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新技术-医院呼吸道传染病消毒与管理PPT演示幻灯片_第1页
医院消毒新技术-医院呼吸道传染病消毒与管理PPT演示幻灯片_第2页
医院消毒新技术-医院呼吸道传染病消毒与管理PPT演示幻灯片_第3页
医院消毒新技术-医院呼吸道传染病消毒与管理PPT演示幻灯片_第4页
医院消毒新技术-医院呼吸道传染病消毒与管理PPT演示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医院消毒新技术及其应用,2,医院呼吸道传染病 消毒与管理,3,呼吸道传染病消毒的共同特点 1 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和细菌多数体外抵抗力均属于中低等强度,多数物理和化学消毒方法均可将其杀灭。 2 它们均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必须关注随时性空气消毒和有效的呼吸道预防措施。 3 直接接触传播是重要传播途径,对传染源所在的疫源地必须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和医院随时性消毒。,4,关于室内空气消毒问题 1.包括随时性性空气消毒和终末空气消毒 2.困难在于持续性人在条件下彻底性消毒 3.静态空气消毒与动态空气消毒概念 4.目前主要方法:非杀菌方法有过滤除菌法(层流空气),负离子洁净法,静电除菌法;具有杀菌作用

2、的方法有紫外线消毒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气溶胶喷雾消毒法。,5,呼吸道传染病空气消毒方法选择思路 1 呼吸道传染病室内空气消毒首要任务是随时杀灭由传染源随时排出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选择消毒方法首先应考虑具有及时杀灭效果。 2 首选物理方法;紫外线、机械通风,层流过滤等;如局部定向负压静电场消毒器,负压单向过滤除菌设备,进风压低于出风压,室内循环风消毒器不适合呼吸道传染病室内空气随时和终末消毒。 3 化学方法:选用易分解、无残留、作用快的消毒剂。 4 释放器械首选气溶胶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特点是雾粒小),大面积粗糙表面喷洒消毒亦可用普通喷雾器。,6,规范对空气消毒的规定精神 I 类环境

3、用层流空气,细菌总数10cfu/m3;II 类环境用紫外线循环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达到循环风量8次h以上,可以有人在条件下消毒,实现细菌总数200cfu/m3 ;III 类环境用臭氧,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熏蒸?,过氧化氢喷50mg/m3作用30min?季铵盐类1.2ml(10mg)/m3?中草药消毒剂喷雾?;IV类环境基本参考III类进行;甲醛不允许用于空气消毒。,7,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关于洁净手术室建筑规定包括:定义、组成、洁净等级、洁净方法、技术指标以及施工和验收。 表1 洁净手术室洁净等级划分 手术室名称 适应手术类型 等级 等级指标 特别洁净部 移

4、植 心脏 颅脑 关节 眼睛等 I 百级 标准洁净部 胸腹 骨科 肝胆 泌尿 整形等 II 千级 普通洁净部 普外 妇产科等 III 万级 准洁净部 感染性手术,肠穿孔等 IV 30万级,8,不同级别洁净度的洁净指标 洁净等级 各种洁净指标(个m3) 0.5m尘埃颗粒 微生物颗粒 卫生标准 百级 3 500 5 10 千级 35 000 25 200 万级 350 000 175 500 10万级 3 500 000 884,注:每个洁净手术室为独立的洁净系统,顶部集中送风,换气次数2036次h,最小新风量60 m3h.人。,9,垂直层流洁净空气过滤系统,10,垂直层流过滤系统 带回流系统,11

5、,大型生物洁净室并中央空调,送风口,排风口,12,负压洁净病房和垂直层流,13,负压洁净区入口气锁,垂直气流冲刷,14,进入隔离区防护服,15,关于几种空气消毒方法性能比较 1,100级层流手术室:启动30 min粉尘和生物因子均可达到百级,室内有3人活动60 min至180 min仅可维持在1000级。 2,空气净化器(过滤、静电、紫外线):开机30 min可使粉尘和生物因子达到1000级水平,室内有3人活动时60 min洁净度只能维持在10000级水平。 3,紫外线循环风消毒器:启动30 min后对粉尘达不到控制水平,对生物因子只能维持在一般卫生水平,有人活动细菌数会持续上升。,16,出风

