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陈诗达 应建民 吴玮* 摘要 本文基于对浙江非公企业人才资源总量、结构和素质及其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剖析浙江战略支柱产业与相应的人才结构之间存在的错位问题,重点研究“十二五”期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的发展路径、发展趋势和发展局面。提出,当前浙江经济面临的出口不振、工业下滑、消费不旺、企业困难、三产滞后等看似孤立的现象,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以实施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战略为突破口和新的战略引擎,加快转型升级,有望寻找到解决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方式,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关键词 浙江 非公有制企业人才 发展战略一、前言:人才是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核心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优势的背后往往是人才的优势,而人才优势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优势。浙江陆地面积和人口仅占全国的1.06%和3.6%,2010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到全国的7.5%左右,人均gdp为51800元(居于全国各省区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数77.4%。“浙江奇迹”的谜底正是在于浙江市场化进程中的创业精神弘扬与创业环境改善*作者:陈诗达,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所长;应建民,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玮,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姚先国:解读浙江“十二五”规划中的富民路线图,.。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解放人
3、才,充分调动各行各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创业致富热情,通过大规模的人才创业创新行动,取得了浙江先发优势和独特的发展模式。浙江模式更是非公企业人才开发的主动选择。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全省经济总量的75%、税收总额的60%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浙江私营企业达63万多户,个体户230万人。同时,根据调查,2010年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总量为397.13万人,占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65.25%。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呈现出民营经济大省、“零资源”经济区域、块状经济特色、专业市场大省等特征,是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才队伍决定的。可以这样说,浙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三支队伍:敢为天下先的
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善于模仿不断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能工巧匠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回溯发展轨迹,浙江模式的成功,是人才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浙江非公企业人才获得良好的成长,浙江经济取得卓著的成绩,企业主体和各级政府在人才开发中,深刻体会到:人才是浙江非公企业发展的基础、核心和灵魂。二、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现状分析本文立足调查结果,对全省非公企业人才资源总量、结构和素质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索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调查方案及实施1、调查方案(1)调查范围本次浙江省非公企业人才调查范围是在注册于浙江省内11
5、个市中处于开业状态的非公有制企业,包括:内资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人员,不包括个体工商户。调查对象包括上述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调查时间截止到2010年12月。(2)调查方法及调查方式浙江非公企业数量众多,2010年末,私营企业就达63万多家,故调查采用机械抽样法(systematic sampling)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抽样,此外,还对某些特定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采取了重点调查(major survey)与典型调查(typical survey)的方法,并对重点发展产业中典型非公有制企业采用重点入户访谈的调查方式。2、非公企业人才调查
6、实施调查共发放企业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13份,回收率为82.6%,其中有效问卷355份。被调查的非公有制企业单位广泛分布于18个行业,调查结果发现相对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五个行业,抽样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结构与我省非公经济实际分布结构接近,这为预测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结构性访谈。每种行业类型抽取5-10家代表性企业进行入户走访。就企业的人才结构、人才政策、人才流动、急需人才以及对政府的期望进行了访谈。(二)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现状1、人才总量及密度(1)根据抽样所得的非公企业人才总量为便于统计,抽样调查
7、采取以学历和职称为基础,岗位和职业相结合,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定义人才。抽样结果显示: 2010年末335家非公企业的人才总量为2997人,采用比率推算公式计算得到, 2010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总量为397.13万人。(2)根据历史人才密度所得的非公企业人才总量查阅统计资料,得到20052010年全省的就业及同比口径人才数量,计算得到同期人才密度,表述如下(表1、表2)。按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比的平均增速推算,2010年底浙江非公经济人才总量为401.84万人,扣除个体工商户中的人才46万 根据表2-3,2010年浙江城镇单位人才密度为60%左右,但个体工商户的
8、技能和技术人才非常少,按文献资料及经验数据,我们假设其人才密度20%。同时,2010年浙江个体工商户为230万人,因此我得到其人才总量为46万人。,则2010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总量为355.84万人;按非公经济人才的年平均增速推算,2010年底浙江非公经济人才总量为436.55万人,同样,扣除个体工商户中的人才46万,则2010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总量为390.5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前一种推算方法得到的人才密度高于后一种,但非公企业的人才总量却低于后者。表1 非公经济人才总量现状(2010年按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比推测)年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万)其中: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总数(万)非公经济从业人
9、员占比(%)城镇单位人才总量(万)人才密度(%)非公经济人才总量(万)非公经济人才年增速(%)2005531.12320.6360.37232.6443.80140.44 2006610.84395.6964.78259.2542.44167.94 19.582007666.69447.1967.08301.5145.22202.24 20.422008741.2513.4169.27399.4753.90276.70 36.822009811.23 586.00 72.24464.56 57.27335.58 21.282010881.25 662.73 75.20534.33 60.634
