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含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含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含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含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人有馈一木者,家僮 曰: “留以为梁。 ”余曰: “木小不堪也。 ”僮曰: “留以为栋。 ”余曰: “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 “木一也,忽病 其大,又病其小。”余曰 :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 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 “太少矣。 ”僮怨曰: “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 “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 僮:未成年的仆人。 病:担心,忧虑。 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

2、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人有馈一木者馈: _ 木小不堪也堪: _ 为余生炭满炉余: _ 乃尽湿之乃: _( 2)翻译下面句子。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 ,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答案】 ( 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 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示例 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解析】 【分析】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 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

3、能承受。 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 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本文通过同一木料 “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故答案为: 馈赠,赠送; 胜任,胜用;我 ; 于是,就。 你听我说这个

4、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示例 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示例 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

5、答。【附参考译文】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 “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 “可以做栋。”我说: “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 “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 “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6、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

7、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注】 殍殣(pi o jn):饿死的人。(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敖仓:粮仓。 晏然:安宁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两浙惟杭州晏然,

8、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3)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 ”还是 “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 “C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 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 C 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 ( 1) B( 2 ) (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

9、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 / 因之以成就民利 / 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解析】 【分析】 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放指被任用;B都是 “很,非常 十分 ”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翻译要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 ”,新建; “日 ”,每天: “惟”,只; “晏然 ”,安宁; “徒”,迁移; “惠 ”,恩惠。 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

10、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意思有三层: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 ”“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 即”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 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C 考查的是乙文原句。较为简单。故答案为: B; (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既已恤饥 / 因之以成就民利/ 此先王之美泽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 发司农之菜; 募民兴利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

12、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附参考译文】【乙】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

13、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诸将效 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 右倍 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14、曰 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 士大夫 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 “善!非臣所及也。 ”【注】 效:贡献,呈献, 倍:通 “背 ”,背向,背着。 陈:通 “阵 ”,布阵摆开阵势, 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 / 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 / 且焉置士石

15、D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今非昔比( 2)请用三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 ( 1) 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其势非置之死地 / 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解析】 【分析】( 1) A 项,两个 “毕 ”都解释为:全、都。B 项,第一个 “顾 ”:不

16、过、但是;第二个 “顾 ”:回头看。 C 项,第一个“置 ”:置于;第二个“置 ”:放置。 D 项,第一个“今 ”:这次。第二个“今 ”: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

17、而后生的精神。故答案为: A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 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

18、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附参考译文】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 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 “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

19、锋陷阵吗! ”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 “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推、敲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 “推 ”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节选自诗话总龟)【注】 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 又欲作 “推 ”字 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20、。请从“炼字 ”的角度对比 “敲 ”“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 ”字?【答案】 ( 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解析】 【分析】(1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于 ”翻译为 “在 ”;“欲 ”翻译为 “想要 ”。(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

21、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 ”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故答案为: 在;想要 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

22、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欧阳修归田录)

23、【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 “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 “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 “我在,尔尚畏耶? ”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 “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

24、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 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庖丁)“解牛 ”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 ”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无他,但手熟尔但: _ 尔安敢轻吾射轻: _ 老翁手一短柄斧手: _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则: _( 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答案】 ( 1)只;轻视;手持,手拿;竟然,原来( 2)示例一: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

25、惟手熟尔 ”(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猎虎翁: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示例二: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示例三: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3)示例一: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

26、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示例二: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 “睨之 ”“但微颔之 ”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 “置 ”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 “搏 ”“扑 ”“跃 ”和 “奋臂 ”“屹立 ”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示例三: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 “举世无双 ”,而卖油翁 “但微颔之 ”,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 “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 ”,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

27、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示例四: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句意为: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但:只。 句意为: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句意为:老头儿手拿一短柄斧。手:手持,手拿。 句意为:人到了竟然是一个老头儿,头发胡须都白了。则:竟然,原来。 学生在解题时,应

28、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由文章的关键句子可分析两位老人的形象,如“无他,惟手熟尔”“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也可从把握事物内在规律和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等方面回答。 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掌握,做题时细读甲乙两文可知,两篇文章都是借事来说理的,甲文借射箭和倒油,乙文借捕虎;人物描写、设置悬念和衬托也都是两文的写作特点,可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故答案为: 只 ; 轻视 ; 手持,手拿; 竟然,原来。 示例一: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猎虎翁: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或身怀

29、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示例二: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示例三: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示例一: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示例二: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睨之 ”“但微颔之 ”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0、或连用“置 ”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 “搏 ”“扑 ”“跃 ”和 “奋臂 ”“屹立 ”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示例三: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 ”,而卖油翁 “但微颔之 ”,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示例四: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

31、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和写法。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