6、口,紫外线照射示意图,紫外线循环风方式消毒器,进风口,高效过滤必须加在此处,17,紫外线灯反向照射空气消毒法,主要靠上下空气流动交换不断净化消毒,但不适合发烧门诊和呼吸道传染病病房随时消毒。,18,紫外线循环风与紫外线灯效果比较,紫外线 时 间 杀灭率 人进入后存活菌数(cfu/m3) 消毒器种类(min) (%) 30min 60min 循环风 40 95.03 115/697 107/697 杀菌灯 60 92.80 257/455 308/455,19,静电除菌法净化空气 1.利用静电场吸附各种带电颗粒,从而净化空气。 2.静电装置制作原理:细线放电极板与蜂巢状铝箱收集形成极线装置,产生

7、组合式静电场,可吸引并破坏微生物。 镜象力荷点吸附法装置,其原理是使中性纤维滤材带上饱和电荷,构成镜象力吸引条件,从而可以吸附微生物颗粒。 3.代表性装置原理:采用三级净化即高效过滤、活性炭吸附和组合式静电除菌设备。,20,静电吸附法对手术室空气除菌效果,开机后采样时间 除菌效果(%) (h) 手术室 ICU 0.5 61.20 55.20 1.0 50.40 73.20 1.5 57.00 65.10 2.0 50.80 86.50 3.0 78.80 78.90 4.0 66.70 78.60 注:开机前菌数为405900/m3,21,关于负离子在净化空气中的作用 明确概念:何为负离子?负

8、离子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其本质是一种带负电性的化学基团,可发生可逆性变化,存在时间极短。负离子如何净化空气?负离子本身不具备杀菌能力,其净化空气主要是靠带电离子与空气中颗粒结合、凝聚、变大而沉降。负离子能否杀菌?空气中负离子只有在具备某些化学性质时(活性基团)才有可能损伤微生物。,22,研究报告负离子对空气净化效果 报告者 报告时间 60min除菌率% 魏 华 1992 57.60 张 佩 1993 64.50 徐 燕 1996 59.40 于爱霞 1997 90.20 沈建忠 1998 13.40,23,个人防护:生物防护口罩防护性能特点 1 防护口罩主要有纱布卫生口罩,生物防护口罩和防毒口罩

9、。 2 生物防护口罩三要素:透气,严密和对生物因子阻留效果。 3 对生物颗粒阻留率应不低于99.9。 4 军事医学科学院新研制的生物防护口罩对细菌和f2噬菌体阻留率99.999%.,24,平面口罩有效面积小,呼吸流速大,过滤效率差,25,平面口罩没有密封措施,防护效率极差,26,I型 口罩的密封效果,27,II型口罩的密封效果,28,个人防护:生物防护服主要特点 1 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对人体适应性好。 2 对各种生物因子阻留效果好,不仅防气体性因子透过,也能防液体性因子透过,阻留率100。 3 耐洗涤性,可以耐受20次以上的洗涤处理而不影响防护性能。 4 可消毒性,可耐受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消

10、毒剂和环氧乙烷反复消毒处理,但不耐高温处理。,29,白色连体式防护服(背面),30,橙色分体式防护服(背面),31,蓝色连体式防护服(正面),32,某些消毒剂对不主张用于空气消毒 1 酚类消毒剂不易分解,污染环境;醛类消毒剂在空气中有致癌作用,消毒作用慢,不适合非医疗单位使用。 2 低效消毒剂,试验证明,季铵盐类和氯巳定类消毒剂虽可灭活游离病毒,但对受有机物保护的空气介质中微生物很难杀灭。 3 酸性氧化电位水只能在流动状态下使用,微量有机物存在即可使其杀菌作用消失,喷洒成雾粒遇光和物体即刻破坏。,33,为什么推荐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氧化物 1 氧化物类消毒剂杀菌作用快速,效果可靠,易分解,不与

11、水中有机物形成有害物质。 2 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在空气中和水中主要分解产物为氧气和水,不残留有毒副产物。 3 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主要通过氧化作用杀灭微生物,只有微量氯化作用,基本不与水中有机物形成卤化物。 4 他们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使用时应予注意。,34,气溶胶喷雾消毒基本要求 1.雾化颗粒小:95%以上颗粒应在30微米左右。 2.具有一定喷幅和射程:喷幅应在1m以上,射程5m以上。 3.选择有效的消毒剂:用于气溶胶消毒的药物应具有沸点低、易挥发、可熏蒸、作用快、无残留毒性,不影响环境。 4.适合于气溶胶消毒剂主要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 。,35,几种消毒剂气溶胶喷雾消毒参数