10、01.84 19.74注:非公经济人才总量为笔者按比例推算;2009、2010年的数值由比例推算得出数据来源: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 表2 非公经济人才总量现状(2010年按非公经济人才增速推测)年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万)其中: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总数(万)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比(%)城镇单位人才总量(万)人才密度(%)非公经济人才总量(万)非公经济人才年增速(%)2005531.12320.6360.37232.6443.80140.44 2006610.84395.6964.78259.2542.44167.94 19.582007666.69447.1967.08301.5145.2220
11、2.24 20.422008741.2513.4169.27399.4753.90276.70 36.822009811.23 577.67 71.21455.08 56.10347.55 25.612010881.25 641.93 72.84510.69 57.95436.55 25.61注:非公经济人才总量为笔者按比例推算;2009、2010年的数值由比例推算得出数据来源: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分析两推测值可以发现: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的增幅较为平缓,而其中人才的增幅大大高于普通人员的增加速度,这也说明,近年非公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已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人才。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截止2010年末
12、的浙江非公经济人才总量应在380万人左右。而且,这一推算也印证了课题组按抽样数据得到的推测结果(397.13万),两者基本一致。总的看来,浙江非公企业人才趋于稳步增长,人才密度逐步提高,这得益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政策。2、人才的产业及行业分布(1)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人才分布比较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主要分布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2010年分别占58.83%和22.07%。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表3 20082010年非公人才总量在不同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的分布及比例注册类型私营其他内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年份200820092010200820092010200820092010200820
13、092010人才总量(万)162.01 191.70 233.63 28.50 26.62 34.91 38.88 38.72 43.45 51.93 72.80 85.14 比例(%)57.5958.1258.8310.138.078.7913.8211.7410.9418.4622.0721.44数据来源: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整理得出。从近三年相关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私营企业的人才占比保持稳步增长,而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人才占比则稳中趋降,说明浙江经济的内生力量在逐步增强。2010年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非公企业人才分布如下图所示,由私营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人才是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人才
14、的2倍。说明以民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浙江经济,特色鲜明,非公企业是人才的主力阵地。图1 2010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总量(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布)(2)产业人才分布比较通过采用比率推算得知,2008-2010年各产业中人才分布和变化有一定差别。第一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20082010年的人才总量分别为24.56万人、26.95 万人和23.24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2%。第一产业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主要分布于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者人才占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总量的70%。第二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20082010年的人才总量分别为186.95万人、207.63万人和253.75万人,年
15、均增长率为16.64%。他们在各企业类型的分布相对均匀。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20082010年的人才总量分别为69.81万人,95.26万人和129.1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1.29%。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年增长幅度最快。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都比较大,但在第一产业中增幅呈下降趋势,在二三产业中的增幅上升明显;其他内资企业人才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人才增幅较快。分布具体情况见表4。表4 人才在不同产业、企业类型的分布及比例 单位:万人经济类型年份产业类型人才总量第一产业比例(%)第二产业比例(%)第三产业比例(%)私营200
16、822.94 14.1690.29 55.7348.78 30.11162.01 200925.09 13.09107.49 56.0759.12 30.84191.70 201021.54 9.22137.66 58.9274.44 31.86233.63 其他内资20080.00 0.0028.50 100.000.00 0.0028.50 20090.00 0.0022.07 82.924.55 17.0826.62 20100.00 0.0026.79 76.758.12 23.2534.91 港澳台商投资20081.62 4.1626.74 68.7910.52 27.0538.88
17、 20091.85 4.7925.76 66.5311.11 28.6838.72 20101.69 3.9030.42 70.0211.33 26.0843.45 外商投资20080.00 0.0041.42 79.7510.52 20.2551.93 20090.00 0.0052.31 71.8620.48 28.1472.80 20100.00 0.0058.88 69.1526.27 30.8585.14 数据来源: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整理得出。在本次调查的非公有制企业中,有占10%左右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比率推算,2008-2010年高新技术领域中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总量占全部非
18、公有制企业人才总量的16.94%、18.98%和24.26%。近年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增长较快。说明人才发展趋势与浙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趋势一致。(3)行业及人才分布比较在行业分布中,制造业拥有的人才数量最多,为238.52万人,占60.06%,其次是建筑业和批发与零售业,分别为95.20万人和18.06万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名列第4、第5位,分别为7.43万人和7.31万人。人才数量最少的3个行业是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分别为0.09万、0.23万和0.60万,3个行业只占人才总量的0.23%。(
