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流口水-----处方集_第1页
(最新整理)流口水-----处方集_第2页
(最新整理)流口水-----处方集_第3页
(最新整理)流口水-----处方集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完整)流口水-处方集(完整)流口水-处方集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流口水-处方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流口水-处方集的全部内容。流口水-处方集 多涎症(脾虚) 吴某,男,11岁,1975年冬季诊治. 家长代诉:此儿在两岁时曾患脑炎,病愈后遗有语言不利,口

2、角流涎,量多而清稀,终日不断,衣襟尽湿。兼见面色苍白,形体较瘦削。舌质淡,苔薄白。 证属气虚,治以两补心脾之法,予四君子汤加味. 炒白术6 g,党参8 g,茯苓10 g,炙甘草5 g,桂枝4 g,石菖蒲6 g,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此患者系笔者赴外地讲学时经治,给药后即返京,约半月后收到其家属来信,谓口流清涎已除,要求继续调治其语言不利。乃用上方加减为剂,寄给患者家属,未知其语言有否改善。 【按语】本案多涎症,病机为心脾两虚。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脾为涎”,该文将汗、涕、泪、唾、涎“五液”分属五脏,而涎为脾之液,故见有涎液过多之病,当考虑到从脾论治一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云:“诸病水液,澄

3、彻清冷,皆属于寒”;患儿涎液清稀,加之病程日久,面色苍白,当属脾虚之证无疑。因其尚有语言不利,而“心主舌”,故在四君子汤补脾气的基础上,加用了通畅心脉、开心窍的桂枝、菖蒲。从已知疗效看,其口涎过多已经消除。正是脾气得复,而流涎即止的例证。多涎症(脾热) 宋某男,24岁,两月来口涎过多,昼则不断吞咽,夜卧则流湿枕席.舌色正,苔薄白,脉略弦实.询其口液性状,言稍有苦味,浸渍衣物干燥后发硬。 此属脾热之证,治以清泻脾热i方用泻黄散加味。 防风6 g,炒栀子10 g,生石膏15 g,丹皮10 g,藿香10 g,生牡蛎15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诊:白天口涎已基本正常,惟每清晨起床前流涎

4、仍多.再以前方加柴胡、茵陈各6 g,2剂。病愈。 【按语】本案多涎症,病机为脾热。 患者年轻体健,偶然脾脏失调,津液上溢,实证居多,又因其涎味苦乃火热之象,渍物发硬则是“混浊”的表现,“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故以清热之泻黄散而收效显著。又其清晨涎液仍多,清晨盖在寅卯时(37时),此时辰则与少阳肝胆之气相应,当是少阳疏泄不利而木来乘土,以致脾病又有反复.故加用柴胡、茵陈以疏泄之而收全功。多涎症 例1 王某,男,45岁,咸阳市某校教师。1980年11月2日初诊: 唾液增多2月,加重2周。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月前原因不明地出现唾液增多,未予在意,诸证渐次加重.两周来,每分钟即要唾四

5、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b。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剂,皆无效验,难明所以,患者痛苦异常,特来求诊。 现症: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 证属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所致。治宜健脾温中燥湿化痰, 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 g,炙甘草6 g,干姜8 g,白术15 g,半夏12 g,茯苓12 g,陈皮9g,桔梗9 g,焦楂14 g,5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唾液较前减少,脉仍沉细但较前有力.上方加黄芪15 g,

6、麦芽15 g,去焦楂。6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除小便有时不畅外,余证基本消失,现只四五分钟唾一次,量亦减少,宗上方加车前子10 g,减干姜2 g。6剂,水煎服。服后遂愈。半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病者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 例2刘某,女,52岁,农民,陕西旬邑县人。1982年4且7日初诊:频吐涎沫40余天,上脘部疼痛,在旬邑县医院住院半月,治疗无效,4天前转来我院,以“呕吐待查及肾结核(?)”收住院。经用补液、抗结核、支持疗法及黄芪建中汤、旋复代赭汤等治疗20余日,效不著。 于4月7日邀我会诊,查患者仍频频呕吐白稀涎沫,恶心不欲食,时而呃逆,每日仅进食二两左右,口不渴,头昏微痛,卧床不起,声低懒

