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 “长相思 ”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 “山 ”“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答案】( 1)一首 36 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 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

2、远去。“吴山点点愁 ”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 “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 “思归 ”的委婉心境。【解析】 【分析】( 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字数:都是36 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 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

3、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吴山点点愁 ”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故答案为: 一首 36 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 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

4、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 “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 “思归 ”的委婉心境。【点评】 本题考查对有关 “词 ”的常识。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

5、体会。2名著阅读。(1)看人物。看下面含 “闹 ”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回目列举)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水浒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人物: 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 _( 2)品艺术。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我选作品 _, _。【答案】 ( 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 ,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

6、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 )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 ”、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解析】 【分析

7、】(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 ”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简单的概述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

8、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如: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 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故答案为: 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

9、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 ”,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 ”、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点评】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

10、法。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 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句运用 “姜尚 ”和 “伊尹 ”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B. 表达了作者渴望

11、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D. 作者想和 “姜尚 ”和 “伊尹 ”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答案】 ( 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 D【解析】 【分析】(1 )李白被 “赐金放还 ”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 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 “姜尚 ”和 “伊尹 ”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故选D

12、。故答案为: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D。【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 “月黑雁

13、飞高 ”。( 2)请描述 “大雪满弓刀 ”所展示的画面。【答案】 (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解析】 【分析】( 1)本诗由写景开始, “月黑雁飞高 ”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

14、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最后一句 “大雪满弓刀 ”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据此描述即可。故答案 : 交代事情 生的 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 而起,雁惊 ,透露出 人正在逃跑; 在茫茫的夜色中,在 白的雪地上,一支 兵正在集 ,雪花 刻便落 了他 全身,遮掩了他 武器的寒光。他 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 然尚未出 ,却早就 着必 的信心,勾勒出将士 的勇气和英姿。【点 】 本 考 学生 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

15、答此 目,一定要 真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 合 目的要求作答; 本 考 了学生 歌内容的理解和 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种 型主要考 学生 歌内容的理解和 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 目要在 懂 歌、理解内容的基 上, 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 、流 的 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 歌的意境、主 和 人的情感。5 歌,回答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 岳阳尽,川迥 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 好月来。云 下桶,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 起,吹人舞袖回。【注】 此 当是唐 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 登岳阳楼而作。 迥: 。 行杯: 杯而 。 代文人写下 多有关 “洞庭湖 ”

16、“岳阳楼 ”的 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 ,孟浩然 作了望洞庭湖 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仔 比 三篇作品,完成下表。作品洞庭湖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岳阳楼 (范仲淹)霪雨霏霏, 月不开春和景明,波 不惊 _望洞庭湖 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_气蒸云梦 ,波撼岳阳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 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_【答案】 通 比,揭示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 “先天下之 而 ,后天下之 而 ”的 国 民情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 人希望 九 予以援引之意。; 人流放 以后的喜悦心情。( 以忘 的 适 达的襟 )【

17、解析】 【分析】 岳阳楼 通 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 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 “先天下之 而 ,后天下之 而 ”的 国 民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 ,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 景象和湖波的声 。面 洞庭湖,要渡 去却没有舟楫,暗 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分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故答案为

18、: 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6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

19、情感变化。【答案】 ( 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2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 “惊恐 ”再到 “欧鷺 ”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解析】 【分析】( 1)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分析,诗歌的语言往往都非常凝练,而这首诗中的语言非常的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的质朴,像平时说话一样,富有一种自然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感情,词人日暮之时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不知不觉时间很玩了,诗人也是尽兴而归,但却把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怎么办呢,

20、词人此时非常的惊慌,就使劲划船,想把船从藕花深处花出去,但由于用力过猛,动静太大,却惊起了一滩鸥鹭。鸥鹭在空中飞舞,那种景象简直太美了。据此理解答题。故答案为: 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 “惊恐 ”再到 “欧鷺 ”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点评】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语句分析诗歌的语言是怎样的风格、特点。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本题考查

21、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 靖康二年( 1127 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

22、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甲】词结尾长叹 “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B. 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C.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

23、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D.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 “不肯 ”一词,将那种 “可杀不可辱 ”“死不惧而辱不受 ”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答案】 ( 1) “青衫湿 ”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2) B【解析】 【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 “身与心、列与烈 ”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

24、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青衫湿 ”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秋瑾的 “青衫之泪 ”,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B 项“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有误。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

25、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慷慨雄健、掷地有声,一反 她 “婉约派之宗 ”而著称文坛的风格。故答案为: “青衫湿 ”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B【点评】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8阅读宋代陆游的

26、诉衷情,完成简答。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一个 “旧 ”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2)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解析】 【分析】( 1)首先,在词中找出“旧 ”的位置 - “尘暗旧貂裘 ”,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旧 ”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 2)词的首句运用 “觅封侯 ”这一典故,以