19、见表5)表5 2010年非公企业人才总量(按行业分组) 单位:万人、(%)行业人才总量比例农、林、牧、渔业 0.230.06采矿业 0.600.15制造业 238.5260.0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800.20建筑业 95.2023.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970.7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171.55批发与零售业 18.064.55住宿和餐饮业 5.261.32金融业2.170.55房地产业 7.311.84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7.431.8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4.691.1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690.1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
20、.140.29教育 2.970.7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830.46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1.030.26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0.090.02总 计 397.13100.0数据来源: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整理得出。课题组在调研中,将非公企业的人才队伍主要分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三支队伍上,其发展和分布情况如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增长发展较快。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的骨干人员,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往往也是企业最为优秀的人才。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省已经建成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的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10年末,全省非公有
21、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132.84万人,占非公企业人才总量的33.45%。在产业分布中,第一产业为0.40万人,占0.3%;第二产业为106.80万人,占80.4%;第三产业为25.64万人,占19.3%。在制造业聚集了众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84.61万人,占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63.7%。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结构逐渐优化,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0年末,全省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高达203.61万人,占非公企业人才总量的51.27%。在行业分布中,第一产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甚少,只有2.04万人,占总数1.0%;第二产业拥有
22、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多,有109.54万人,占总数53.8%;第三产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有92.03万人,占45.2%。从行业分布看,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4.4%。专业技术人才最多的前6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103.1万人),建筑业(50.8万人),教育(2.5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2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万人),批发与零售业(1.2万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2010年末,全省非公企业高技能人才达60
23、.68万人,占非公企业人才总量的15.28%。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为0.24万人,占总数0.4%;第二产业同样拥有了绝大多数高技能人才,达45.09万人,占总数74.3%;第三产业为15.35万人,占25.3%。从行业分布看,在制造业中的高技能人才超过了总量的半数,有31.13万人,达51.3%。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人才缺口较大。3、人才的学历和年龄结构课题组对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学历结构分布、职称结构分布、年龄结构分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全面认识非公企业人才结构和质量现状。(1)学历结构比较分析调查显示,2008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学历分布的特点为:一是高学历人才主要聚集于外资企业和高新
24、技术企业,尤以研究生以上学历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集中于规模以上私营企业。然后是中小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的学历高低分布与企业的规模和效益高低成正相关关系。图2 2008-2010年非公企业人才学历分布在人才学历的分布上,2008年以后人才的学历增长趋势明显,2009年和2010年虽然总体上仍是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但呈现椭圆化趋势,非公企业的人才构成由2008年的以大专为主转变为本科为主,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增长不快,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仍然偏小,这与非公企业人才使用讲求效率和实用,更多考虑投入产出比,而非片面追求高学历。对于不同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以学历为参数进行比例推算的方法,可以发现人
25、才不同的学历比例结构关系: 私营企业高学历人才增加较快。2008-2010年,若以拥有研究生人数为1的话,可以发现在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研究生与大学本科生的比例由1:11.1升至1:4.2;外资企业中由1:10.4升至1:4.3;私营企业中由1:11.5升至1:2.6,私营企业中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外资企业人才学历结构相对较高。2010年外资企业大学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以及中专学历的人员比例构成上,为4:2:1,私营企业为1:1.7:1,外资企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才的比例是私营企业的3倍。(2)年龄结构比较分析非公企业人才中的年龄构成以青年人才为主,平均年龄36岁。2010年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年
26、龄的总体分布参见图3。2010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年龄结构分布显示,30岁以下人才最多,占人才比重40.02%,3135岁占16.13%,3640岁占13%,40岁以下占79.15%。说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年龄结构整体处于年轻化。调查分析发现,2010年60岁以上的人才数占比出现反弹,占人才总数的4.86%,且多分布在私营企业中。而2008年60岁以上人才占比为2.95%,2009年为3.26%。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转型升级压力,对60岁以上的离退休老年人才的返聘人数增长有关。图3 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年龄分布4、人才的区域结构分布及人才流动(1)地区结构分布比较非