12、1.过氧乙酸:预防性空气消毒用1000mg/L水溶液;空气表面终末消毒用5000mg/L水溶液。过氧化氢用15g/L水溶液,空气表面消毒用60g/L水溶液。二氧化氯用500 1000mg/L水溶液;喷雾量20ml/L,密闭作用60min 。2.操作时的防护:均为无毒性物质,只防护呼吸道和眼睛刺激性即可。消毒后无有害物质残留,不污染环境。,36,该器雾化性能好,粒谱范围小,雾粒 20微米的占90%以上 。 喷距:6-8米 喷幅:1米 流量:250ml/min,(研究者:王代全教授等),QPQ-电动气溶胶喷雾器,用途:主要用于医院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救护车、微生物实验室、教室、餐厅、实验动物

13、房等终末消毒。,37,呼吸道传染病空气消毒措施 室内预防性空气消毒:1 化学消毒剂气溶胶消毒,用气溶胶喷雾器;用1 000 mg/L过氧乙酸或15g/L过氧化氢,500mg/L二氧化氯,按20ml/m3用液量喷雾;适合医院非隔离病房、门诊侯诊室、大厅、过道等部位消毒。2 紫外线照射消毒,适合人不在条件下;3 负压定向过滤通风除菌; 室内空气物体表面连合消毒(终末消毒):1化学消毒剂气溶胶消毒,用气溶胶喷雾器;用5 000 mg/L过氧乙酸(肺炭疽需用8 000 mg/L)或60g/L过氧化氢,按20ml/m3用液量喷雾;2 喷雾方法,先喷通道,然后由里向外、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形成浓雾。适合病

14、房污染区域和SARS病房重新开放使用前终末消毒。,38,呼吸机管路全自动清洗消毒法 1 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工作程序:常温初洗、60加热清洗、酶洗剂加热清洗、水冲洗、9095水加热消毒和冲洗、干燥。 2 清洗消毒方法:病人用后的呼吸机管路拆卸,将导线、湿化瓶、三通管、螺纹管分别置于清洗机内各冲洗水枪下的框内,启动处理程序。 3 处理全过程约100分钟;经检测,全部达到消毒要求。,39,关于皮肤消毒 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40,皮肤结构特点与消毒的关系 1.皮肤为覆盖全身的保护性器官和感觉器官,起屏障作用,需要保护,破损伤口易被感染。 2.正常皮肤延伸到腋下和会阴部变薄、起皱且细嫩且汗腺多,利于细菌生

15、长繁殖;延伸到体腔即变成粘膜,怕刺激、易吸收。 3.皮肤粘膜附属结构如毛囊、皮脂腺、汗腺及大汗腺适合细菌生长繁殖,长期寄生易储存微生物且不易清洁和去除。 4.由于上述特点带来对皮肤消毒剂的严格的选择性和消毒方法上特殊要求,如擦拭、洗刷的技术等。,41,皮肤微生物学特点 1.皮肤易被污染:首先接触自然界,污染机会多;手术室人员手污染严重程度依次为护理人员、护士、医生。 2.皮肤染菌特点:暂居菌即临时沾染的细菌,存留时间短,种群变化大,致病菌多,容易去除,容易消毒。长居菌即主要为寄生菌,长期存留于皮肤附属结构内,种群相对恒定,条件致病菌多,耐药菌株多,不易清除,难消毒。,42,皮肤消毒应注意的几个

16、问题 1 皮肤消毒剂选用应分层次区别对待,如外科、注射、黏膜等 2 皮肤消毒方法不可随便更改 3 皮肤消毒以清洁为前提 4 皮肤消毒需要泡、洗、擦、刷、表面喷雾不适合外科及穿刺部位消毒 5 皮肤微生物检测采样应执行规范方法,注意识别抑菌和杀菌。,43,血液净化室复用 透析器清洗与消毒,44,透析装置示意图,透析动脉端,透析静脉端,45,血液透析流程图 水源 比例泵 加热 除气泵 旁路阀 静脉压 浓透析液 排废液 负压泵 流量调节 动脉压,透 析 器,血 泵,46,复用透析器的优缺点 1 优点(1)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初次使用症候群,由于透析膜本身材质或膜内其他物质影响,初次使用会产生不适反映,