27、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天山 ”代指抗敌前线, “沧州 ”指闲居之地, “此生谁料 ”即 “谁料此生 ”,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故答案为: 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词结构的组织,上下内容的关系,仔细阅读理解,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题考查诗歌诗人的情感。考

28、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从诗词中的词语的感悟不难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诗歌鉴赏的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

29、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答案】 ( 1) C( 2)问;报。【解析】 【分析】( 1) ABD 理解和分析正确。 C 谩有: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即使我学 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

30、阙的“问 ”字巧妙地衔接下片。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 ”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据此答题即可。故答案为: C 问;报。【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10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浪淘沙(南唐)李

31、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 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 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注】 桁:通作 “行 ”。一桁,一带、一列。 壮气: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野草。(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终日谁来 ”,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 ”与 “只”相互呼应,

32、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2)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与刘禹餳陋室铭中 “苔痕上阶绿 ”,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 ( 1)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正确。( 2)后主李煜写到的 “苔藓 ”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 ”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 ”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解析】 【分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

33、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正确; 错误,词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境; 只有无奈和悔恨,没有不甘; 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正确。 “秋风庭院藓侵阶 ”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苔痕上阶绿 ”,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 苦。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

34、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故答案为: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正确。 后主李煜写到的 “苔藓 ”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 ”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 ”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

35、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36、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

37、,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泉香而酒洌 _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 伛偻提携 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 2 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 ”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C. “环滁皆山也 ”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D.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 ”字。 “醉 ”与 “乐 ”是统一的, “醉 ”是表象, “

38、乐 ”是实质。【答案】 ( 1)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3) B【解析】 【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去 ”: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洌 ”“伛偻 ”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 ”:领会。 “寓 ”:寄托。还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醒能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 B 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被贬谪后痛苦抑郁”错。本文通过描

39、写滁州的山水美景、太守与民同乐一起游玩的乐趣,表达了醉翁醉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情怀。故答案为: 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 述 件 事的人,是太守。 B【点 】 本 考 常 文言 意 的理解及知 的迁移能力。解答此 要 合句子 行理解, 的意思可根据知 的 累 合原句 行推断,考生在平 要注意 常 文言 行 累。 本 考 的是重点句子的翻 。解答此 要遵循翻 的原 ,掌握翻 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文要 ,翻 要注意重点 和常 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 考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

40、生要 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逐 ,仔 辨析,判断正 。【附参考 文】 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 林和山谷尤其 美。一眼望去 木茂盛,又幽深又秀 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 泻而出的,那是 泉。泉水沿着山峰折 ,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 展翅似地, 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 亭子的是 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它取名的又是 呢?太守用自己的 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 客 来 儿 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 又最大,所以自号 “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 山水的美景。欣 山水美景的 趣, 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

41、的升起,山林里的 气散了;烟云聚 来,山谷就 得昏暗了;朝 自暗而明,暮 自明而暗,或暗或明, 化不一, 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 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 密的 ; 高霜 ,天高气爽,水落石出, 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 来,四季的 光不同, 趣也是无 无尽的。至于背着 西的人在路上 唱,来去行路的人在 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 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 ,溪水深并且 肉肥美;用 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 八地 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 的宴席。宴会喝酒的 趣,不在于音 ;投射的中了,下棋的 了,酒杯

42、和酒筹交互 ; 起 坐大声喧 的人,是 的 客 。一个 色 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 ,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 客 跟随太守回去了。 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 儿到 叫,是游人离开后 儿在 地跳 。但是 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 ,却不知道人 的快 。而人 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快 啊。醉了能 和大家一起 ,醒来能 用文章 述 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 呢?是 陵欧阳修吧。12 下面 段,完成小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 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 :“安石何如人? ” 曰: “安石文学行 , 不

43、减 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 “安石 富 ,何吝也? ”曰: “臣所 吝者, 其勇于有 ,吝于改 耳。 ”帝然之。(有删改)(注释) 行义:行为道义。(1)解释下列划线词 少与王安石游 _ 以吝故不及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等,而缺点在于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A. 嫉恶如仇B. 左右逢源C. 春风化雨D. 客观理性【答案】 ( 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 D【解析】 【分析】( 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

44、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 “少 ”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 ”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

45、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故答案为: 年轻;比得上; 王安石为人怎样? 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D【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

46、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湖心亭看雪张岱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47、,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 拏,又作 “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大雪三日 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 1)下雪;勉强;尽力( 2) 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湖中哪能

48、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解析】 【分析】( 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 ”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拏:通 “桡 ”,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

49、雪。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果不是痴迷山水,怎么能如此?也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下雪;勉强;尽力 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50、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本题考查从变现手法方面赏析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语句内容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积累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此句属于写景,因此答题时分析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分析文章中描写的人、景、物、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