27、公企业人才在浙江11市的分布比较中,2008-2010年新增人才数量最多的是杭州,达84.59万人,占全省的21.30%;第二位是宁波,73.59万人,占全省的18.53%;紧随其后的是绍兴和金华,分别为45.59万人(11.48%)和42.37万人(10.67%)。表6 2008-2010年浙江各市gdp及非公企业人才增量地区2010年gdp(亿元)2008-2010年新增非公企业人才总量(万人)2008-2010年新增非公企业人才占比(%)杭州5945.8284.59 21.30宁波5125.873.59 18.53嘉兴229629.55 7.44湖州1301.5623.47 5.91绍兴
28、2782.7445.59 11.48舟山633.457.98 2.01温州2925.5737.97 9.56金华2094.742.37 10.67衢州752.789.21 2.32台州2415.1238.56 9.71丽水644.044.25 1.07数据来源:gdp数据来自各市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各市统计局网站;非公企业人才数据根据调研整理。通过比较发现,非公企业人才总量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当高的关联度(见图5),杭州、宁波作为gdp产值第一梯队,对应的非公企业人才合计占全省的39.83%;温州、绍兴、台州、嘉兴、金华和湖州作为第二梯队,对应着非公企业人才总量排序大致相同;而第三梯队的衢
29、州、舟山和丽水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对应的非公企业人才数量也不多。图5 2010年浙江各市gdp产值及新增非公企业人才占比(2)人才流动状况调查问卷分析显示,目前浙江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类人才主要源于本地,以2010年数据为例,大约有69.93%的被调查企业选择本地人才为其主要人才来源,另有20.71%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了外地人才为其主要人才来源,只有1.36%的被调查企业的人才有来源于国外。非公企业在人才来源构成中,以选择来自于国有企业为最多,其次为应届毕业生。其它所有制企业人才来源的构成见图6。图6 浙江非公企业人才来源构成由于非公企业人才市场配置化程度高,人才的流动也较为畅通。调查显示,近几年来,
30、非公企业人才流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外资企业人才流动率低于私营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这与外资企业能够提供较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有关;二是青年人才流动率高于中老年人才,这是因为青年人才期望得到较好的发展机会,客观上市场选择余地也更多;三是营销管理人才和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流动率高于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因为高级管理、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方面,私营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与外资等企业之间差距已逐渐缩小,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差异不大;四是人才流动的范围以省内和长三角周边城市为主,说明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五是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流动的动因
31、,收入水平仍是其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此外,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经营者的道德品行等也是人才流动所考虑的其他重要因素。三、“十二五”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那么,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之间有着何种关联?“十二五”期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将遵循怎样的发展路径,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形成怎样的发展局面?这些都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一)“十二五”人才发展面临挑战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对人才发展提
32、出新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同时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浙江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加迫切。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浙江长期以来业已形成的高外向度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的契机。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增长模式面临迫切调整,正在催生新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绿色经济”和海洋经济将成为浙江未来产业
33、转型的主要方向,相关领域的人才也会成为培养和发掘的重点。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对人才发展提出新要求。伴随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未来五年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一个新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而浙江也将在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兄弟省份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浙江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协调人才在区域之间的布局,加快打造人才高地显得尤为重要。3浙江发展的新任务对人才发展提出新要求。首先,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对人才发展提出新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发挥人
34、才第一资源作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开发的重大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保障和服务人才优先发展。其次,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发展提出新要求。浙江在“十二五”时期将有条件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将从“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变,人才要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二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
35、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服务业比重提高不快,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大力培育和开发各类人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发展中加以解决。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对人才发展提出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浙江把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工作放在突出地位。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整合各类要素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构建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类人才热情迸发,促进优势互补,进一步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集聚会带来其它要素资源的集聚。人才将直接决定浙江在未来五年发展过程中的速度和高度,影响浙江在国
