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复习学业水平测试第2部分专题1学业达标集训_第1页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复习学业水平测试第2部分专题1学业达标集训_第2页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复习学业水平测试第2部分专题1学业达标集训_第3页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复习学业水平测试第2部分专题1学业达标集训_第4页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复习学业水平测试第2部分专题1学业达标集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业达标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3 题。1(2017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5学考真题试做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汗 牛塞屋汗:使出汗B非夫人物之而强假 焉假:借C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已:已经D其切如是是:这样C A 项,“汗”在句中的意思是“使出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属于对词性的活用的考核; B 项,“假”是个多义词,在句中是“借”的意思,除此以外还有“假使”“不真实”等意思; C 项,“已”是古今异义, 在句中是“停止”的意思; D 项,“是”代词, 在句中是“这”的意思。所考实词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考生只要把教材中常见的

2、实词的含义掌握好,做题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 2(2017 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5 学考真题试做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帝王和富贵人家虽然藏书丰富,但真正读书的却不多。B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早年借书不得的经历,劝勉黄生专心读书。C文章通过正反对比等方法,多角度论说了借书与读书的关系。D文章借“书非借不能读也”阐明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渴望得到的道理。D 该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的主要方法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考生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主要写作方法、写作意图等。答案是D,文章主要借“黄生借书”的事件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3、”的道理。3(2017 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原文见本专题考点5 学考真题试做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译文: _(2)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译文: _解析: 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的综合考查,第一小题主要对关键词“祖父”“无论”的准确翻译,切忌望文生义;第二小题注意对“公”“吝”“类”的准确翻译,同时注意语意通顺。答案: (1) 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 的书籍 ) ,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2) 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 不肯出借 ) ,似乎并不相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 题。赈灾 (

4、节选 )钱泳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 者,不能籴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 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万四千余缗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地势视无锡为高,被

5、 灾尤剧被:遭受,受到B然无升斗之资者资:钱财C故官平粜粜:买进粮食D但能惠次 贫次:次一等,比较C 粜:卖出粮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官发常平仓 / 谷平粜 / 于民便矣 / 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 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B夫官发常平仓谷 / 平粜 / 于民便矣 / 然远在数千里 / 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C夫官发常平仓谷 / 平粜于民 / 便矣 / 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 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D夫官发常平仓/ 谷平粜于民 / 便矣 / 然远在数千里 / 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C 先通读文段,了解文意,再看标志性词语。本句中“矣”“者”常用在句末,由此排除 B、D

6、两项。“平粜于民,便矣”是指“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而不是指“平价卖,百姓比较方便”,排除A 项。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因地势较高受灾最严重。邑侯齐彦槐听说后就制订了赈灾的办法。B为了赈济灾民,官府平价出售粮食,殷富人家也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惠及了那些较为贫穷的人家。C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灾民,官府为他们募捐,殷富人家则在城里、乡里设粥厂来赈济他们。D本文通过赈济灾民的事,表现了钱泳能关心百姓疾苦,全面、深刻地考虑民生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心的淳朴、民风的淳厚。C 原文是“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

7、于其乡”,官府没有为灾民募捐,只是平价出售粮食,殷富人家也只是在乡里设粥厂来赈济他们。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译文: _(2) 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译文: _答案: (1) 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2) 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参考译文: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旱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

8、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为这种情况, ( 齐彦槐 ) 制订了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共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11 题。司马朗

9、,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 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 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 ,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

10、,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注】宄 ( u) :坏人。钞:掠夺。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谢 之谢:感谢B监试者以 其身体壮大以:因为C窃 为郡内忧之窃:私下D以病去去:离职,离开A 谢:道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监试者异/ 之后关东兵起/ 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 野王近山险/ 欲徙居温B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 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 近山险 / 欲徙居温C监试者异/ 之后关东兵起/ 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 野王近山险/

11、欲徙居温D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 刺史李邵家居野王/ 近山险 / 欲徙居温B 先通读文段,了解文意,再看标志性词语。句中“异”是意动用法,“之”作“异”的宾语,排除A、C 两项。“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句意完整,前面应断开,排除D 项。故选 B 项。 10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C “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错,司马朗不是故意在军中过简朴的生活的

12、,而是真心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译文: _(2)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译文: _答案: (1) 轻慢别人父亲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2) 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郡温县人。( 司马朗 ) 九岁的时候,有人直呼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亲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于是那人向他道歉。十二岁时,( 司马朗 ) 经过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看他身材高大健壮,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审问他。司马朗说:“我的内外亲戚,每代都长得高大健壮,我虽稚弱,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

13、,折损自己的年龄以求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听罢认为他与众不同。后来关东一带起事,以前的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靠近山中险要的地势,想迁往温县。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县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 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 ) 二十二岁时,曹

14、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属,又被任命为成皋令,因病离职,又复出任堂阳长。司马朗治理地方宽大仁厚,不施行鞭杖这类的刑法,而百姓也不违背法令,( 司马朗 ) 升任兖州刺史,大力推行教化,被百姓称颂。( 司马朗 ) 虽在军旅,也经常穿粗布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为部下做出简朴的表率。建安二十二年,( 司马朗 ) 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的时候,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 后来 ) 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 15 题。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

15、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 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 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举难)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异哉!之 歌者非常人也!之:此,这B桓公大说,将任之。任:任用C而固 贤者也

16、,用之未晚也。固:肯定,一定D问之,患 其有小恶。C 固:确实。 患:担心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郊 迎客使动用法B宁戚饭 牛居车下名词作动词C亡人之大美意动用法D权而用其长者形容词作动词B A 项,效: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B 项,名词作动词,喂。 C 项,美:形容词作名词,优点。 D 项,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宁戚“击牛角疾歌”是为了引起齐桓公的注意。B桓公听音知人,从宁戚的歌声中听出这人不一般。C宁戚心怀大志,他与齐桓公谈论的是如何治理国家与治理天下。D齐桓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他能称霸的重要

17、原因。D 应是不计小恶、不忘大美,不求全责备。15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译文: _答案: 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参考译文: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给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住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避开,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望见桓公,心里很悲伤,就敲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拍着自己的仆从的手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不是一般人。 ”就命令副车载着宁戚与他同行。桓公回去,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召见他。宁戚见到齐桓公,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