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剖析_第1页
完整版)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剖析_第2页
完整版)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剖析_第3页
完整版)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剖析_第4页
完整版)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 江苏吴县)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 私谥贞献先生。 “吴门画派 ”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 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 “江南四大才子 ”(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 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 “文笔遍天下 ”。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 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文徵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 学的,通称 “生员 ”,亦即所谓的 “秀才 ”。文徵明在生员岁考

2、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 元 1522 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 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 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 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 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 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 “文笔遍天下 ”,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 “海宇钦 慕,缣素山积 ”。文徵明享年 90 岁,是“吴门四才子 ”中最长寿的一位。 他年近九十岁时,

3、 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 “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 “四绝 ”的全才。他虽 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 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 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文徵明学字是从苏 (轼)字入手的。 后来文徵明从李应祯学书, 李应祯书宗欧阳询, 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 文徵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徵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 新格。在文徵明 22 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 对文徵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 就令学成王羲之,

4、只是他人书耳! ”这些话影响了文徵明一身。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 说: “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 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 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 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 在尽兴的书写中, 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他的传 世书作有醉翁事记、滕王阁序、赤壁赋

5、、渔父辞、离骚、北山 移文等。文徵明的处世思想,导致他为人、治学、从艺等方面部有一种较为明显的特征。他 的为人可谓高风介行,时时举止端庄,处处风流儒雅。这种处世思想多少影响了他的书 法审美观。他的书法审美属于 “优美 ”的美学范畴,主要体现出 “法”“精”润“”雅“”清“”等 方面的特征。文徵明认为书法的好坏,首先得合乎法度,不可任笔漫书。他在跋李少卿帖 中一再肯定书法中 “法”的存在,他说: “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 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 ”。他在跋怀素自叙帖中也说: “藏真书 如散僧入圣,虽狂怪怒张,而求其点画波发有不合于轨范者盖鲜。 ”这种书法审美

6、观与 他的处世思想是很有关联的,他一生为人谨慎,行止得当,生怕有所过失。文徵明自己 在书法方面也非常讲究用笔合乎法度,从不任笔漫书,以免为后人留下笑柄。他在题 欧公二小帖后中说道: “欧公尝云: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日便为故事 。且谓 古之人皆能书,唯其人之贤者传,使颜公书不佳,见之者必宝也。 ”他这样看待书法难 免会有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他本人艺术能力的发挥往往有所束缚,以致他的书法 “法 度有余而天趣不足 ”。文徵明非常欣赏书法中的那种 “精细 ”之美。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就要做到精细,要 能经得住人们的细细品味和推敲。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大家祝允明本以其草书名世,但文 徵明却很欣赏祝允明

7、的那种精绝的行楷。他在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中说道: “今世 观希哲书,往往赏其草圣之妙,而余尤爱其行楷精绝。盖楷法既工,则稿草自然合作。 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圣名世,所谓无本之学也。 ”他的这种审美观在绘画方面也有所 表现。他在题沈石田临王叔明小景中这样评价沈周的画: “石田先生风神元朗,识 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 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页,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 向时精工矣。 ”正是由于他注重精工与细绝,所以他的书法也以小楷和小行书见长,他 以一生的精力追求书法中的 “精绝”之美。他许多小楷、小行书名作都是七十岁

8、以后所写 的。他在八十九岁高龄时书写小楷四山五十咏,仍然笔力不减,笔笔精到,堪称书 坛一绝。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这样评价文徵明的书法: “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 唯少尖耳,亦有作率更者。 少年师怀素,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 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唯绝不作草耳。 ”文徵明对书法的审美还体现在 “润”雅“”清“”等方面。他的书法,大多用笔细腻、精 致、不激不励、温文尔雅,追求高格调,体现恬静美,以韵取胜,周之士评之: “圆劲 古淡 ”法“韵两胜人 ”。文徵明的这种审美观还体现于他的画、诗等其他艺术之中。他在 题唐子畏江南烟景卷中也说: “子畏画本笔墨兼到,理趣无穷,当为本朝丹青第

9、一。 白石翁遗迹,虽苍劲过之,而细润终不及也。 ”文徵明的画,大多线条精炼,意境幽远。 方薰这样评价文徵明的书画: “衡山太史书画办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 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别敞迳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 ”如他所画的石湖清胜图 卷、石湖图卷等作品,描绘的是石湖风光。文徵明专门记石湖之游,咏石湖或怀 想石湖的诗词达三十多首 (根据文徵明集统计 )。我们看他的石湖清胜图卷,图 中石湖烟波万顷,水天一色,悠远无尽。湖边的村落协调雅致,人们的生活安静祥和, 树木葱葱,山峦起伏,如诗如梦,这不正是文徵明所追求的闲、静、幽、雅之境吗?这意境在他诗句中表现为 “萧然白雨醒烦暑,无赖青山破晚