17、这些反应在第2次使用时即可消失;(2)降低成本。 2 缺点: (1)与消毒有关的缺点,使用甲醛可能会产生抗N抗体,此抗体与溶血有关;甲醛消毒会引起皮肤瘙痒和残余甲醛致癌作用等;次氯酸钠对透析膜有破坏作用;(2)感染;(3)透析器功能降低,主要是对有效度影响即对尿毒素和水分排除能力;随着复用会因血块及蛋白的积存或阻塞使清除率和和超滤率下降;(4)增加工作负担;(5)理论存在争议。,47,透析器复用技术问题 1 复用人工处理技术: (1)初次使用后必须在透析器上作标签;(2)每次使用结束之前必须用生理盐水将透析器内血液赶回病人体内,越干净越好;(3)每次用后去除管路,立即将血路两端保护塞住;(4)

18、尽快在清洗室用反渗水冲洗,正冲和反冲;(5)消毒剂冲洗消毒;(6)灌满消毒液保存至下次使用;(7)使用前将消毒液冲洗干净;(8)作使用前处理。,48,关于透析器复用法律法规问题 1 卫生部2002发文要求,关于立即停止重复使用血液透析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 2 国家FDA于2003年发文关于继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通知作出相应要求。 3 复用存在情况:西方国家有70医院在复用透析器且复用次数610次;港澳台地区也在复用;内地医院多数在复用,复用次数国产品牌36次,进口品牌10次左右;还有的医院不坏不换或两个月换一次等。,49,美国如何管理复用透析器 1 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

19、复用透析器逐渐增加,1992年统计有76透析中心复用,1997年统计有82透析中心复用。 2 复用次数:多数平均复用次数为15次,最多达30次。 3 颁布规定:1983年美国医疗器械进展学会发布透析器复用标准,后成为美国国家标准;1984年美国政府医疗保险中心(CMS)采纳此标准;1992年美国FDA引入复用标签申请制度;标准对复用必备条件、复用过程、性能监测、人员资格及文件记录等提出了严格质量控制要求。 4 采用此标准规定进行操作,平均复用次数在15次左右,乙肝和丙肝的感染率可控制在7以下。,50,透析医源性感染及其来源 一、细菌性感染:可造成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并发症。来源:1.血管

20、通路,静脉插管多见;2.透析器供水,制水不合格、保存使用不当。3.透析器,常见透析膜损坏所致。 二、病毒感染:主要是HBV、HCV、HGV、TTV、HIV等。来源:1.输血及血制品;2.血液通路污染;3.经过透析膜渗入;4.其他途径感染。 三、热源反应:由内毒素和细胞激素所致。来源:1.供水中细菌含量过高;2.供水管路污染严重;3.透析液、生理盐水内热源;4.透析膜渗入。,51,透析后感染原因 1.透析引起医源性感染重点是HCV,透析病人丙肝感染率约3%至80%;热源反应:热源来自透析液及管路。 2.原因:消毒不严格,可以发生在透析器、管路、透析液、环境管理等;血液回路受到污染,有内源性如来自

21、病人携带病原,外源性如通过血路管道采血、通过管路输液等;透析膜损坏如消毒次数多损伤;二次污染如消毒后被冲洗水污染等。归结起来透析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量、感染史、肾移植、转氨酶升高史以及HB病史有关。,52,透析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透析系统:含水处理系统、供水系统、透析机严格控制反渗水及透析液质量;如透析液制备过程:良好的软化处理 严格的活性炭过滤 灭菌等。供水系统好管路和储器。透析机内管道消毒处理 2.对病毒携带者实施隔离措施,53,透析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反渗水储罐定期消毒:可用3000mg/L过氧乙酸或5000mg/L有效氯溶液洗刷和擦拭储罐内外。反渗液B液容器必须每日灭菌。

22、4.严格控制输血量和作好输血输液无菌操作。,54,医院血液净化室管理 1 布局合理:设普通病人净化区和感染性病人净化区;分设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设治疗室、水处理室、储藏室、更衣室和待诊室等。 2 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血液透析机定期消毒,并进行监测;透析器及其管路应一次性使用;工作人员标准隔离,体检,接种疫苗;初诊病人进行肝功能等检查;有感染性疾病的病人在隔离净化区,固定床位,专用透析机,进行隔离消毒措施。 3 加强质控:透析过程监控;定期空气消毒和环境消毒;废弃物透析液和治疗用水严格消毒后排放。,55,透析室消毒隔离管理 1.透析室工作人员必须实施严格隔离措施,隔离衣帽穿戴整齐。 2.