36、内乃至国际的竞争力。(二)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需求1、非公企业人才总量需求预测“十二五”时期,浙江非公企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由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非公企业人才需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分别采用因素重构分析法和灰色模型法,对非公企业人才总量需求和结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1)用因素重构法进行预测数据处理人才需求预测涉及到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力度,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劳动生产率水平及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由于人才需求数量、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的数量级和单位量纲不同,因此我们采用无量纲的相对指标。在模型中将根据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占
37、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来预测“非公企业人才增长率”(y)。同时由于非公企业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特在预测模型中加入“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环境”()对人才增长率进行随机调整。其内涵包括:体制环境、制度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创新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由专家评分综合得出。即90分以上定为“很好”,80至90分为“较好”,70至80分为“一般”,60至70分为“较差”。因此根据gdp增长率、非公经济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人才发展环境等指标分析非公企业人才增长率(y)的内在规律。具体数据见下表。表7 非公人才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表
38、非公企业人才增长率gdp增长率非公经济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非公人才发展环境200116.5012.3351.4038.649.50较好=2200217.8016.0255.9040.3313.51很好=3200315.6021.2659.5040.0918.76很好=3200418.2020.0368.3039.3517.09很好=3200518.0015.3670.2040.0311.31较好=2200617.8017.1571.1040.0714.51很好=3200717.4018.4072.5040.3510.31较好=2200812.3014.4473.7041
39、.0012.46一般=1200911.907.1275.8043.1412.97一般=1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10数据分析对上表信息聚类,每个因素指标均取三个水平(1,2,3),然后计算各年信息与最接近水平的接近程度。对于环境因素,则根据影响人才发展有利程度,量化得到3个水平。通过2001-2009年浙江发展的历史数据,可以得知,预测2011-2015年间的,因此的取值范围为(7%,22%)。即(水平1)=7%,(水平3)=22%,(水平2)=14.5%。2001年=12.33%,介于水平1与水平2之间。则:与水平1的接近程度:与水平2的接近程度:其他信息按照同样的处理方法,可得到水平取值
40、a及接近程度的混合矩阵。 预测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继续引进国外资金的同时,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交流中心和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将为浙江非公企业各类人才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基于上述分析及数据,我们有理由假设“十二五”时期“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环境”可以保持在水平2和水平3的程度。根据矩阵可以得到条件1到
41、条件3的接近程度在1到2个百分点之间,因此将五个影响因素的预测值表示为下表:表8 影响人才发展的经济因素预测值gdp增长率非公经济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非公人才发展环境2015-2020水平17754711较好=2水平28764812很好=3水平39774913很好=3利用因素重构法计算,得出:(水平1)的概率为0.7928(水平2)的概率为0.3705(水平3)的概率为0.1720即所建立的模型预测得出,从2010-2015年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年均增长速度为10.5%,则到2015年非公企业人才需求总量为654.2万人。同时还可以根据所建模型,假设三种不同条件下2
42、011-2020年非公企业人才需求量(见表9)。到2020年,非公企业吸纳人才数量将突破1000万人,为浙江非公企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表9 浙江非公企业人才总量预测 水平1水平2水平3年份2015201520202015202020152020人才增长率(%)10.5010.0010.0010.3010.3010.7010.70人才需求量(万人)654.2639.51030.0648.31058.4660.11097.5注:以抽样调查为基础数据预测(2)利用灰色模型对非公企业人才总量的预测根据对浙江非公企业的人才总量进行预测。把2005年至2010年按非公企业人才增速推测得到人
43、才总量作为一组灰色数列(表10) ,得到灰色预测模型:,并由此进行2011及未来5年的人才总量预测。表10 灰色预测模型检验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总量(万人)140.44167.94202.24276.70347.55436.55预测值(万人)142.78174.06211.08259.96329.54440.12残差0.63-0.510.42-1.7-0.650.72残差百分比0.051-0.0360.032-0.050-0.0170.016灰色绝对关联度0.954均方差比值0.021小误差概率0.98由灰色预测模型的检验值可以看出,各个检验均达到一级标准,可以
44、按照l-q灰色预测方法对浙江非公企业人才总量进行预测。表11 2011-2015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总量预测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预测值(万人)475.76514.30555.96601.00648.93从表11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到2015年,浙江非公企业人才需求总量为648.93万人,与因素重构分析法三种水平得到的639.5,660.1预测区间的结论基本接近。图7 2008-2015年浙江人才需求总量和gdp发展情况因此,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预测,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浙江非公企业人才需求的总量范围:到2015年浙江非公企业对具有较高学历、较强能力,具有相应职称或实践经验的人才
45、需求量将达到650万人左右。将其与“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指标(gdp保持在8%的增速)进行比较(图7)便可以发现,人才需求量保持在10.5%的增速是必要的。2、非公企业人才结构需求本文根据抽样调查情况、我省产业发展规划(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和布局、发展趋势、实现路途以及需要重要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分析提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预测。对浙江非公企业人才结构的预测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对人才在行业中的分布进行预测,主要是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预测和需求导向分析。其次是对人才知识层次的总体分布进行预测,主要侧重学历结构的比较和分析。(1)对先进
