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上的特点,等等。“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 法和疑问”可以分解为:理解文章的大意(重点词语),概括文章主旨,推断作 者写作意图,评价文章的立意、手法及语言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能联系自己 的实际,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依据二:对近三年中招语文试卷的考点分析提炼: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强化了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考查重点由侧

4、重文体阅读转向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感悟, 有淡化文体的趋势。现在考 查的视点较多集中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内容概括、信息提炼、语言品味、再造 利用等方面,侧重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间接考查学生的 文体知识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方面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一、把握文意。考查方面:1、理清文章思路。2、辨析文章结构,整理理解文章内容。3、概括 文章内容要点,分析特定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4、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态度。5、 理解文章细节。二、概括提炼。考查方面:1、对整篇文章或部分段落的中心、观点进行概括提炼。 2、对文章的 要点进行概括提炼。3、对文中人物形象、品质的概括。4、对文章

5、思路或感情变 化的概括提炼。三、感受评价。考查方面:1、作品让人感动的地方或对作品内容的感受、感想、体会及启示等。2、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或结合文意谈感受、体会。 3、从作品 中引申出来的思考或获得的启迪。4、对作品中人物做法的认识、感受和评价。5、 由作品引出对作者的感受或评价。依据三:单元教学目标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亲情的真挚和美好,养成好的语感。 积累字词几十个。可以通过自读课文、牢记书下注释、查字典等方式掌握;2、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多角度领会 语言的美,积累精美的词句;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3、积累文言词语。解读:单元

6、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 的积累,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需要解读的是:“理解主要内容”可以分解为:理解文章的大意(重点词语),概括文章主 旨,推断作者写作意图,评价文章的立意、手法及语言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 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依据四:风筝的核心内容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弟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应该保护儿童的天性而不 是扼杀。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 全文以叙事为主,深 深地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练的语言,作了画龙点 睛

7、的点染,使文章感情表达的更加明朗。这篇文章,意蕴丰富,宜采用在整体感 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意,理解全文, 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依据五: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充分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和美以及父母对自己 的深沉的爱,因此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章表现出的亲情美。但因认知水平的限制 及家庭生活责任感的普遍缺失,阅读作品易停留在表面,往往被故事所吸引,很 难关注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这节课中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在理解文本核心内容 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解读,

8、表达个人体验。(二)学习目标陈述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教材编写专家制订出单元学习目标, 在单元学习目 标的要求之下,站在文本的核心内容之上,依据学生情况,制订出风筝一课 的学习目标,陈述如下:1、认知性朗读词语积累课朗读课文,划出生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标明读音标注意思,至少积累1015 个字词。2、感知性朗读文本解读课自读课文,概括故事大意,划分 34层次,推断文章的叙述方式。小组交流讨论, 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归纳文中人物对待风筝的态度, 推断 至少两条文章主旨。独立思考,针对文章主旨谈谈个人的感受。其中,第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3、涵泳性阅读语言品味课教师提示, 合作探究, 找出文章中运

9、用细节描写与对比手法的内容, 推断其至 少两条作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找出两个生动形象的语句说说其好处,并仿写。(三)评估任务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同时评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拓展运用的能力。 评估题:1、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说说你身边是否也有哥哥这样的人?你们之 间有误解有冲突,但这都体现了对你的爱,说说你的故事。2、你想对鲁迅先生、小兄弟、对你的父母老师以及自己说些什么呢?写下 来。二、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 词语积累课(略)第二课时 文本解读课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三月三,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10、吗?导入本课。(二)了解目标,明确任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展示目标,学生齐读)概括故事大意 ,推断叙述方式。归纳人物态度 ,推断文章主旨 。针对文章主旨谈谈个人感受。(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1.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要求扣住时间、人物、事件、情感进行概括。2. 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采取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落实目标 1 )(四)合作探究,归纳主旨1.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动作、神态的语句,把关键词填入表中: 明确:人物事件前一一第三段事件中一一第四段事件后剩余部分我嫌恶、可鄙满足、愤怒、傲然 抓、掷、踏自省、补过、 沉重、悲哀小弟喜欢、呆看出神、 惊呼、跳跃惊惶、瑟缩、绝望忘却2. 讨论下列问题,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做出结论。(1)哥哥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弟弟前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3、归纳本文主旨。(落实目标2)(五)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学完本文,理解文章主旨,请你1、说一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