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_第1页
书法家的故事_第2页
书法家的故事_第3页
书法家的故事_第4页
书法家的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书法家的故事,书圣 王羲之,书法家生卒年: 公元307-367年。 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是王导的侄子。其人品高洁,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参考数据:陈麦青,王羲之(台北: 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王羲之从7岁就开始学书法,到了十二岁那年,王羲之在父亲枕头底下发现藏有前人写的笔论,便偷偷地拿来读,越读越有兴趣。 当母亲知道他读的是笔论时,就对他说:你现在年纪还小,读笔论这样的书,恐怕还读不懂吧?父亲听了也说:不要性急,等你长大了,我会教你的。可是王羲之回答说: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像走路一样,不停地走,才能前进。 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王羲之越学越好,越练越神,其书法艺术终于

2、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后人遵为书圣,王羲之很喜爱鹅,因为鹅的脖子细极长,并有弹性,当鹅的脖子摆动时,自然形成一幅曼妙的舞姿。王羲之模仿它的形态,挥毫转腕,所写的字雄厚飘逸,刚中带柔,既像飞龙又像卧虎。 王羲之明白学写书体,不能一味的仿效,必须吸取古人神韵,加以灵活变通,才能有自己的风貌。所以他往往在字体上,求得数种不同的写法。 传说王羲之所写的羲字、之字、当字极多,但往往字字不同,这就是变化体势,他在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就变成了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变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王羲之书法写得好,传说是因为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

3、健,绝代所无之誉,最著名作品:兰亭集序 。 兰亭集序 ,是由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写了这一篇千古名作,据说当时王羲之已醉,醒后重写,竟不如原本精彩,为王氏传家珍藏。 而摹本中以冯承素双钩填墨之神龙本,公认最为接近原貌,王献之,书法家生卒年:公元344-386年,参考数据:华宁,王献之及王氏一门(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不仅书法写得好,画画也很厉害。当时有个大司马叫桓温,威名烜赫,不可一世。 有一天,桓温拿了一把檀扇子要王献之替他绘画。王献之其实刚喝过绍兴酒,握笔手有些不听使唤。他画好一头牛后,正要落笔题款,不小心将一滴小墨点溅在牛蹄边。王献之吓了一跳,

4、他知道桓温性子暴躁,弄污了扇子可不是闹着玩的,旁观的人也为他担心,王献之不动声色,想了一想,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于是很快的完成了画,并在画扇的另一面用小楷写了一篇驳牛赋。 第二天,桓温高兴的拿扇子去看,他发现画面的牛蹄边,有只蚂蚁似乎在爬动,就用手去弹了几下,想把牠拍去,但是却一动也不动,仔细一瞧,原来是只画蚁,这时,桓温赞不绝口的说:王献之的字好,画也妙啊!他画的蚂蚁,我以为是真的呢,献之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最著

5、名作品:鸭头丸帖 。 此帖笔势灵动,神趣活现,草到最高点,而墨迹和淳化帖 、 大观帖所刻的酷似,足以相信为子敬书,当时的皇帝甚至随身携带此帖,非常重视,欧阳询,书法家生卒年:公元557-公元641年,参考数据:周斌,欧阳询虞世南(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故事与典故,朝日新闻是日本早期最大的一家报纸公司之一,有分早报和晚报。朝日新闻的报头题字,竟是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但是更奇怪的是欧阳询公元641年去世,而朝日新闻是在公元1888年才创办的,两者竟相距1247年之久,而欧阳询怎么会去书写朝日新闻的报头字呢,原来,我国在唐代时,汉字书法就已经流传到日本。而现在日本使用的

6、文字,就是借代汉字的旁边部首演变而成的。同时,汉字已为艺术欣赏,也随之在他们中间蔚然成风。当时日本使者经常不惜重金到中国购买书法名流真迹,作为书写的模板。欧阳询的法帖也就是其中争购的对象之一,原来,我国在唐代时,汉字书法就已经流传到日本。而现在日本使用的文字,就是借代汉字的旁边部首演变而成的。同时,汉字已为艺术欣赏,也随之在他们中间蔚然成风。当时日本使者经常不惜重金到中国购买书法名流真迹,作为书写的模板。欧阳询的法帖也就是其中争购的对象之一,朝日新闻近代在东京创办时,有几位筹备人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崇拜欧阳询的书法,一致通过要将欧阳询的书法作为报头题字的决定,于是找来欧阳询的得意之作宗圣观记

7、,从中选取完整无损的朝、日、闻三字,用双钩法描成填本,再把帖中缺少现在的新字,巧妙地用亲字和析字分别剔去见旁和木旁合并而成。这样, 朝日新闻四字,就以饱满的形体、瘦劲的姿态出现在该报的首端了,作品特色:字体比较含蓄而圆润,九成宫醴泉铭则融合了隶书的感觉,其间字体架构变化之妙,字体以险峻而体态优美著称。 最著名作品: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书法家生卒年:公元558-638年,参考数据:周斌,欧阳询虞世南(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故事与典故,唐初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法度严谨,外柔内刚,潇散洒落,有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之誉。 虞世南是一位经久历练颇得孔孟真谛的醇儒,他的书法更多的是继

