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_第1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_第2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_第3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_第4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果参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宜城市小河镇朱市二中 申俊琴【教学设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而且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塞而闻名于世。她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尤为重要,因此在内容上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罗布泊的变化及

2、原因,增强忧患意识;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究的方式,整体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及其从中吸取的教训。【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法】点拨【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收集有关罗布泊历史和现状的资料,准备

3、罗布泊的地图;CAI课件【课时安排】一 课 时【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却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一睹她的真面目吧!(板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及作者,然后展示目标)点评:本部分的导入,体现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释题激趣,初步探究师:齐读课文标题,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生:罗布泊过去是个仙湖,现在消逝了。师:你觉得作者会在这篇文章中写些什么内容呢?生:罗布泊过去、现在的样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师

4、: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写的内容与我们刚才猜想的是否一致?生:还写了其他的悲剧教师明确问题: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3、其他的悲剧又是什么?点评: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释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写的内容。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师:根据以上问题大家通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答案,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生边读课文边进行勾划,教师巡视)师: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生:过去的罗布泊是美丽的仙湖,是生命绿洲;现在的罗布泊是令人恐怖的荒漠。(幻灯片放映图片,造成学生视觉上的震撼)师:罗布泊为什么会

5、消逝呢?生:消逝的原因是“四盲”(放映罗布泊的地图)师:大家齐读消逝原因的段落,探究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代表展示讨论、交流结果)生:人们目光狭小,只图眼前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生:人们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破坏了生态坏境,使其严重恶化,乃至沙漠化。生:人们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生:人们只图眼前利益,不顾整体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师:大家的认识都非常深刻,不过我还是比较赞成第四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以为呢?(同学们频频点头、鼓掌表示赞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师:那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6、生:青海湖、月牙泉面临的问题:青海湖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渐趋干涸。(幻灯片放映青海湖、月牙泉前后对比照片,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惊,勾起环保意识)师:同学们从你们刚才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中,你们认为我们人类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生: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师:嗯,很好,还有谁起来补充的吗?生:还应该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生态坏境的保护和建设。师:对,补充的非常好,这样就很完整了。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罗布泊的消逝更是令人痛惜,我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点评: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抓

7、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罗布泊的变化及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明确关注自然,保护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师(过渡):作者通过对罗布泊的描写,透出自己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他运用什么写法表达自己感情的?(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倾听,指导)生: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通过对比,写出作者的痛惜、气愤之情。师:齐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感情。生: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

8、镜子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过去罗布泊的美丽。生: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通过拟人手法写出胡杨林缺水干涸致死的惨状,令人痛惜不已。生: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建泵站抽水” 通过排比手法,写出人类的盲目是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遗憾之情和谴责之意。生:引用具体数据。“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用水是怎样的盲目,也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生:“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接抒发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

9、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生:“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生:“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师:同学们谈得都很棒。(师生以热烈的掌声加以鼓励,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点评: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体会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五、课堂小结,情感渗透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文化、历史古迹吧!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

10、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深情总结,真情感悟,感化学生)点评:这一环节教师以深情感化学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六、拓展延伸,真情表达1、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二选一,学生思考、练习,然后自由发言)点评:这一环节第一小题是要求学生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既是训练学生的描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二小题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根据收集的资料,提出问题,研究对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

11、社会责任感。七、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 过去:仙湖 绿洲 人环保 对比 痛惜现在:沙漠 神秘点评:我的板书设计力求语言简洁,既能突出文章的重点,又能体现本文的突出写法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但仍然吸引着无数中外科学家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我国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作者通过具体真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引

12、导学生进行了仔细地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罗布泊前后图片进行对比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同时辅以充满感性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忧患意识,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而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具有强大的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所发出的强烈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搞好生态保护。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而且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由于学生收集资料有限,想象力不够丰富,因此谈得比较宽泛、浅显。这就需要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