7、言,二便尚利.脉沉细,舌淡红无苔而润,体瘦,面色萎黄少华,胃脘部柔软有轻度压痛。 证属肝胃有寒邪,脾虚失运,反聚液而为痰涎,随寒邪上逆致呕吐涎沫,因治未得法,病延日久,气阴亏耗,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用吴茱萸汤加味。 方药:党参14 g,吴茱萸5 g,半夏15 g,生姜15 g,公丁香2 g,陈皮9 g,茯苓15 g,炙甘草6 g,沙参15 g,炙枇杷叶15 g,川连2g。5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呕吐涎沫次数及量均明显减少,已不恶心及呃逆,头不痛但昏,小腹部时胀满,午后微觉手足心热,余如前,舌淡红苔少,脉沉细.药已中病,守原方继服3剂。呕吐涎沫已止,小腹不胀,胃脘仍有轻度压痛,精

8、神食欲仍欠佳,脉沉细较前有力,舌红苔少。拟宗前法,减少温药,增入健脾开胃之品,用吴茱萸汤合枳术丸化裁。 处方:党参14 g,吴茱萸2 g,半夏12 g,茯苓15 g,枳实10 g,白术12 g,炙甘草6 g,陈皮9 g,公丁香l g,沙参15 g,焦楂15 g,麦芽15 g.3剂,水煎服。 未再呕吐涎沫,食欲复常,今晨早饭即进主食3两,食后胃脘略胀,余无不舒,可下床走动。守三诊方再服6剂,以冀巩固,遂痊愈出院.【大人流口水】茯苓、桂枝、白术、生姜各12克,党参、黄芪各15克,升麻、甘草各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功效】温阳化饮,主治成人多涎症,不分白天黑夜,口涎自出,夜间

9、常将枕头浸湿,不思饮食,乏力便溏,多矢气,舌淡有齿印,苔白滑,脉沉弱。小儿多涎症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不和,心神不宁。 【治法】健脾安神,收涩止涎。 【方名】固涎散。 【组成】桑螵蛸30克,菖蒲9克,远志9克,五味子9克,山茱萸12克,龟板15克,五倍子9克,当归9克,茯苓9克,人参9克(煎汤)。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人参汤下(无人参可用党参3倍量)。亦可煎服。 【出处】孙孝洪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胃虚寒,气虚不摄。 【治法】健脾、益气、摄涎。 【方名】五味异功散加味.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鸡内金6克,茯苓9克,陈皮4克,苡仁12克,淮山药12克,炙

10、甘草12克, 益智仁9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国权方 lt;多涎症> 就多涎治验谈涎为脾液2000年5月8日笔者遇一青年男子愁眉不展前来就诊,诉近三月来口中涎液 余涌,白天尚可吞咽,夜间则流湿枕席.屡屡就诊,中西兼治,了无些效,为此非常苦恼。详察病状,涎液量多清稀,肢倦畏寒。言语清晰,未见口角歪斜,苔白微腻,脉细而迟。余据内经“涎 为脾液”之说,责之于脾,辨为虚寒证,试予理中汤加味:党参10g,炒白术10g,干姜10g,清半夏10g,茯苓12g,木香6g,丁香3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涎液大减,续服5剂,遂愈。不由自惊

11、其验。其后又曾遇4例此症患者,均从脾论治,皆取效甚捷。兹再举1例: 刘某,女,41岁.诉两月来白天涎多频吞,夜间需用塑料布上覆毛巾,置于枕上,以防流涎漫湿被褥,也曾多方求医无效。西医曾予阿托品临睡前服用,其症略减,但停药后又复如初。并感口涎略苦,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滑。余辨为脾热证,予清泻脾热,自拟 方如下:川连5g,石膏20g,滑石15g,茯苓12g,白术12g,扁豆12g,锻牡蛎20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服7剂后病愈。随访两月未见复发。余益叹古人之论精确。小儿流口水、两方管住嘴治小儿胃寒流口水:玉米须子(干鮮均可),一般二个玉米的须子均可,煮水喝每天一,二次。喝四五天后就会发现

