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基于课标教学设计_第1页
七律长征基于课标教学设计_第2页
七律长征基于课标教学设计_第3页
七律长征基于课标教学设计_第4页
七律长征基于课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八组教学主题:七律长征 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蔡培育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诗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诗歌。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和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

2、命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红军长征的历史毕竟已经远去,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和体会长征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五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巧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学习

3、中应引导学生以多种途径去搜集长征的资料,课堂上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去感受体会,用搜集到的信息帮助理解,最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说出“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长征。2、 知道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能说出诗歌大意,说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深刻含义,并且体会能说出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3、知道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评价任务评价任

4、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古诗。(重点)评价任务二:根据创设的情境,联系课下注释,穿插资料理解诗歌大意。(难点)评价任务三:通过检测题评价。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一、谈话激趣,明确单元目标。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板题)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

5、,每行有七个字,共八行,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了解相关背景。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板题)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

6、每行有七个字,共八行,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了解相关背景。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活动一出示自学提示1、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

7、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结合注释,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3、默读诗歌,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正确朗读诗歌。(评价目标一)环节三品读课文感受美德活动一1、指名读生字,理解个别词语(读音注意“礴”,读“b”,”磅礴”的“礴”。)概括全诗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2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读准下列词语:逶迤(wi y )磅礴(png b )岷山(mn )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2、指名读诗歌活动二3、教师范读、教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

8、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4、学生读诗歌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再读诗歌,之后交流)3、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4、细读鉴赏,领略诗境。过渡: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途中经历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

9、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 师:这五岭是那几座山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体会诗意。活动三1、 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重点理解绿的含义,可以穿插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穿插资料,帮学生理解诗人离家近不能回,因此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

10、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如:(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

11、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

12、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E、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

13、字你联想到了什么?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欣赏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师:当时越

14、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

15、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石灰吟中有这样一句诗句: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出示毛泽东图片2、延伸诗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