32、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

33、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乙)我的族里面有位叫中涵兄长做旌德县知县时,郊外有虎患,已经使好几位猎户受伤,却不能捕到它。县里有人说:“只有聘请徽州的唐打猎才能除去虎患。”休宁戴东原说: “明代有个姓唐的人,刚一结婚就被老虎杀死,他的妻子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告诉他说: 你不能杀死老虎,就不是我儿子;后代子孙不能杀死老虎的,也都不是我的子孙。所以唐氏世代都能捕捉老虎。”中涵便派遣使者拿着钱去请唐氏的人来,使者回来说:唐氏已经选捕虎手艺精良的两个人来了。”人到了是一个老头儿

34、,头发胡须都白了,时不时还咯咯笑;另外一个是个十六十七岁的小孩子。中涵非常失望,也只好为他们准备饭食。老头儿察觉到中涵心中不满,半跪禀报说: “我听说这只老虎距城不过才五里地,我们先去捕捉它再吃饭也不晚。”中涵于是叫差役带他们去老虎出没的地方。差役到山谷口时不敢前进了。老头儿蔑视的说:“有我在,你怕什么?”进到山谷深处时,老头儿对小孩子说: “这只小老虎(蔑视)好像刚睡,你去把它叫醒。”小孩儿于是发出老虎的呼啸声,老虎果然从林子里冲出来,径直向老头儿扑来。老头儿手拿一短柄斧,向前冲出九寸,举起手臂屹立在老虎面前。老虎扑过来,老头儿侧头避开它,老虎自老头儿头顶跳过已经流血倒在地上,上前去看老虎,

35、从下巴到尾巴都因碰到斧头而裂开。中涵于是重赏他们二人送他们回去。老头儿自己称锻炼手臂十年,锻炼双眼十年,他的眼睛就是用笤帚横扫也不会眨一下。他的手臂让壮夫攀爬,吊在他的手臂上也不能动摇。 庄子说:练习才是解决一切事情的方法,技巧不过是练习的门径罢了,相信了吧。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36、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 / 举于 / 士B.曾益 / 其所 / 不能C.必/ 先苦 / 其心志D.出则 / 无敌国 / 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D. 内心苦恼

37、,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结论。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答案】 ( 1) A(2) C(3) B(4) C【解析】 【分析】 B 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停顿为:曾益/ 其 / 所不能; C 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停顿为:必/ 先 / 苦其心志; D 项

38、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停顿为:出/ 则无 / 敌国外患者。A 项正确,故选: A。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 “于”意思是 “在 ”。 A 动词,到; C 在; D 比。故选: C 运用 “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A 项有误, “苦恼 ”错误; “坚持思考 ”错误; C 项有误, “振作起来”错误; D 项有误, “苦恼 ”错误; “平衡 ”错误; “表现出来 ”错误。 B 项正确,故选:

39、B C 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故答案为: A; C; B; C【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本题考查理

40、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

41、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 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 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 “之罪。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 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 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

42、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 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节选自史记 汲郑列传(有刪改)【注】 谒者:官名。 河南:指河南郡。 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 矫制:假传圣旨。 数:屡次。 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 大指:大的原则。(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上使黯往视之使: _ 乃召拜为中大夫乃: _(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臣 / 请归节,伏 / 矫制之罪B. 上 /贤而释之,迁为 / 荥阳令C. 盖余 / 之勤 / 且艰若此D. 怀民 / 亦未寝,相与 / 步于中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

43、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_的品质,从原文中 “_”这一句可以看出。( 5)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答案】 ( 1)派遣;于是、就( 2) C( 3)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4)不畏强权,按理处事;臣谨以便宜( 5)汲黯治理东海 “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 ”。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解析】 【分析】

44、句意为: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使:派; 句意为:于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乃:于是,就。 C 项有误,句意为: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节奏划分为:盖/ 余之勤且艰 / 若此。故选 C。 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节,符节;粟,粮食;以,用来;赈,赈济;句子翻译为:我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大将风度。这篇文章中汲黯也表现出了忠于职守,治理有方的一面,体现在

45、“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一句上。 文中写汲黯治理东海,之所以“大治 ”,是因为 “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即: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围绕着如何用人去谈启示即可。故答案为: 派遣 ; 于是、就 。 C; 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不畏强权,按理处事;臣谨以便宜。 汲黯治理东海 “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

46、它。然后“东海大治 ”。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答题时应注意,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总体把握小说

47、人物形象特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

48、说: “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 ” 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

49、,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8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二鹊救友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 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 ”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 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注】 鹳( gun):一种救凶猛的鸟。(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匝( z):圈。)A. 悲鸣不已(已经)B. 若相语状(形状,样子)C. 集古木上(聚集

50、,会合)D. 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 2)用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3)翻译下面的句子。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案】 ( 1) A( 2)鹳于古木上 / 盘旋三匝( 3)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解析】 【分析】( 1) A 停止; BCD解释正确。( 2)这句话的大意是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这句话的主语是 “鹳 ”,谓语是 “盘旋 ”,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为: 鹳于古木上 / 盘旋三匝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 ”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 “咯咯 ”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