12、孩子流的轻了。再坚持喝几天,就会好了,喝不下可加糖。此方安全可靠。不是胃寒的也可试一试。我一邻居家的孩子流的非常厉害,前几天我告诉她妈妈后刚治好。所以推荐,绝对有用. (验证方)“用猪尾巴治疗小儿流口水非常管用!方法是:买点卤好的猪尾巴让孩子嗍食。孩子在嗍食猪尾巴的过程中,会慢慢习惯吞咽口水的动作,从而改掉爱流口水的毛病。此法不要求每天使用,隔几天让孩子吃一回就行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嗍食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他把尾巴尖上的细小尾骨吞下。按照此方法,大概四五次即可治好小儿流口水的毛病.”献方人:杨老师小儿流口水奇效方 (1)淡菜20克,西瓜皮50克,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至150毫升,去

13、渣,加入冰糖24克溶化,凉后即可随意服用。每日1至2剂,连服7至10日。 (2)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 再与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连用7至10天. (3)白术6克,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当归补血汤治疗牙龈出血睡觉流口水症状:牙龈出血,刷牙尤甚。睡觉流口水,甚至能流醒。一年余. 治疗记录:曾效法火神郑老爷子,服用四逆汤,有效,但未去根,不久复发.服附子理中丸,益甚。 就这样,也没有好办法。一天突然想起吴茱萸汤,服一剂,无效。网游之际,忽遇李可老先生治病经验: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

14、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马上实验:当归15黄芪30。 效果:服一次,出血量大减、口水流少。服一剂,血无,口水再减。再服一剂,愈。可谓一剂知,二剂已。小儿流涎验方 处方生南星30克。研成细末,每晚用10克,用醋调成饼状,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上,胶布固定,第2天早晨取下,连贴37天。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流涎【病例】某女,17,近来自述睡觉时爱流口水,胃怕冷,察其舌苔发现厚腻.询问后才知为了减肥,自己已经吃香蕉有一年多时间.余无不适症状。【辨证】为中焦不运,寒湿内生,脾气虚弱,统涎失职。【治疗】七味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15 白茯苓15 白术15 藿香叶15

15、木香6 甘草3 葛根20 佩兰10 香附10 泽泻10 砂仁10 4副【疗效】吃完药后,其母打电话说,流涎已至,舌苔正常。小儿口水不停流 小方也可去顽疾炒白术 15克 生山药 30克 用水煎,煎好后,加适量白糖调味,当做饮料,频服.(5岁以下儿童减半)。 希望有此患的朋友赶紧试试,也许可以解决朋友的痛苦。小儿流涎效方方1 外用:吴茱萸、天南星、五倍子各等份研细,取15克用醋调糊,敷在双侧涌泉穴上,外部固定,睡前敷,早晨取下,敷3-4天治愈。本方也适用于成人。 方2 外用:吴茱萸。肉桂各10克,白矾15克,煎水,每晚睡前泡双足30分钟,3-4天治愈.本方也适用于成 人. 方3 内服:泥鳅鱼半斤,

16、去内脏晒干,炒黄研粉,每次服8克,黄酒送下,每日服二次,服完治愈,本方也治成人睡眠时流口水方流涎1:生白术9克。用法:将上药捣碎,加水和食糖适量,放锅上蒸汁,分次口服,每日1剂.疗效:一般服药3-5天即愈。方2:桑根白皮20克(不足1岁用10克).煮服,连服3-7日。疗效:治疗21例,均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方3: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煎服。疗效:3-5剂可愈.流涎脾胃虚寒口角流涎,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治当温脾燥湿.(一):理中汤。由人参(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二)处方:鹿角屑末。用法:鹿角屑末每次用0.5克左右,水饮服1盅.(三)处方:

17、温脾散.由附子、干姜、白术、甘草组成。用法:上药白术2份,其余各1份,研为细末,每次1.5克,米汤送服,每日2次。(四)处方:摄涎汤.由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白术6克组成。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五)处方:益智仁30克,土炒白术40克。用法:取药加白面粉400克,再过细筛后,加食盐和炒芝麻各10克,水适量和面烙焦饼40板。用前放灶上烤焦后再食.12岁每日2次,每次半板;34岁,每日2次,每次1板;5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板。(六)处方:益智仁25克,半夏2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4。5克,服时加适量红糖拌和冲服。