10、愁。满目烟波情不极,游人还 上木兰舟 ”。从文徵明的书论、书作中所体现出的书法审美观,确实能验证 “字如其人 ”的观点。 正如王时敏在题文待诏仿赵承旨中对文徵明的评价: “文徵仲先生高风介行,坊表 不渝,先正典型,表见于纪载者不一。其诗文翰墨,师授皆有渊源,毫芒必循矩度,德 艺兼优,允称金舂玉应。旁及画道,博宗古人,于赵文敏尤所雅慕。长缣巨帧,每多仿 效,然但采掇其高华,而挺劲孤峭之致仍自己出,更有加于人一等者。 ”一 一 , I H T I I H Hul八-圖.罵當睛一1 1 r ! I I - * , I Ill , - Q! 1 I IH H I I ! i _11 I n - - I

11、 !一 11111 I Il 十/J 講篦経餐Il 1 1 1 141V- I- I I ! I - I I JJI- r- - - 1 u 1 - mll I 1、ii+ 奴无中至盧山睛沙門恵1 :| :| I !: ; ! I i d iFF-B-LLM-I * I - IiiiIiIIIllli夕山神 1 *1一 M_ 一 -呷恕扌 夷財耒委櫃江州f痕知 因,n鳥神連時Mi I 一*j I i 丨 : ; 4 HBOB.a. iI I 丨 J ri I a門同冬南陽麻炳 i 服乃為閒池#白蓮求預 iiiiiiiliiilFllIl n .U IH 4fli-ii-ivivMliBiiiv

12、lBi in AiBV IVAIV l I nmiaivlttinnivnv t * li I1 J * I I I HlIli lBf 4nw n.11捨緣未 j i d T 一 虫曇順Jt尢人久市吃憎佛推腆及7中 !社遂師以奚 Vil- AVIfkBv * fmli IillU illv tnv 9BIIVI /Hv IIiVVHl IvH IiiH 9 J I JH 41B 社中敦時1 1 I P - IlliiiFiiHmV kn - = U ll 一! -、 IiuW 4-H 1- -J -I I ! I I il: !1 - g.; r 丨 相社M山片八賢時1 * Im - ; I

13、 Il-I I I f -; :1:厂 - : I Inl I i I!; : I-H心 iHeHfiF I 1 i ILf- - I Ii I 1 - I Il P | 穴 Brfl- I 心亂框而X Ul .H - - - Hhi - - I -I _- I ; I筲驿砾管耒社-I I Iinln f H .1 I F- J I 1 ;|! - I I 41JHftm inv* H 4 H- I-V I I 花 、梯M圖初鳥入路與 AVIiIi-Ii-VliIIiV I-Ili IBIi-lk AFk bnBY f I Iliil F ml l-ii* nl Hn 轉用 i IB - I

14、I-H I 41 1 B IiliIilBiiIfAiiVliVlfii-IiiiIi-IiIBiViiIHVkitIiIliIliallilliilInli.lilnnillilil1ln -1- I - I 如久云今酔乡陶長唁 4溪相持而笑又 , t申相4速自斥柬林山t禾 Ili imi-iwl tmBVHiii I iiH THWIftB 流B FiiVIl I HI IiVlir | .Iv I kitftLCKIVrPbbKBflBIIW lVB I 一t士 行4、常令- Iil H 1 * 审罷-F l -I Jl4 、 I K H :; Ii - 1 - - t9 1 ln I

15、I : ? 1 0 I= H IIiy UHiHHil- c=1E F H憑, .lll VIliiHlVH nnl A 図据窣諛丄邃W緊 9 - I ! i IK 4v1t4 , IIl 1 K I - -! I I I I i ! I H it P fiillll4iiln 蚩w貫辺 诸二 Pb P! ; 丨-T I Wn * Hr盖诗而鬼也 I 。 - i I - I- D Itl I 一 - I tn 4 I I 1 I ilfrn I 1 B 下注天溪( ot d *wfftwBW J 4 ? I I I I i 也一人 十丨 1, 丿J I LBCHf I IV 1 1 U 1 H

16、 一 b- J而It W祈讣木;羽 I MW . I IsfIL . . f 头下14 翠钏 I店N弟W jr吆輕 M p. - - - - -*. T _ - - -4 1 - * * * ,弋耳花榔_ _ _- J.w . . 4 * 0.-BPM* M* Wflte. . MB 丄MB-r 0 *丽魁M (Y忙寢姥曝W _ 一 _ _ _ - . - 一* 一 - P. 4。 .IAiBBHllvillliIni.lBHfTiBlilillvlAP IBITilli I tvITiflnin.finfin-lifiilnliHHI-fliilBIi-iBiBii 之唸速也N上M 爐第硯M

17、f人 tft f O I 倚刀而回魂者張 人曲坐拱孑偷就 *息永也1粘 而司持软向爐I f 1 tiBW vA 有一后置H 41 丿 J 一而坐: mt r 1 r I而沉思而吹一人坐而2-Hil 460 jF慶,Llm.*4 “ ; ?% U.Im 4H : 穆,.I - J ; 中肴文殊全像璨坐具下為 : ! .; “i-tL_ 唄曇常也一人坐而聲 阔繽之也鬲溪偶空二人 羅也-,舉 l期扇立具後一人 看瓶野鼻盍子持帀王其厠 哨経 r I 卜 4 Ulj3WUitt l I ;+m; xs ! !IF J6 “ C僧一人 4 錫青 B HI 、; * : J ,F ni i I 1-.9 i