8、承魏晋六朝二王书法的妍美的风格。他一生谨守二王尺度,在他的书法里,似有一种篇跹之势,方圆合度的自然风姿,其书法在儒家伦常礼教浸润之下,形成了圆融遒逸的自家风貌,从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赏识,为太宗倡导王羲之书风,作品特色: 其书风融合南、北两派而自成一格。并将其个性严谨、忠君敬事,显现在楷书笔法中。 最著名作品,褚遂良,书法家生卒年:公元596-658年,参考数据:白鹤,褚遂良(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故事与典故,褚遂良早年深受父亲的影响,常出入于名士官场之中,博涉经史,潜心翰墨。青年时,其楷书授到欧阳询的称道,视为难得之材。又曾师虞世南,精研羲之笔法。其间又曾师从以疏

9、瘦见称的书法名家史陵。据记载,史陵的楷书笔法精妙, 不减欧、 虞 (金石录)这对褚遂良晚期书风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孙过庭的故事与典故:书法家生卒年:约公元618-698年,孙过庭一生,仕途坎坷,直到四十岁才做到一个小官,但不久就遭谗言被迫弃官,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最后遇暴疾死亡。虽然如此,他却能怡然养性,写下书论双绝的书谱,在书法史上名垂千古。 在当时,孙过庭的地位并不显赫,新、旧唐书都无记载。但随时间的推移,书谱已成为草书史上的烜赫名迹,而书谱在书法艺术理论的见解与贡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品特色:其书法上承东晋草法,下启唐代草书,有继往开来之功。 最著名作品:书谱,颜真卿,书法

10、家生卒年:公元709-785年,参考数据:李怡,颜真卿(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故事与典故,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

11、情作风了。他和唐代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作品特色: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书法家最著名作品:颜勤礼碑、 多宝塔碑,怀素的故事与典故,书法家生卒年:公元737-卒年不详。 怀素因家贫而出家为僧,钟情于书写,无钱买纸,乃在住家附近广种芭蕉,取蕉叶代纸书写。这传奇故事常被传述,也常被画家引为绘画题材。 怀素性喜饮酒,不拘小节,时人呼之为醉僧,又将他与张旭并称为张癫醉素,时评张长史为癫,素师为狂,以狂继癫,孰为不可。晚唐诗人裴说怀素台歌云杜甫李白与怀素,文星酒星草书屋。将他与李白、杜

12、甫并举,参考数据:仲威,张旭、怀素(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作品特色: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曾得韦陟赏识提携,后又师从张旭弟子邬彤。陆羽僧怀素传载:彤谓怀素曰: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 寒寂劲硬, 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曰:孤蓬自振,惊杀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于此。 书法家最著名作品:自叙帖,柳公权,书法家生卒年:公元778年-865年。 心正则笔正笔谏,参考书目:张小庄,柳公权(台北:石头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故事与典故,柳公权从小就非常好学,十二岁时,辞赋就已经写得很好,他的诗、书、音乐都非常精通。他性格刚毅,忠直敢言,是唐代

13、著名的书法家。有一次,昏庸的唐穆宗向柳公权请教用笔的方法,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话与含双关,皇帝听了免面有愧色,但并没有发怒,他知道柳公权希望他远离小人,以国事为重,后人就把这段故事称作笔谏,作品特色:他的书法学自王羲之,继承了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收集近代各家的笔法,精研苦练,终于有了自己的风格。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的楷书参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笔画细瘦之中,仍运用颜筋使转顿挫之方法,故运笔之迹外露画外,但不免有剑拔弩张的感觉,苏轼的故事与典故,书法家生卒年:公元1037-

14、1101。 苏轼少年时期成长于四川山城中,成年后进入仕途, 一生都在宦海中沉浮, 历尽坎坷与艰辛,在政治上无从发挥理想。但他卓越的才华,却在文艺上开花结果,无论是诗、文、词、赋、书、画 都冠绝一时,传诵千载,他是文艺史上少见的全才,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参考书目:卢延清,苏轼(台北:石头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故事与典故,苏轼心胸豁达,喜爱交逰,热爱人生,具有儒家的进取、道家的超脱和佛家的圆融,居逆处顺,随遇而安,成了千百年来文士与一般民众都喜爱的历史人物,他的书法艺术虽只是苏轼其中一项重要的成就,却是窥视他丰富心灵最直接、最生动的凭据,作品特色:苏轼的书法, 名列宋四家之首, 他开

15、创尚意书风,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个性,为宋代书法注入新的契机。 书法家最著名作品:寒食帖,米芾的故事与典故,书法家生卒年:公元1051-1107。 米芾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家世为武夫。他幼时便跟随母亲到京城,生长在皇家邸府中,与皇亲国戚相识。凭着这层特殊关系,在他的早期生活和仕途上颇为顺利。 米芾的书画深具功力,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世称米家云山。擅长书法,工楷、行、草、篆、隶诸体,以行书成就最高。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参考书目:石莉,米芾(台北:石头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故事与典故,米芾是收藏家、鉴定家。米芾家中饶有资产,他为了得到古代的名画,不但耗尽巨资。而且可谓费尽心机和周折

