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事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事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

2、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与“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基础梳理(一)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饮冰室全集。(二)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恩惠(hu)契(q)约卸却(xi)如释重负(sh)监督(d)揽(ln)赔礼(pi)悲天悯人

3、(mn)(2)理解词义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三、整体感知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

4、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对文章内容有了最基本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梁先生的文字中,继续探讨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文本探究1文章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开头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

5、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2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4本文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论证方法

6、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5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请举例说明并简要谈谈这些论据的作用。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其作用是更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善。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作用是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6你对“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痛苦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用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如何理解?作者把“未尽的责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它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表现了作者对他人、对国家极度的责任感。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