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1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2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3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4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论语是记录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共篇,为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课前练习,春秋,语录,儒,四书,读准字音 颛臾( ) 则将焉用彼相( )矣

2、相( )夫子 虎兕()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中 固而近于费( )干戈( ),Zhuny,Xing,xing,s,Xi,d,b,g,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鲁国权臣。将,表时间的副词。伐,攻打。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季路,冉求、子路,孔子弟子,季氏的家臣。见,拜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给孔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赞同。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求,冉有。无乃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 吧”。尔,你们(

3、两人)。过,责备,动词。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孔子的意思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文字意义: 昔者者,助词。以为把 作为。 是这。 何以 为:表反问的句式。,冉有的狡辩,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1)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4、 , 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 文字、语句理解: 周任语: (能)施展才能, (才可)就任其职 , 没有才能就不要任其职。 危:不稳; 颠:跌到。持:扶,扶持,搀扶。 虎兕:猛兽,喻季氏;兕,独角犀牛。 柙:关猛兽的笼子。 椟:匣子。 过: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 彼相,指冉有、子路。,冉有第二次狡辩,冉有的辩解: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今夫句首语气词。 固 城郭坚固。 今现在。 必必定。为成为。 子孙季氏的子孙。 忧忧患,名词。,分析: 冉有要作辩解 , 表明冉有仍

5、然坚 持对颛臾动武 。 这必将受到孔子 进一步批评,由 此也将进一步显 示孔子的思想。,求!君子疾夫舍“欲之” 而必为之 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哼!,文字理解,夫、是 句首助词和近指代词。 远人 本国以外的人。 修文德 实施文教和德政。 来、安 均为使动用法。 相夫子 辅佐季氏。 谋动干戈 策划动武。 萧墙之内 国内。,丘也 丘,孔子自称;也,句中助词。 有国有家者 诸侯、大夫。 寡、不均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贫、不安 贫困、不安定。 盖 因为,连词。 和 (上下)和好。,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正确之举: 丘也有国有家

6、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孔子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对均、和、安的追求;强烈批评冉有、子路既无所作为,又“谋动干戈”的错误。,阅读、思考、讨论,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责,无乃尔是过于,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

7、也,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甲)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 (乙)疑问句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 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 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可以废除它呢?,特殊句式,(丙)否定句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做。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面对险境(你)却不抱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 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远人不服。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

8、,(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你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特殊句式,(丁)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谋动干戈于邦内 (2)宾格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戊)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特殊句式,(己)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特殊句式,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之)”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词类活用,3、“相夫子”相,名词活

9、用为动词。帮助季氏 4、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恐季孙之忧,忧指忧患的事。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词类活用,有国有家者 “国”、“家”,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两例中的“国”都指此义。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 为:做。 今义,以为:认为。,古今异义,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古今异

10、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通假字,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本文中的成语,延伸巩固,。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 是谁之过与 (4) 无乃尔是过与 (5) 会贤大夫赵禹来过卫将军,走过,过分,过于,过错,批评,探望,附:论语部分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 教学生四种内容:历史文献、社会实 践、忠诚、信实。),附:论语部分名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