23、保持好透析室卫生学标准,坚持对室内表面和空气有效消毒。 3.作好感染监测,透析病人就诊前应作HBV、HCV、HIV等检测并作好隔离;工作人员亦应该定期检查身体。 4.管理好陪护人员,预防交叉感染。,56,透析液的功能 1 带走血液中的废物,调节血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基本条件:能清除废物,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保留血液内有用物质,渗透压与血浆相同,温度应高于体温12,不含有害成分。,57,透析液和反渗水质量现状 1.质量标准:参考标准美国人工器官协会(ASAIO)和医疗器械促进协会(AAMI):透析液应无菌生长;反渗液入口处采样培养,细菌总数应200cfu/ml,内毒素5Eu/ml、出口处采样

24、培养,细菌总数2000cfu/ml;透析室应按II类环境管理。 2.质量现状:调查证明,反渗水检验合格率只有90%,透析液检验合格率在80%到90%;储罐多数不合格;无隔离措施;无区域划分;病人诊前不监测;各种用品混用;透析器复用次数过多,导致膜破损、漏血、漏气;表面不消毒;配制溶液不严格;消毒液浓度不够,监测浓度不及时等。,58,透析系统污染情况 1 B液容器必须消毒:研究证明,容器不干净,B液细菌数可以增加到105cfu/ml,内毒素可高达30EU/ml;处理方法是将容器洗干净,再用1000 mg/L二氧化氯或3000mg/L过氧乙酸擦洗,晾干。 2 水处理:制备透析用水要求细菌总数10c

25、fu/ml, 内毒素浓度0.5EU/ml; 3 透析液及排放系统污染:透析过程的透析液内因含大量有机物,适合细菌繁殖;细菌生长易形成生物膜,引起排放管路阻塞,使其倒流回机内污染所以应经常消毒排放管路。,59,透析病人HCV感染与某些因素关系 感染因素 因子强度 抗-HCV阳性率% 透析时间 半年以内 16.4 612个月 77.3 一年以上 90.7 输血量 10个单位以下 54.8 11 20单位 88.8 20个单位以上 100.0,60,透析器及其管路的消毒 1.透析膜比较耐腐蚀但不耐高温,消毒时注意 透析膜最好一次性使用,但复用必须严格消毒且国产膜只能复用3次,进口膜亦只能复用6次。

26、2.透析膜只有在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个另一个病人用,最好每个病人专用。 3.透析器消毒用品:目前主要使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及其复配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福尔马林(甲醛水溶液)、戊二醛、二氧化氯等。,61,北京某大医院血液透析室管理实例 1 建立血液透析中心,按规范分区分类设置单元;采用标准隔离措施;中心采用层流空气和紫外线照射;各区每日消毒。 2 选择高通量透析器,选用聚砜膜和三醋酸膜等生物相容性好的膜材料透析器。 3 实行个体透析治疗方案。 4 对技术人员素质要求高,所有技术人员必须具有6年以上工作经历。,62,复用透析器消毒方案 1 使用后复用透析器处理流程: (1)冲洗;(2)清洁;

27、(3)软水冲洗(正冲与反冲);(4)消毒;(5)清洁,检查外观; 2 使用之前处理程序: (1)冲洗干净消毒剂;(2)透析液冲洗;(3)灌满肝素透析液。 3 研究结果: (1)铜仿膜和血仿膜基本不受常用消毒剂影响;(2)双醋酸纤维膜用5g/L过氧乙酸处理5次不受影响;(3)过氧乙酸比次氯酸钠和甲醛效果好。,63,透析器清洗消毒循环原理图 反渗水 供液控制系统 反渗水入口 消毒液 循环电磁阀 排废液 排液电磁阀 废液出口,64,透析器清洗与消毒连接方式,透析膜,膜内管,膜外管,动脉端,静脉端,透析液,65,透析器清洗消毒状态,正向冲洗,反向冲洗,66,消毒程序:1.反渗水冲洗15min,或正反向