18、(七)处方:天南星30克。用法:用醋调,晚间敷足心涌泉穴,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一般敷34次可愈.但对口腔炎症引起的小儿流涎无效。(八)处方:肉桂10克(为一次剂量).用法:研末,装瓶备用。用时,将醋与药粉调至糊饼状。每晚在小儿临睡前,将本药均匀地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九)处方:吴萸子3份,胆南星1份。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临睡前先洗净脚揩干,取上药15克,用陈米醋调成粘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可。或取胆南星10克,吴茱萸20克。共研末,每次取药粉1克,蜜调为膏敷脐部,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连用

19、5次为1个疗程。(十)处方:桔子皮100克,干姜5克,益智仁30克,甘草15克,蜂蜜500毫升。用法:将桔子皮、干姜、智仁、甘草共放锅内加清水500毫升煮取150毫升,用纱布滤去渣滓,倒入蜂蜜,再用文火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瓶装备用。12岁者每次10克,35岁者每次15克,6岁以上者每次20克放口内含化或用温水冲服。每日23次,疗程不限。本方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流涎.脾胃湿热口角流涎,涎液稠粘,口干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治宜清热燥湿。(一)处方:灯心3克。用法:将灯心切细调入鸡蛋内,加盐少许,用猪油炒熟,空腹服。(二)处方:焦栀子.用法:研末,加糯米粉适量,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外用纱布包

20、扎,每天换药1次。(三)处方:黄连1.5克,生石膏25克,豆腐适量.用法:共煮开半小时,去药渣,喝汤吃豆腐,味苦可加白糖。适用于脾胃积热患儿。(四)处方:白矾9克。用法:热水一脸盆,入白矾9克,频洗两足,连洗14日有显效。(五)处方:雪梨汁50毫升,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用法:将青果、石斛、生地、灯心草共放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雪梨汁混合。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天。12岁小儿酌减。(六)处方:白萝卜200克,生石膏15克,莱菔子5克,淡竹叶10克。用法:将白萝卜洗净,捣烂绞取原汁,另将石膏、莱菔子、淡竹叶置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100毫

21、升,去渣,与萝卜汁调匀。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1015天。2岁以内小儿酌减。五、六两方适用于小儿脾胃积热流涎。(八)处方:灯草6克,山栀3克,生石膏10克,生地6克,黄芩3克,黄连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九)处方:冬青树叶。用法:将冬青树叶擂汁,入口一漱即好.小儿流涎的偏方单方1.取丁香、肉桂各3克,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止涎。2。取吴茱萸末适量,醋调成膏状,敷于双足心。此方有引热下行的作用,对因口舌生疮所致的小儿流涎有效3。取明矾1520克研末,开水化开,再加温水,使温度降至3840,水量以浸没足

22、背为宜,每日泡脚1次,连续23次。可收敛健脾。4。取肉桂10克(一次量),研为细末,用醋调至糊饼状,于每晩在小儿临睡前,将药料匀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双脚涌泉穴上,然后用胶布固定,早晨取下,连敷35次小儿流涎。1、【南黄府醋饼】中医秘方大全 【主治】小儿流涎. 【配方】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 【功效】温肾补脾,敛涎止涶. 【制法】上二味共研细面,府醋(保宁醋)调制成饼。 【用法】将药饼包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换药1次 。 【按语】大凡小儿流涎,多因脾胃湿热,使廉泉不能制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所致。唾为肾之液,且肾为水火之宅,故本病还当责于肾。寒者肾阳可温,热者肾阴清调。涌

23、泉乃肾经“井穴,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源头受控,远端得治。涌泉穴,平调脾胃寒热,此乃上病下取双向调节.所以不论脾胃湿热寒虚、或见肾家之唾为病,皆收良效。饼中除府醋味酸性收敛外,南星、蒲黄二味均有温肾补脾,敛涎止唾之功。治疗小儿流涎症验方5则本病多由小儿大脑发育尚未健全,唾液腺分泌过多导致从口角流出的一种现象。1 大枣等治流涎症方剂 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制用法 将上药煎水,分2次服.每日1剂。验证 用上药治疗小儿流涎症患者,一般服至35 剂即告痊愈.2 桑白皮治流涎症方剂 桑白皮10-20克。制用法 将上药加水100ml , 煎至60ml ,分2-3次口服,每日l剂。5 剂为1 个疗程