16、,相传他有时甚至不择手段的骗取诗画。米芾因为收藏颇丰,故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着有砚史一书。对各种古砚的晶样、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辩论,作品特色:米芾泛览博观,精通古人笔法,融会贯通,学古而能自出新意。明董其昌评其书法: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笃祖,面目非故。由是米芾在宋代讲求意趣和个性的书风审美中,成就最大。 书法家最著名作品:帖,赵佶,书法家生卒年:公元1082-1135,参考书目:高明一,中国书法简明史(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月,故事与典故,北宋 赵佶是北宋

17、末年的一位皇帝,他自幼酷爱书画,在位二十五年,政治上虽昏庸腐败,但于绘画事业却有倡导能力。其本人诗书画均有精湛的造诣,艺术上创作了无数精美的作品,尤以花鸟画专长,以工细彩墨为主,有时并能寓巧于拙,作品特色: 对文化最出名的贡献,就是他的那笔字,叫做瘦金体。宋徽宗狂草千字文,愈看愈有味。每个字都似有结构安排。前人论草书有云: 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得寸进尺意。 书法家最著名作品:牡丹诗、怪石诗,邓石如的故事与典故,书法家生卒年:公元1743-1805年。 邓石如的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备尝艰辛。只有在九岁时跟父亲在塾中念了一年的书,后来就砍材、贩卖饼饵来养活自己。在祖父和父

18、亲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对于书法、金石、诗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摹仿父亲木斋先生的篆刻和隶书,他摹仿汉人的印篆也很有功力。邓石如十七岁时便开始凭一技之长,走上了以书刻自给的道路。后世称邓石如为清代碑学第一人。篆刻方面,又以凝重含蓄的特色自成一家,谓之邓派,参考数据:单志泉,邓石如(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作品特色: 邓石如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他勤习秦篆、好摹汉印,开清代篆书风气之先河,其成就对斯冰亦不遑多让;并以篆意写隶,辅以魏碑骨力,风格独具。更以小篆入方寸之印面,酣畅多姿,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书法家最著名作品:,齐白石的故事与典故,书法家生卒年:公

19、元1863-1957年。 齐白石自幼出生农家,曾学木工雕花,其诗、书、画、印皆自学而来。齐白石幼年接触的是民间艺术,诗从唐诗,书学颜体、同乡前辈何绍基,画从芥子园画谱,而印从基本六书通等字书学习篆字进而发展而来。齐白石中年以后才投名师门下,其临摹古人所临不多,常自有取舍,突破古人窠臼;其书拙重,精神饱满,其画简炼、参入乡土趣味、色彩绚丽,呈现其书画艺术丰富而新颖的风貌,参考数据:周斌,齐白石(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作品特色: 齐白石起自民间,富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其书法与绘画、篆刻互相影响,形成纯朴、直率和雄健的风格。其字,线条宛如长枪大戟,独来独往,转折处斩钉截铁,屈伸

20、有力,又极注重布白之道;无论大小、繁简,都错落有致,给人自然洒脱、痛快淋漓之感。 书法家最著名作品:,沈尹默的故事与典故,书法家生卒年:公元1883-1971年。 沈尹默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幼年入私垫启蒙,并勤习书法,遍读唐诗,二十二岁自费赴日留学,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在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并肩战斗,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如月夜、三弦等著名的白话诗篇,着有诗集秋明集、秋明室杂诗、沈尹默诗词集等,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故事与典故,沈尹默在书法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甚至盖过了他的诗名。他和于右任是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

21、的一代书宗,分别代表帖学和碑学的两座高峰。他的书法主要取法二王、米芾等帖学大师,掺以北碑墓志的影响,精于用笔,清健秀润,自成一家。侧重书法理论的研究和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着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术经验谈辑要释义等多种理论著作和法帖,故事与典故,1967年文革期间,因担心反动书画累及家人,将毕生积累的自己的作品以及明、清大书法家的真迹一一撕成碎片,在洗脚盆里泡成纸浆,再捏成纸团,放进菜篮,让儿子在深夜拿出家门,倒进苏州河。 1971年6月1日,备受文革迫害的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作品特色: 沈尹默书法工正形草书,尤其擅长行书,以二王为归宿 。初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名家。晚年融会了苏轼、米芾等人的风格,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 书法家最著名作品:,谢宗安的故事与典故,书法家生卒年:公元1908-1997年。 谢宗安自幼家学渊源,在家风熏陶下能文、工诗。幼时就已兼习各种书体。抗战后,中央日报社举办东南书画联展,曾以大草而誉噪一时。来台后,与友人马绍文、高拜石、尤光先、陈其诠等氏同组八俦书会,相互切磋,每年举办公开展览,以推广艺术,影响当时书法风气甚巨,故事与典故,谢宗安于退休后展开书法教学生涯,直至九十一高龄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