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_第1页
《蜡烛》教学设计_第2页
《蜡烛》教学设计_第3页
《蜡烛》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课 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2)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3)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二、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三、教学难点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语段感悟法、品析法。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

2、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2、解题(1)见注解。(2)作者材料补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3)背景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

3、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识记词语(正音、解词):鞠躬(j gng): 弯身行礼. 瓦砾(w l): 破碎的砖头瓦片.鞠躬(j gng): 弯身行礼. 地窖(jio):保藏薯类

4、,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精疲力竭( ji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 f ):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永垂不朽( chu):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颤巍巍(chn w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4、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 (1)简洁概括本文内容。(2)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3)作者共写了几处?(4)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1)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

5、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2)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3)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

6、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4)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A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B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C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5、深入理解(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学生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回答,教师引导、明确:A反复描写:文章不断对炮火(11处)、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处)、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处)、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

7、烛(6处)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B作用: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2)揣摩老妇人的心理老妇人始终没有

8、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引导: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