46、制造业人才的需求预测根据浙江产业发展规划,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等11个产业将在“十二五”时期得到大力扶持和全面振兴,研发人才非常关键。我们在浙江统计年鉴2010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规划中的研发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分析。由于统计标准中行业分类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而与产业规划相适应的行业划分并不完全一致,因而首先要对行业涉及范围进行确定。由于传统行业的转型目标以技术创新为主,因此选择的指标为:人才数量非公企业r&d人员合计数。再根据已经得到验证的灰色预测模型: 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如下:表12 重点产业中非公企业研发人才需求分布 单位:万人2008200
47、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装备制造3.274.485.446.017.37.848.5310.24汽车0.841.061.271.711.912.042.152.22船舶0.60.770.810.90.971.041.281.37生物医药0.95 1.35 1.75 1.94 2.15 2.53 2.77 3.04 钢铁0.08 0.11 0.14 0.15 0.17 0.20 0.21 0.23 电子信息1.87 2.17 2.83 3.12 3.48 4.08 4.47 4.91 石化0.97 1.12 1.46 1.61 1.79 2.11 2.31 2.53 纺
48、织1.22 1.41 1.84 2.03 2.27 2.66 2.91 3.20 轻工0.86 0.99 1.29 1.42 1.59 1.86 2.03 2.24 建材0.50 0.57 0.75 0.82 0.92 1.08 1.18 1.30 有色金属0.09 0.11 0.14 0.15 0.17 0.20 0.21 0.23 合计11.26 14.13 17.72 19.87 22.71 25.64 28.05 31.51 注:2008年数据根据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09整理得出。20092015年为灰色模型预测值。从表12中可以发现,到2015年,重点产业中非公企业研发人才需求量将达
49、到31.51万人,占非公企业人才总需求量(650万人)的4.8%。各行业对研发人才需求均呈上升趋势,但需求量最大的是装备制造,其次是电子信息、纺织、生物医药、石化等行业,需求最小的是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从我省先进制造业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导向来看,重点是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战略统筹人才和高层次运营管理人才。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着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实现各行业内若干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先进生产设备的国产化。当前要大力引进科技研发的领军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争夺国际中高端市场。高水平战略统筹人才。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国际市场运行规则,能够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市场需求,对新产品
50、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从而形成企业新的战略决策。通过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以独特和领先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高层次运营管理创新人才。能够采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符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商务贸易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等,进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创新效率,形成自有品牌。(2)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预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兴产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研发人才,更需要创业型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将这两项合并预测。预计到2015年战略新兴行业
51、的高层次人才将占到高层次总量的65%以上。由于无法获得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数据,因此,根据抽样调查数据中上述5大行业所占人才需求比例和灰色模型所得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总数为基础,以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结构为参照,经过拟合,最终得到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中高层次人才占全社会高层次人才总数的比例分布,并推算出高层次人才需求。结果如下:表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中非公企业人才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新能源5.52 6.91 7.64 8.55 9.80 10.77 11.89 新材料4.
52、19 5.23 5.80 6.49 7.43 8.17 9.02 环保3.70 4.62 5.11 5.72 6.56 7.20 7.96 现代服务业16.22 20.26 22.45 25.11 28.77 31.62 34.93 生态农业0.96 1.19 1.32 1.48 1.70 1.87 2.06 合计30.59 38.22 42.33 47.36 54.26 59.64 65.86 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导向来看,重点是同步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和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型创业人才新能源产业: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生产线和风电机组方面的研发创业人才新材料产业: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及创业人才节能环保产业:节能装备、污染防治设备和环境监测仪器研制人才和创业人才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生物诊断、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物联网核心、城市智能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创业人才新能源汽车产业:燃料电池研制、电机及控制设备研制、整车优化研发人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玻璃幕墙系统研发与应用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智能安防服务外包合同规范
- 2025年度企事业单位自行车租赁与保险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年高端车型赠送与全方位驾驶技术培训综合合同
- 2025年婚前财产协议书范本
- 2025年生态园林项目债务担保与养护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豪华酒店宴会厅场地租赁及配套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高新技术研发项目采购代理全权委托合同
- 2025年度高品质VR游戏引擎研发及集成服务合同
- 2025年冷链物流节能减排EMC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协议
- XXX加油站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 甘12J8 屋面标准图集
- 购买设备合同
- GB/T 28288-2012足部防护足趾保护包头和防刺穿垫
- GB/T 19666-2019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
- GA/T 1241-2015法庭科学四甲基联苯胺显现血手印技术规范
- 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学衔接
- 《循证医学》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和应用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JJF 1847-2020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