28、各冲洗15min;2.灌入3000mg/L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留置消毒作用24h;3.反渗水冲洗15min;4.灌入3000mg/L过氧乙酸留置24h至1周(放于10以下为好,若1周后不用则需要重新冲洗后再灌入新的过氧乙酸);5.上机连接:将透析器及血液管路与透析机连接;6.排除消毒剂:上机后先排除消毒剂,接着用透析液稀释冲洗约需要2000ml,再用含肝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即可正常透析。,67,过氧乙酸对复用透析器消毒效果 1 处理方法:冲洗消毒灌满消毒液保存;消毒前后采样检测,作破膜试验。 2 消毒效果(表) 消毒方法 例数 破膜() 热源反应() 过氧乙酸 60 0 0 甲 醛 60 0

29、6.6 次氯酸钠 60 11.7 0 注:资料来自医学新知杂志,2000;10(2),68,新方法的主要优点 1.克服了甲醛消毒难冲洗、有残留毒性、效果不可靠等缺点。 2.使用氢氧化钠对透析膜有损坏作用 3.使用过氧化氢或生物酶洗涤剂去残血速度快、效果好 4.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效果可靠、溶液冲洗、无残留毒性。,69,透析器消毒应注意的问题 1.清洗必须彻底,不得残留任何有机物 2.必须保证消毒剂浓度,过氧乙酸应现配现用,按4000mg/L浓度配制可使用2天,但应坚持监测。 3.透析器复用次数不过多,3至6次。 4.作好透析室基础护理,坚持消毒隔离制度。,70,复合接头的使用 1.复合接头:该接头

30、是连接透析器与留置软管及血路的连接器。由多个单接头加外保护层组成,将多个单接头呈叠式镶嵌连接(注意切勿使液体外流),每两个接头共用一个无菌保护层。 2.用途:主要用于预防交叉感染,防止血液凝固,一次置管可多次透析。 3.使用方法:在插好留置软管后,接上复合接头,再接通动脉血路,连接透析器与静脉血路。本次透析结束后,弃去一个单接头,然后将肝素帽拧到复合接头使用端单接头粗端螺帽上备下次用。,71,透析针消毒与灭菌处理 1.清水加压冲洗,带血者可用生物酶洗涤剂浸泡冲洗;2.用5000mg/L有效氯清洗消毒剂浸泡60min,清洗干净;3.放于1%氢氧化钠溶液内,于121压力蒸汽灭菌后再清洗、干燥、灭菌

31、;4.最好使用一次性透析针。,72,消毒与灭菌效果 监测技术,7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重要意义 1 消毒灭菌设备存在质量和故障等硬件问题; 2 消毒灭菌工艺存在人为操作不规范因素; 3 操作人员存在技术不熟练或责任心问题; 4 消毒药品存在质量问题; 5 消毒药品多数不是纯品或不稳定性。,74,工艺监测压力蒸汽灭菌质量控制三查 工艺检查:检查门框和垫圈有无损坏;门锁扣有效;压力表能否达零位;用水检查排气口有无堵塞;关门后检查是否存在漏气;检查调节阀零活度,压力和温度指示是否吻合;安全阀的有效性;输送蒸汽压力过高,加层温度过高;预真空式进行B-D检验; 把关检查:灭菌包装是否符合要求;灭菌包只小

32、不能大;灭菌包摆放是否正确;装载不过量;放常规监测器材; 灭菌后检查:灭菌包有无损坏;有无湿包现象;有孔容器是否关闭;监测指标是否合格;无菌物品存放,发放,有效期等;,75,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器材制作标准 1.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对化学指示剂标准。 2.美国药典第二十一版:关于生物指示剂参数的规定。 3.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制定并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国家标准(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即GB 159811995)。 4.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对消毒灭菌监测器材有专门条款规定。,76,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生物监测方法 1 生物指示剂:标准抗力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ATCC 7953或SSI K31)芽胞

33、,制剂为商品芽孢菌片和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管。 2 生物指示剂含芽孢数为5105 5106 cfu /片。 3 生物指示剂抗力标准:在121饱和压力蒸汽条件下,存活时间(ST)3.9min,杀灭时间(KT)19min,D121值1.3min1.9min。 4 抗力标定:在标准生物和化学指示剂检测器内进行检测和标定。,77,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对化学指示剂规定指标 1 监测条件规定:以标准抗力检测器为标定仪器,以生物指示剂抗力为标准,对化学指示剂进行抗力监测。 2 下排气灭菌监测121指示卡与脉动真空灭菌监测132 指示卡分别在各自饱和蒸汽作用下,要求达到的符合率如下: 第1组:以121 饱和蒸