18、 Ii -V 1 x I mi-IHiII 而坐耶舎也盍今一 1 9 l ln 1 卜 ” i I 9 In t 1 t I I | 1 I f I fit ( f I- I f9 P I - f 頂担復伸縣衆空而g 久蹲而汲诗人&橋之 佞而笑考vl VfkiBI1A9 - S IH HH9 lfl .1 H iliVI t Baflllvl HBtMf t I-T I ilklviiillFS! I rt.1H 11. I I I 1 Il lli IlIl tllBHVvf9lpihc 4 需決律 4lte華 119 f H H Hi I I f i I-I L I 1J9i / 1 1/

19、 1 I - AtC : H , r- :VJt I 9 . 、-NWJg 1W 七* 1 l t Ir H I , r” 1 Slt af Il I I w ft9n I Vr H f i 1 fl H I-I K. I I H I t d I * - I , - i 1 1 l ; IAIiIlll , lnnn 斥息社意審諦而昊沉思 Oti , i , ; -I- _ 府而予忧忽之xi 海.行徃来 n Ilili II j*l I I LWklH IiIdL , JL IiI I f I I fw I- -Ii H * II- IH l I ; H I * 攵: - 鯨而捋去尖子者絶 Q

20、 I mLf4t 1 -I ! I 羊与神會而出一表it 而芳非卡人r以V IMff4 l I HlIIl n AiI F vl I 0 O - Hl i H I I - 4 n % Il et14 0 i4 I t 4 叢检時之葦非伯者下A 韦肯烟霞痼其A味相似 HIt - -1 Brr I l ATltl aB H-Ft- 1 W I * u? I r 7 l-l J 4 f n I CiUSl(l It LF 4 4f 1 *i I- ! 佃睛苏氽為従尼實山 八片丽处奈r 4斥較 Jl 4 9 IBVIfKI Jl I 1. Vl lj. v * I I EP I - t, 事因 anv

21、l *f n*naffn t-H亠五日阴 MJh月I - Ir U T u.l- .4 K - J * 4 以隔* 4人尧豈非s tfr( Jl IW jM 丄 kr !bni c.vc!alr I I ttl. .1 vl.Q 亠 亠;- :d i 二; 故刑蓉之工塔同時1 Hm lJl 11 f: J 1 叫 NI!l i;Y4 l-f I Ilr I? : fl!,1 J 臭2苑為现圖戶三严 下恳密覩考釦击知社P F H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册,纸本,纵 25.5厘米,横 9.8 厘米。莲社图记册为文徵明 1530 年作。钤印:文征明印、悟言室、停云。溥儒题 “此卷 结体精密而有宽绰之致,侣

22、不经意而有山阴家范,公书中之上驷也。宝之当何如哉?乙 未(1955 年)秋七月旅夜题 ” 释文: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图,追写当时事,按十八贤行状,沙门惠远初为儒,因 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惠持,俱弃儒落发,太元中至庐山时沙门惠永先居 香谷,远欲驻锡是山,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村 木委,积江州刺吏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殿是为 (神)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时有彭城遗 民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淦、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 缘来依,远师复有沙门道昺,昙当,惠敲,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 驮跋陀,罗佛驮耶舍二尊者相结为社,

23、号庐山十八贤,时陈郡谢灵运以才自负少所推与 及来社中见远师,心悦诚服,乃为开池种白莲,求预净社远师以其心乱拒而不纳陶谐, 时弃官居栗里,每来社中,或时纔至远便攒眉回去,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得道士陆修静 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远相善,远自居东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陆道士忽行过溪, 相持而笑,又尝令人沽酒引渊明来,故诗人有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沽酒 过溪俱破戒, 彼何人?斯师如斯, 又云:陶令醉多招不得, 谢公心乱去还来者皆其事也, 此图初为入路与清流激湍,兰带曲折,踰石桥溪,回路转石岩,一又缭而上,石嵓一二 岩之间有方石,池种白莲花,岩之傍有石梯,庋山迤逦而去不知所穷,当图穷处,横为 长云蔽覆,树腰岩顶,其高深远近,盖莫得而见也,傍石池有高崖悬泉,下潴为潭,支 流贯池,下注大溪,激石而湍浪者,虎溪也,岩之外,游而来者二人,一人登岭出半身 者宗炳也,一人蹑石磴而下者,昙顺也,岩中为经筵者六人一踞床凭几,挥尘而讲说者 道生也,一人持羽扇目注悬猿而意在深听者雷次宗也,一人合掌坐于床下者道敬也,一 人相向而坐者昙诜也,一人执卷跪听于其后,童子一舒足搔首有倦听之意,莲池之上, 环石台坐而笺经校义者,五人石上列香垆笔砚之具,一人凭石而坐者刘程之也,一人手 开经轴倚石而回视者,张诠也,一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