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模拟3_第1页
农村社会学模拟3_第2页
农村社会学模拟3_第3页
农村社会学模拟3_第4页
农村社会学模拟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社会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5 个,10 分) 1、人口质量 2、社会分层 3、农村社会救济 4、社会发展 5、文献法 二、单项选择题(20 个,20 分) 1、英国社会学创始人是( )。 A、孔德 B、斯宾塞 C、韦伯 D、迪尔凯姆 2、米脂杨家沟地主调查一书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B、张闻天 C、陈翰笙 D、乔启明 3、我国户籍制度确立的时间是( ) 。 A、1952 年 B、1958 年 C、1964 年 D、1978 年 4、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C、核心家庭 D、隔代家庭 5、最早提出“社区”这个概念的是( ) 。 A

2、、法林顿 B、迪尔凯姆 C、孔德 D、滕尼斯 6、构成农村社区的物质载体是( ) 。 A、人口B、地域C、生活服务设施D、组织机构 7、张同志由某镇镇长调任县委副书记,这种流动现象属于( ) 。 A、纵向流动 B、横向流动 C、结构性流动 D、代际 流动 8、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学家是( ) 。 A、帕森斯 B、梅约 C、布劳 D、斯科特 E、艾兹奥尼 9、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 A、村党支部 B、村公所 C、村民委员会 D、村民代表大会 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内容是( ) 。 A、只保大病,不保小病 B、只保小病,不保大病 C、大病、小病一起保 D、主要保大

3、病,兼保小病 11、狭义的生活方式把生活方式解释为( ) 。 A、闲暇生活方式 B、社会交往方式 C、生活活动方式 D、生产方式 12、目前我国农村消费方式由“温饱型”消费向( )消费转变。 A、 “发展型” B、 “现代型” C、 “小康型” D、 “先进性” 13、习俗控制手段的特点是( ) 。 A、外在控制 B、正式控制 C 强制性控制 D 自觉性控制 14、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六届四中全会 15、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 ) 。 A、历史发展过程 B、科技发展过程 C、都市化的过程 D、社 会转

4、型过程 16、中国的现代化始于( ) 。 A、洋务运动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新中国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7、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发端于( ) 。 A、19 世纪的北美 B、19 世纪的欧洲 C、18 世纪的欧洲 D、18 世纪的北美 18、 “以人为本”的提法最早见于( ) 。 A、 孟子 B、 论语 C、 管子 D、 礼记 19、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对特定的个别对象所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 是( ) 。 A、普遍调查 B、典型调查 C、个案调查 D、抽样调查 20、调查报告中,详细介绍资料的搜集方法的部分是( ) 。 A、前言 B、正文 C、结论 D、摘要 三、判断题(10

5、个,10 分) 1、英国社会学创始人是孔德。 2、 定县的社会概况调查的作者是杨开道。 3、农村社会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4、在人类婚姻家庭发展史上,以族外群婚为基础、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婚 姻关系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5、最早提出“社区”这个概念的是法林顿。 6、上下两代人之间的社会位置的变化是垂直流动。 7、当前我国农村最大的社会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8、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 1987 年。 9、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是法律。 10、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十六届四中全会。 四、简答题(2 小题 ,10 分) 1、农村社会

6、学与普通社会学是什么关系? 2、我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3 选 2,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论述农村家庭的主要功能。 2、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农村的社会控制机制。 3、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道路?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5 个,10 分) 1、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 群体所具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2、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 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3、农村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帮助贫困户、五保户及特殊救济对象维持基 本生活水平的保

7、障措施。 4、社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并 同时发生的各种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结构的重组和变革。广义的社会发展是 指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发展。 5、文献法是指通过搜集和分析现在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 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 的调查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20 个,20 分) 1、B 2、B 3、B 4、A 5、D 6、C 7、A 8、B 9、C 10、D 11、A 12、C 13 D 14、C 15、D 16、A 17、B 18、C 19、C 20、B 三、判断题(10 个,10 分) 1、不对

8、,斯宾塞; 2、不对,李景汉; 3、对; 4、不对,普那路 亚家庭; 5、不对,滕尼斯; 6、不对,代际流动; 7、对; 8、不 对,1998 年; 9、对。 10、不对,十六届三中全会。 四、简答题(2 小题 ,10 分) 1、农村社会学与普通社会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从两门学科产生的 历史来看,普通社会学先于农村社会学,普通社会学产生于 19 世纪 30 年代的 欧洲,而农村社会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农 村社会学的产生是普通社会学发展的结果(2 分) 。 (2)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上看,二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能

9、相互代 替(2 分) 。 (3)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二着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的关系(1 分) 。 2、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 (1)经济发展是农村社会分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 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职业的变化,造成了农村的社会分化(2 分) 。 (2)政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外在力量。国家对农村、农业实行一系列政策 和措施,为农村社会分化提供了政治环境(2 分) 。 (3)文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 化的内部动力。农民观念发生变化,会促进农民社会地位的分化和流动(1 分) 。 五、论述题(3 选 2,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论述农村家庭的主要功能。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

10、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效能(1 分) 。农村家庭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以下六个重要功能:(1)生育 功能,即人口的生殖繁衍功能。生育功能不只是简单的人口增殖,还包括对新 一代人口的生养和教育(3 分) 。 (2)生产功能,即家庭具有物质生产的功用和 效能,并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对社会发生作用(3 分) 。 (3)消费功能,家庭在个 人生活和社会消费中所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的家庭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 费两个方面(2 分) 。 (4)赡养功能,即家庭具有赡养老人的职责,不仅包括物 质和经济方面的扶持,还包括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2 分) 。 (5)教育功能,家 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

11、育,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2 分) 。 (6)娱乐功能, 主要包括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家庭的娱乐活动(2 分) 。 2、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农村的社会控制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交织的历史时期,社会控制弱 化的现象比较普遍,社会越轨行为也比较多。因此,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进 行农村社会规范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控制机制(1 分) 。 (1) 促进农村组织分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 分) 。 (2)转变控制手段,促进 农村法制建设(3 分) 。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重建 农民的价值观(3 分) 。 (4)建立系统的农村社会控制机制,主要包括宣传教育 机制、 “安全阀”机制、制度约束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 (3 分)联系实际(2 分) 。 3、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道路?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共同的指向。要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 展(1 分) 。 (1)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 分) 。 (2)要加快实 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包括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 理现代化、资源利用保护现代化(3 分) ;(3)要着力改善和维护农村生态环 境,禁止毁林开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