34、汽作用20min,132 作用3min,指示色块与标准色块符合率为100; 第2组:以121 饱和蒸汽作用10min,132 作用1min,指示色块与标准色块符合率20 ; 第3组:以117 饱和蒸汽作用20min,128 作用3min,指示色块与标准色块符合率20 ;,78,有菌生长,ME-型压力蒸汽灭菌 生物指示剂,ME-型压力蒸汽灭菌 生物指示剂,北京四环卫生药械厂,菌管结构,透气孔,管盖 外管,培养基管,菌片,79,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管使用方法 1 将生物指示剂管2支直接置于标准试验包内,放于灭菌器下层排气口附近(规范指排气口上方)。 2 按正常灭菌程序进行灭菌处理。 3 将试验包取出,

35、取出指示管, 于管尖部夹碎套管内安瓿。 4 将其置于56培养48h。,在此部位夹碎,80,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使用方法 1 将装有1片菌片的小纸袋2份放于标准试验包中心包好。 2 将试验包放于灭菌器下层排气口附近。 3 按正常灭菌程序进行灭菌处理。 4 取出试验包,在100级洁净条件下,取出菌片直接接种于装有510ml溴甲酚紫蛋白胨培养液试管内,同时接种1片阳性对照菌片。 5 将接种管置于56培养48h观察结果,若无菌生长继续培养至1周。,81,菌片纸袋,灭菌后取出菌片,接种到培养基,于56培养48h,82,未培养前 使用后挤破 培养有菌生长,菌片,83,生物监测结果判断:符合以下条件:1 所

36、有试验管内培养液均未变色并呈透明无沉淀物;2 阳性对照管内培养液变成黄色并呈混浊,为灭菌合格。 附溴甲酚紫培养液处方及配制方法 处方:蛋白胨 10g,葡萄糖 5g,可溶性淀粉 1g,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0ml,加蒸馏水至1000ml。 调节pH值7.07.2,分装试管,每管510ml,于115压力蒸汽灭菌30min ,保存备用. 溴甲酚紫为2%,直接溶解于乙醇内即可.,84,关于快速生物指示剂问题 1 快速生物指示剂是近年来国外新推出的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器材,希望在56培养4 h内出结果。 2 原理是利用细菌生长过程产生代谢酶,再以荧光显色,以便肉眼观察;嗜热脂肪杆生长过程可产生-D葡萄糖酶与

37、培养基中荧光素结合显色。 3 目前该产品质量尚达不到标准要求,易受一些不稳定因素影响。某医院用其监测脉动真空灭菌器出现的假阳性率达1144。,85,Rapid Indicator,86,环氧乙烷和干热灭菌效果监测 1 监测所用生物指示菌为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2 用标准株(ATCC 9372)制成芽孢菌片。 3 监测环氧乙烷抗力标准:菌片含菌量5105 5106 cfu /片。在环氧乙烷用量为600mg/L+30mg/L,相对湿度6010,54条件下,存活时间(ST)7.8min,杀灭时间(KT)58min,D10值2.6min5.8min。 4 监测干热灭菌抗力标准:菌片含菌量与上述相同;

38、在160 干热条件下,存活时间(ST)3.9min,杀灭时间(KT)19min,D121值1.3min1.9min。 5 商品菌片每个纸袋1片,每包50片。,87,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使用方法 1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监测: (1)将菌片连同纸包放入环氧乙烷灭菌包内,一式2份,放在灭菌器内适当部位;(2)按环氧乙烷灭菌程序处理后,在洁净度100级条件下,取出菌片将其接种到营养肉汤管内;(3)于37培养48h。 2 干热灭菌效果监测: (1)将菌片连同纸包放于玻璃试管内,分别置于上中下中央部位,在中层内角和门把手附近各放1片;(2)按干热灭菌要求,作用1个灭菌周期;(3)按上述方法接种和培养。 3 商品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只适合于灭菌效果监测,不适合作定量杀菌试验。,88,生物指示剂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菌片包括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