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_第1页
中医学课件: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_第2页
中医学课件: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_第3页
中医学课件: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_第4页
中医学课件: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2020/11/18,防治原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共八法),是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的具体化。,2020/11/18,第一节 防治原则,养生预防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病治异同 三因治宜,2020/11/18,一、养生与预防(摄生),“治未病”-预防为主 (一)未病先防 疾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 1、注意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调情志、强体质、节制饮食、劳逸结合、适应自然,必要时药防及人工免疫。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防止邪气

2、侵害: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污染,避免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疫疠等侵袭。,2020/11/18,一、养生与预防(摄生),2、防止邪气侵害: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污染,避免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疫疠等侵袭。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3、养生保健:保养生机,延续生命。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020/11/18,(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早诊断,早治疗,防变化。 2、先安未受邪之体:难经 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一、养生与预防(摄生),2020/1

3、1/18,素问 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一、养生与预防(摄生),2020/11/18,二、治病求本,寻找疾病的本质所在。 本:正气 病因 原发病 标:邪气 症状 继发病 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2020/11/18,(一)正治与反治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常用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二、治病求本,2020/11/18,(一)正治与反治 2、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

4、一种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二、治病求本,2020/11/18,(一)正治与反治 2、反治 (1)热因热用 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 。,二、治病求本,2020/11/18,(一)正治与反治 2、反治 (2)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二、治病求本,2020/11/18,(一)正治与反治 2、反治 (3)塞因塞用 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5、。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枯经闭。,二、治病求本,2020/11/18,(一)正治与反治 2 、反治 (4)通因通用 用通利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二、治病求本,2020/11/18,(二)标本缓急 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兼治(如“益气解表”,“表里双解”),二、治病求本,2020/11/18,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 (一)损其偏盛:适用于实证 (二)补其偏衰:适用于虚证,三、调整阴阳,2020/11/18,(一)损其偏盛 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治热以寒”

6、即“热者寒之”。“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三、调整阴阳,2020/11/18,(二)补其偏衰 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如用滋阴以制阳法,运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则,治疗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补阳以制阴法,运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则,治疗阳虚制阴所致的阴寒偏盛证。若阴阳两虚者,则应采用阴阳双补法。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三、调整阴阳,2020/11/18,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多用补虚的方法。 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多用泻实的方法。,五、扶正祛邪,2020/11/18,六、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7、,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感冒可有风寒、风热、暑热、气虚等不同,治法也各有不同。 “证”不同则“治”不同。,2020/11/18,六、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如久泻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均采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证”同则“治”同。,2020/11/18,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考虑用药原则。 如夏季不宜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

8、阴;冬季慎用寒凉药,以防伤阳;暑季多雨多湿,治宜酌加化湿、利湿之品。,2020/11/18,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用药。 东北病多干寒,治宜辛温滋润,慎用苦寒之品。 东南多雨,病多湿热或温热,治宜清化,慎用温热助湿之品。,2020/11/18,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进行适当的治疗。,2020/11/18,基本治法(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一)汗法(解表法) 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

9、法。 适应症: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脉浮;水肿病腰以上肿、疮疡病初起、麻疹疹出未透兼有表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一)汗法(解表法) 辛温发汗(解表)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证。 辛凉发汗(解表)法 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燥,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治 法,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一)汗法(解表法) 滋阴发汗:适用于阴虚外感 助阳发汗:适用于阳虚外感 益气发汗:适用于气虚外感 养血发汗:适用于血虚外感,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1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汗出邪去为度,太过则耗散津液,损伤正

10、气。 2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自汗、盗汗、吐泻、失血、热病后期津亏者不宜。如必须使用,应同时加入益气、助阳、养血、滋阴之药。 3服发汗剂时应避风寒、忌食辛辣油腻之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二)吐法 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二)吐法 吐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应用吐法注意事项: 1是急救方法,应慎用。 2病势危重、老弱气衰、失血证、哮喘、幼儿、孕妇、产后气血虚弱者不

11、宜应用 3不宜反复使用。 4催吐后宜进食软食(米粥),忌食辛辣刺激性饮食,忌酒。,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三)下法(泻下法) 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 便,攻逐体内结滞和积水的一种治疗 大法。 适用于寒热燥湿内结于肠道,以及水液、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三)下法(泻下法) 分类: 寒下:适用于里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 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之大便不通。,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三)下法(泻下法) 分类: 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 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 通瘀、攻痰、驱

12、虫:适用于蓄血、瘀血、痰滞、虫积内结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三)下法(泻下法) 分类: 峻下:病势急迫,正气不虚。 缓下:病势轻缓或体质虚弱。,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三)下法(泻下法) 应用下法注意事项: 1下法,特别是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应用时务须注意。 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防损伤正气。 3非里实证或阳明腑实证者不可应用。 4体弱、老年、产后不宜用峻下法,经期、妊娠期、脾胃虚弱者慎用或禁用。,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四)和法(和解法) 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于少阳证、肝胃不和证、肝

13、脾失调证、肠胃失调证等。,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四)和法(和解法) 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 1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 2邪气入里,阳明热胜之实证者禁用。 3三阴寒证者不宜使用。,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五)温法(祛寒法) 运用温热的方药,祛除寒邪和补益阳 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用于里寒证寒邪侵袭脏腑、阴寒内 盛的寒实证及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 虚寒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五)温法(祛寒法) 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 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象。,第二节 治法,2

14、020/11/18,(五)温法(祛寒法) 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 1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 2热盛、热痢、神昏欲脱者,禁用温法。 3经期、孕妇、产妇慎用或禁用。,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六)清法(清热法) 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 毒、凉血等作用,清除热邪的一种治 疗大法。 适应症: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 分、营分、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 热炽盛者,均可应用。,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六)清法(清热法)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实热证。 清热解毒:时疫温病、热毒疮疡等证。 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 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

15、脏腑之证。 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 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六)清法(清热法) 应用清法注意事项: 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不宜久用. 2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七)补法(补益法) 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益气强筋、 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 大法。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 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七)补法(补益法) 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 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

16、 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 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 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 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的病证。 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七)补法(补益法) 应用补法注意事项: 1 “真实假虚”证禁用。 2 邪实正虚者以邪气盛为主时慎用。 3 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八)消法(消导法、消散法) 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用于气、血、痰、食、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第二节 治法,2020/11/18,(八)消法(消导法、消散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