24、。验证 用本方治疗小儿口角流涎症患者130例,均经用药12 个疗程获治愈。3 鸡内金等治流涎症方剂 鸡内金、生黄芪各10克,益智仁、白术各8克。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4 剂为1个疗程。验证 用本方治疗小儿口角流涎患者95例,均获痊愈.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39例;2个疗程治愈者46例;3 个疗程治愈者10例。随访未见复发。4 滞颐方治流涎症方剂 吴茱萸、盐附片各5克,面粉10克。制用法 将前2味研细末,人面粉拌匀,用半水半醋调成干糊状,备用。取上药贴两足心(涌泉穴)上,用纱布扎紧,晚贴晨除之。功效 温补降热验证 效果很好,多1夜而愈备注 引自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2)。 5

25、 ,抽薪散治流涎症方剂 吴茱萸子3份,天南星1份。制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粉15克,用陈米醋调成枯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或4次即可。功效 散寒化痰,导热下降。验证 治疗100多例,均获痊愈。备注 引自1988年医学文选)( l)中祖传秘方验方集。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小儿流涎案杨丽阳,女,7月龄。流涎5月。清涎太多,低头尤甚,抬眼望人时亦流涎,每日打湿毛巾20余条,颈部潮红潮湿,轻微糜烂。大便软,无泄泻,指纹沉青,舌淡苔白滑。生姜20,生半夏20,茯苓30,肉桂10克。2付。煎服,2日服一付。2009-623复诊:流涎减轻八九成,下巴

26、颈部潮湿糜烂处转干燥.偶低头时间稍长时流涎。体重不达标(母亲转述,体重不详),纳少,指纹沉青,舌淡滑。生姜20,制半夏20,茯苓20,肉桂10克,砂仁15,炒鸡内金15克。3付,2日一付,痊愈。按: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有两条,“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7月大的小儿流涎,可排除口腔炎性疾病所致流涎,证属水饮为患,故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因患儿指纹沉青舌淡滑,加肉桂培补命火以温化水饮;问曰:何以不用附片?见小儿就诊时好动,恐不耐受附子大热之品,故仅加肉桂。首诊2付后流涎即大减,复诊加砂仁鸡金巩固善后.本人在转成经

27、方派风格以前,若治此症,用药多半会从温补脾肾入手,用药不会少于1314味,此次选小半夏加茯苓加味,共4味药,能获如此速效,确出笔者所料。肉桂敷脚心控制小儿流涎处方:取肉桂10克(一次量),研为细末,用醋调至糊饼状,于每晩在小儿临睡前,将药料匀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双脚涌泉穴上,然后用胶布固定,早晨取下,连敷35次.滞颐一、诊断要点l。涎液过多,不自觉地从口内流出,常滞渍于颐下。2排除口疮、鹅口疮、软瘫、痴呆等疾病。二、鉴别诊断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唾液腺不发达,涎液分泌少,至45个月后涎液分泌量显著增加,6个月后乳牙初萌,又刺激神经,增加唾液分泌。而这一时期小儿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多余涎液外

28、流.不屑病态.(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滞颐有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两类,辨证可从病史、涎液性状及全身症状3方面区别.实热者,病程短,体质好,涎液多粘稠,甚者色黄气秽;虚寒者,病程长,体质虚弱,涎液多清稀。色淡如水,气味腥.二、治疗原则滞颐皆从脾胃论治。实热者,清热燥湿,泻脾和胃.虚寒者,健脾益气,温中化湿具体用药时,还可配合药物外治等疗法。1.脾胃湿热证候表现 口角流涎,涎液粘稠,颐间红赤,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辨证要点 起病较急,病程短,涎液粘稠,全身症状显示湿热之象。治法主方 清热燥湿,泻脾和胃。清热泻脾散加减.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黄连、黄芩、生石膏、栀子、灯心草、赤茯苓等。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大青叶、葛根;便秘者,加大黄;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泽泻;日久伤阴者,加五味子、山茱萸。心脾湿热所致滞颐,可选用口疳散:茯苓3g,桑白皮、芦荟、甘草各lg,黄连、半夏、黄柏、西洋参、薄荷各0.3g,水煎,分3次温服。对脾胃积热流涎症,可用清热止涎散(白术、石斛、扁豆各6g,茯苓、滑石各log,黄连3g,葛根5g)水煎服,1日23次。或选用生石膏、竹叶、银花、连翘等。滞颐流涎致口角赤烂,颐间红赤甚至滋生疮疹者,可用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败酱草各30g,水煎外敷或外洗患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